刘霞
多媒体利用光、声、电、画等手段制作成的动画,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学生在课堂中能多感官、多角度、多渠道的进行学习,使枯燥的课堂学习成为他们学习语文的乐园。合理高效地应用好多媒体往往能营造课堂气氛,转换师生关系,利用好多媒体教师可以使师生关系得到质的改善和提高,使学生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气氛中快乐的学习语文,同时它能为塑造新型师生关系奠定良好基础。兴趣是学习的根本性动力,没有兴趣谈不上主动、自觉、甚至自主。多媒体以其音、形、色等诸多元素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兴趣,促进了能力培养,为教师打造有效、高效课堂提供了保证;又为教师深入挖掘教材、拓展文本、拓宽学生视野提供了可能。那么,是否只要较多使用多媒体技术就能让学生可以快乐地学习语文,主动地接受知识呢?经验表明,只有正确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反之,如果使用不当,不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处于沉闷或混乱状态,而且会局限学生的思维,不能达到语文课的教学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时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应做到切实关注学情、教本,这样方能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一、巧用多媒体技术,利于知识拓展,深化學生体验
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体会它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同时深化课内知识。这就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存储量大、功能强、操作简便等特点,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如《星星的新朋友》一课,这是一篇介绍人造卫星的科普散文,由于在我们的生活中孩子们没有看到、接触到卫星,所以如果只是学习教材上的知识,不免有些生硬,让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在课前我就找了一些关于人造卫星的影像。课堂上,在学生们学习了课本知识以后,我让他们来观看神秘太空世界中各种人造卫星:逼真的画面,简练幽默的语言,神秘的音乐和色彩让学生们叹为观止。课后,我经常看到学生三五成群的讨论他们熟知的人造卫星,也有很多学生追着让我看他们查找到的资料。从文本到多媒体再到课外知识,无形中,让学生们学会了自主学习,引导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从而也更透彻的让他们理解了课本知识。
二、吸引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心理学理论还告诉我们: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能力和集中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效的集中学生注意力,就有可能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和记忆,这是课堂高效教学的起点。
我校孙老师在教学《春联》的第二教时,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拜新年》,伴着爆竹声声,屏幕上显示出了一副大红春联和一个倒贴的福字。这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孙老师马上提出了一些相关的问题,引出了教学内容。
我们小陈老师在《看菊花》一文的教学伊始,用课件展示了图文并茂的画面:金色的秋天到了,黄叶飘落,草木凋零,许多花都藏起了笑脸,只有菊花生机勃勃……一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如诗如画的秋季美景,很怏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我校蒋老师在教《识字》的时候,觉得学生对字、词的学习有时会感到枯燥乏味,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于是,她就把能够配画的词语配上画面、不宜配画的词语配上颜色,用多媒体制作成动感的视频进行教学,很快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与教的新方式》一书提出:“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可以提供增强学习动机的策略,首先体现在引起和保持学生学习注意力上。”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我也深切地感受到了三个“力”:一是冲击力,形象、生动的视觉信息对学生有很大的冲击力,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感知力,变化无穷的多媒体调动了学生多种已有的知识,他们去集中注意力,感知新知识;三是调配力,信息技术的运用,引发了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使学生学习的情绪、态度和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调配。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陶冶了情操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通过丰富多彩的声音、形象、色彩,提高了课外活动的质量,而且学生还不知不觉从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感受中丰富了想象,提高了审美能力。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我告诉学生古典诗歌非常注意造境,诗人常借助他们身边的景物营造清幽奇丽深遂的意境,月亮便是他们诗中常用来造境的物体之一,紧接着的一次课外活动时间,我播放了近20首咏月诗的配画配乐朗诵动画,从最早的借月抒发乡愁的《古诗十九首》开始,有李白的《静夜思》《古朗月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卢纶的《晚次鄂州》等等。在声情同步,形声并茂的多媒体世界里,学生丰富了知识,领略了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自然美,入境生情,陶冶了情操,增强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总之,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运用,能够将课文内容以声感、形感、色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其在学生的大脑里留下鲜明的形象。在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件将学生走进教材,辅之以学生听、说、想、读的训练,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