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刚
(四川省通江县人民医院,四川 巴中 636700)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在于大脑的血液供应停止,进而造成一个人的大脑组织死亡。这种疾病的发病时间会非常快,而且会伴随着头晕脑胀等现象,甚至还有可能造成休克的发生。为了防止这种疾病的发生,对大脑内血管皮内细胞的保护尤为关键,而提高纤溶活性则是治疗的关键。研究发现,针对急性脑梗死进行介入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活性。为了研究介入治疗的效果,笔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本次研究选取2017年~2018年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将他们随机编号之后进行打乱分配成两组,分别为A组和B组,两组患者的例数相等,均为30例,且两组患者中风偏瘫的程度差不多,没有多大的差距,两组患者在年龄构造以及性别组成上也没有多大的差异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其他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A组:在手术中采用介入治疗的方法,在术前口服氯吡格雷75 mg,患者实行全麻,采用脑血管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进行治疗,在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经皮股动,行主动脉弓F-U导管造影,图样显示血管已经走形,在用途导管置入病变血管原端,行数字减影检查,在患者的病变部位行脑血管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之后进行加压包扎并进行检查,在手术之后口服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
B组:采用保守的治疗方法。
主要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有效性以及治疗前后纤溶活性的对比。在评价有效性上,分三个层级,即显著有效、一般有效和无效。显著有效是指完全治愈好,一般有效是指血液流动增多,无效是指血管中血液流动跟治疗前没有变化。
通过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纤溶活性情况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纤溶活性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纤溶活性情况对比(±s)
组别 n vWF(IU/mL) tPA(μg/L) PAI-1(μ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A组 30 2.2±0.5 2.5±0.8 14.2±3.2 13.2±4.5 64.1±12.5 66.4±15.6 B组 30 2.0±0.5 1.7±0.1 14.0±4.2 21.2±4.8 64.8±10.6 52.4±4.6 P值 -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在中老年人群中,急性脑梗属于多发的一种疾病,根据临床医学研究记录,急性脑梗死容易导致病患受残,且致死率比较高,目前,在临床医学上的表现为病患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的障碍。伴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各种新型的药物也陆续出现,使得急性脑梗死的病死率渐渐降低,然而病患的病残率以及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在发生率上还是较高,对于病患的健康和正常生活产生了很严重的影响。近几年来,介入治疗针对这一问题有了有效的治疗的效果,主要是将学管腔内技术运用到该病症治疗中,将患者的血栓溶解,以此来改善其血液的供应,有利于缓解患者出现水肿的症状。在临床医学上证明,血管介入治疗可以有效的预防急性脑梗死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且在近期和远期的疗效都比较显著。
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相比较采取较为保守的方式进行治疗,使用血管介入的方法来针对急性脑梗死进行治疗效果更显著,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和使用。
[1] 曾火勇,冯海滨,谭 鑫.脑血管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纤溶系统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32):4028-4029.
[2] 韩洪武.血管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纤溶性水平的影响[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5,22(6):64-67.
[3] 郑艳梅.血管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纤溶活性水平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2):3590-3591.
[4] 施静静,刘振华,刘亚杰.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介入治疗后纤溶活性变化的初步观察[J].广东医学,2009,30(4):540-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