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澄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在城市中,存在着大量的因求学或者父母外出工作等原因导致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父母的陪伴缺失的儿童群体出现,他们往往和隔辈亲属或者亲戚一起生活,或者在幼年就已经开始了住校生活。但是由于城市的生活条件较好,以及支持系统较为完善,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并没有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突出,所以经常被人们忽视。但这一部分的大学生也有不少表示自己受到了这种相关经历的影响,表现出了心理、性格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关注这些大学生,探索他们这种曾经的父母陪伴缺失对于他们的影响以及相关解决措施。
采取自编问卷的形式,对该校学生童年的父母陪伴缺失的现象进行了调查。共向该校学生发放了150问卷,回收可用问卷110份。
在回收的110份问卷中,女生占问卷回收总数的52.73%,男生占比47.27%。接受调查的男女比例较为平均。其中大一的学生占比52.73%,大二占比25.45%,大三占比12.73%,大四占比9.9%。人数逐年级递减。另外,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占比54.55%,居住在农村的占比28.18%,随父母由农村迁移到城市中的占比17.27%,有过城市居住经历的学生占很大的比重。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表示自己在成年以前有过父母陪伴缺失经历的占比65.55%,父母陪伴缺失现象在当今较为普遍。
居住地方面,居住在农村的孩子父母陪伴缺失现象较城市和随迁子女多,占比71%,随迁子女的父母陪伴缺失现象占比57.9%。农村中的父母陪伴缺位现象较为普遍,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仍是农村中留守现象较多。
我们将父母陪伴缺失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种情况:外出工作、家庭离异、生活繁忙、其他原因等。其中外出工作是造成父母陪伴缺失的首要原因,家庭离异及生活繁忙各占一定比例。其他原因中,外出上学造成陪伴缺失占很大一部分比例。将其原因同大学生居住地进行联系后,发现不同地区的陪伴缺失原因具有差异性,其中父母外出打工在农村中父母缺失原因的比重最高。而在农村随迁至城市中的大学生中,由于其他原因(外出求学等),所占比例较其他居住地的大学生高。随迁家庭的家庭离异造成父母陪伴缺失的情况也较高。
在父母陪伴缺失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统计,在有过陪伴缺失的大学生中,父亲不在身边的占比50.7%,父母双方缺位占比42.3%,母亲缺位占比7.0%,父亲陪伴缺位十分普遍。另外父母在缺失原因方面有显著的差异性。
在对11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中,认为缺失经历对自己影响不大的占23.64%,认为有积极影响的占10%,认为有消极影响的占24.55%,认为积极和消极影响兼有的占41.82%。研究发现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影响范围涉及个人成长等各个方面。
张莉华在《具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分析》一文中提到,曾留守儿童存在着自我评价偏低;自闭心理重;情绪多负面体验,消极的防御方式;心理发展水平不平衡,心理发展水平落后等问题。我们认为,这种曾留守经历也可以类比到城市中,城市中父母的陪伴缺位,也可能会带来类似的影响。
回到埃里克森提到的未完成情结会对个人成长造成影响的理论。我们认为,“留守群体”大学生内心的“留守经历情结”, 暗藏了太多在其早期心理发展阶段未充分完成的心理发展任务。如亲子关系不良、自我概念偏差等等。这些心理在他们的早期成长经历中一旦悄悄形成, 就进入到他们的人格构建、认知模式、防御方式等心理层面。到大学遇到不适应问题,就集中地爆发出来。与其说他们在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学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具体心理问题,是所谓的“大学生活适应不良引发的心理问题”, 不如说这些是表面现象, 深层问题是其早期心理成长未完成的任务,和大学期间新的心理发展任务交织在一起, 成为他们内心沉重的双重心理困惑,使他们的人格发展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徘徊不已。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在成年前,曾经的童年父母陪伴缺位现象较为普遍;男生所经历的较为明显。在父母一方陪伴缺位的情况中,父亲陪伴缺位现象普遍;陪伴缺位现象在农村现象更为普遍;成年前的父母陪伴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品格品性,学习成绩等都有影响。
大学生“先天”的父母陪伴缺失对于大学生自身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如何为这些缺乏心理发育“先天”成熟环境的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性格等成长的“后天”环境条件,让其在大学时期能健康地成长,是大家不可懈怠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我们要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
[1]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1-01-10:150.
[2]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中国妇运》,2013,(6):30-34.
[3]卢清,曾彬.对当前子女教育中“父亲缺位”现象的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79.
[4]张莉华.具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6,(1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