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健
【摘要】土地整治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专项规划来实现对土地资源的综合整治,进一步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的增加,促进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在当前土地开发整治工作中,需要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来开展具体的土地开发整治规划,实现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并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改善,保证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从而获得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型;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
土地整治活动是通过打破原有生态环境系统并重建新系统的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土地承载能力,为生态建设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因此在土地整治过程中,无论是生态环境的保育或是重建,还是生态文明建房,其都是土地整治的重要抓手。
1 土地整治的生态环境效益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土地整治活动是一个打破了原有生态环境系统,然后重新建立新系统的过程。由于土地整治活动需要借助一系列生物和工程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对整理区域及背景区域内的土壤、水资源、植被、大气等要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土地整治的生态环境效益是指在土地整治活動中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造成某种影响,从而对人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产生某种相应影响的效应,包括正面效益和负面效益。
土地整理对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表现为整理后,自然生态系统中各构成要素的组合、相互关系及其在系统中的空间配置发生变化。诸如土地整理后水土资源结构的变化、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林草比例的变化等。土地整理对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表现为整理后,人类从自然生态系统中持续稳定地生产产品的能力发生改变。诸如土地整理后土地生产率的变化、农田作物光温利用率的变化等。土地整理对环境的影响表现为整理后,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与人为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诸如土壤质量的变化、土地侵蚀面积与程度的变化、村庄内部环境的变化等。
2 土地整治对土壤及相关生态过程的影响
土地整治过程会对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及相关生态过程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2.1 改变土壤结构
合理的土地整治会改善土壤结构,而不利.学的整治活动则会加剧土壤结构的恶化。如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在陕北毛乌素进行的土地整治活动,在整治过程中,通过土体有机重构改良了土壤结构,使其更适宜种植;而在坡地开垦整治过程中,往往会扰动地表、坡面,引起或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并有可能造成局地气候恶化。
2.2 影响土壤肥力
土地整治过程中若为追求提高耕地产出率而一味加大耕地垦殖力度或不顾土地适宜性要求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反而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生产力降低,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灾害过程的发生,如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等,进一步加剧土壤养分的流失。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应该充分考虑土地的承载能力,在土地整治过程中要针对性的增加土壤肥力,尤其是土壤缺少的矿物元素,从而通过土地整治改善土壤肥力,已持续提高作物产量。
3 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
3.1 土体重构和地貌重塑
土地工程生态重建,首先要创造适宜植被生长的土壤环境和地形地貌,因为被破坏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是密切联系的。利用当前条件进行地貌重塑、构造稳定的地形地貌以及如何正确进行破坏土地的调查预测并科学进行新造土地的适宜性评价,是土体重构和地貌重塑的关键,在创造土壤条件和地貌重塑过程中,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地,采取不同的一体化工程技术,进行生态重建。此外,还要注意地形地貌的持续稳定和新造土地的熟化培肥与水土流失控制。
3.2 植被重建和景观再造
土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的关键是植被的恢复,再现原来的或不同的景观结构。植被的组成、结构和空间配置应遵循恢复生态学、土壤学、群落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注重植被的生态完整性、植被的多样性、植被间的互惠性和植被的乡土性。根据区域气候和再造的土壤条件,在植被恢复的早期演替阶段植物物种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应尽可能地使用本地物种,从本地植物种类中筛选出种子发芽率高、抗逆性强、再生能力强、根系发达和能够吸引野生动物的植物;优先选择固氮植物和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好的植物;重视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的恢复,淡化植被恢复的经济产出。在植被恢复的中期阶段,强化植被的组成、结构、层次和地表覆盖,提高生态系统内稳定提供动植物的食物和养分,逐渐形成恢复区的生态过程和物质循环,提升水土保持功能、自我更新能力和养育当地动植物的能力。
3.3 生物多样性重现和生态功能持续
土地整治工程生态重建的核心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重现能否维持;土地的生机和活力能否持续发展;植被建立后能否自我恢复并达到良性循环。植被生态恢复与重建的中后期重点是提高生物多样性和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植被逐渐恢复时,利用景观生态学和植物生态学的理论与技术,注重物种组成、年龄结构和资源利用的多样性,构建空间上植被搭配合理、生态上安全的格局,逐步形成完整的生态过程物质和能量循环,具有良好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持续的效益产出,再现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促进退化及未利用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土地整治活动的开展,需要在生态环境容许限度内进行,要充分地认识到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可能会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仅要遵循土地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同时还要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来进行实施。从而实现土地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更好的促进土地整治的持续、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文斌.基于生态环境视角的土地整治规划及其规划环评研究[D].南京大学,2013
[2]李晨.土地整治规划尺度差异及统筹协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3]杨伟.基于区域特色模式的重庆市农村土地整治潜力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李晨,刘新峰,彭哲,司涛,杨林莉.基于规划视角下的省级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4042-14044
[5]石剑.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太行山山前平原区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
[6]陈荣蓉.重庆丘陵山区农村土地整治工程及其景观效应[D].西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