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欣瑞
上个周末,和朋友例行地胡吃海喝。席间,朋友们对“谁的妈妈管得更严”展开了辩论,可每当她们慷慨激昂的时候,总会接到父母催促的电话,正印证了那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听着,偶然摁开屏锁,屏幕上总是不时跳出几条微信消息,大抵不过是其他好友刚得知的八卦新闻,抑或是刚开通微信的外婆发来的养生小技巧。
将屏幕摁亮,摁熄,再摁亮,又摁熄。也許,我是在期待什么吧。
吃完饭,和朋友们道别后,我走进一家商场,打算一个人逛逛,当作消食。我把手机丢进包里,企图以此抑制住心中那根本没有结局的期待。
我知道自己在期待什么,对于朋友们父母不间断的关心,我羡慕了。而她们对我有“开明”的父母的羡慕,却像是刺进我心里最尖锐的一把刀。如果更多的自由空间,带来的是更少的爱,我宁愿多些责备。
边逛边胡思乱想,也不知道逛了多久。罢了,逛累了,就回家吧。
刚推开商场的门,就被突然来袭的大暴雨吓了回去。我翻遍书包都不见雨伞。
看样子是没法自己回家了,这下不得不让妈妈来接我了。我摸出手机,却发现有将近二十条微信。
最早的一条是在一个小时前,来自妈妈:“狗狗,外面下大雨了,妈妈来接你,大概二十分钟到,妈妈在星巴克等你,你方便的话,回一下妈妈。”
十五分钟前,妈妈又发来一条:“狗狗,吃好了吗?星巴克人很多,没座位,妈妈要站不住了,哈哈哈,可能是人老了吧。你慢慢吃,不用着急。”
我猛地一怔,急忙跑过去,刚见到妈妈就冲她吼:“你怎么回事,也不打个电话,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不开微信提示音,你膝盖又疼怎么办?”
她拿着雨伞,轻声回了一句:“我不是怕你嫌我烦吗,妈妈回家贴个膏药就好,走吧,回家了。”
我真想抡圆了胳膊给自己一巴掌。
一路上,我都没有再和妈妈讲话,准确地说是不敢。
回家洗漱完毕后,我躺倒在床上,妈妈过来替我关灯。灯一关,我的泪水便止不住地流下。
不知从何时开始,妈妈变得温柔,和我说话都是轻声细语,再也没有过责备和命令,任何事都充分尊重我的意见。习惯了被命令被责备的我,面对这样一份小心翼翼丝毫不求回报的爱,不知所措,更不知该如何回应。所以相比坦然接受这份爱,我选择了怀疑,怀疑这份爱的真实性,怀疑原来的爱有所减少。
一位很喜欢的博主曾写过“越长大就越觉得对亲情的回应变得生分”,这大抵就是写给我这样的想要回所谓“原来的爱”的幼稚孩子的吧。
有时候,真的很想回到从前被管教着的日子,哪怕那样的日子总是充满争吵和隔阂,却给了我无限的安全感。因为那时的我明白,我只需大胆迈步就好,一定会有人替我挡风遮雨,只要回头,便是温暖的避风港。
可在过去那段充满争吵与隔阂的日子里,善解人意的妈妈明白了,总有一天她无法陪我继续前行;总有一天她要放开手,让我独自一人向前走。所以,她选择了提早放手。
可她害怕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于是便换了一种方式来爱我;可她更害怕我无法在没有她的日子里继续前行,所以这份爱变得小心翼翼。
可是妈妈啊,我的人生怎会没有你的参与?没有你的日子我又如何前行?
你是我向前走的底气,永远的。
所以,请别再小心翼翼地爱我了,好吗?
点评
文本的亮点有二:一是生活味浓。作者借助朋友聚会、母亲送伞等生活小事切入行文,看似琐碎,实则将文字根植于生活,以小见大,引人共鸣。二是情感真挚。作者回忆过往,生发感慨,凸显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双向的理解与爱。“有时候,真的很想回到从前被管教着的日子,哪怕那样的日子总是充满争吵和隔阂”“可是妈妈啊,我的人生怎会没有你的参与?没有你的日子我又如何前行”等句子,虽朴实无华,却因饱含真情而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有生活,有真情,这样的文章自然值得读者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