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德发
摘 要 本文尝试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课堂引导,进一步让高中数学课堂更有趣有效,以便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更多的学生爱上高中数学课。
关键词 兴趣;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1-0163-01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当代学生的所处环境的改变,改变教学观念,势在必行。尤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非常重要。特别是农村高中,如果我们还是按照自己的教案设计去教学,会大大降低了课堂实际效果。教师应尊重学生、激发学生,从学生的主动学习出发,大胆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列举几个激发学习兴趣方法供参考:
一、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策略
高中数学课堂可以设计在生活中的知识应用,让学生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体会高中数学的实用性及其价值性。让学生懂得“因有用去学知识”,所以这种方法在激发学习兴趣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在人教版选修2-3第54页《2.2.2事件的相互独立性》新课教学时,课前先安排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并完成书本的练习。课堂教学时,直接给出情境问题:一学校高二某理科班有三个学生(三组合)的数学智慧能力较低,假设他们能独立解决某个数学问题的概率分别为0.5,0.5,0.6,而该班有个数学高手,假设他能独立解决同个数学问题的概率为0.9,请同学们分别计算三组合与高手解决这个数学问题的概率并比较大小。这样设计问题在课堂上能够更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其实高手解决这个数学问题的概率 ,三组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的概率 ,说明三组合与高手解决这个数学问题的能力相当,说明集体的力量的重要性,恰好证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二、“错误法”激发学习兴趣策略
数学课堂“错误法”激发学习兴趣是指教师合理应用课前学生学习发现的一些错误,或是学生学习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错误,把这些错误中比较典型比较有趣的选择出来拿到课堂上进行激发学习兴趣,与学生一起在错误中学习知识。
例1:“疯狂的三角运算”:
这个让人好笑的计算式子,可以使学生知道 是一个不可拆分的整体。
例2:已知 ,求 的取值范围。
解:(法一)和方程一样,用解方程组方法分别求出与的范围,最后直接代入所求的式子求出范围,即:(1)+(2)得 ,即 ……(3)
(2)×(-2)得 ……(4)
(1)+(4)得 ,即 ……(5)
代入 得 。
(法二)因为 ,
又由已知可得
所以两式相加得 。
以上两种解法为什么会出现结果不一样?
象这样的问题,学生常常会觉得神奇神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求知兴趣,使学生自觉进入想学状态,且当学生知道原因后也能够强化对其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较深刻地记住在头脑中,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疑问法”激发学习兴趣策略
學生预习通常会出现对部分知识的理解有疑问,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如果老师们能在上课前得知学生预习中存在的疑问,课堂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时就可以把这些疑问以“问题链”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探讨。这种问题来自于学生,又回到学生中去,非常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所有被老师采纳了问题的学生也会为此而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它不但有利于以后预习学习质疑习惯的养成,还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没有被老师采纳到问题的学生,由于问题来源于其他同学,他们更会积极参与讨论,当然这样的方式要求老师有更高的引导水平,才不至于学生给出的问题偏离课本知识。
四、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激发学习兴趣策略
高中数学课堂的课型很多,在习题课时,老师们可以应用一题多变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一个已知的问题出发变式出一组题,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变式,这样激发学生求知探索,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作为高中数学老师更应积极使用一题多变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兴趣。
如人教A版必修5第三章3.2节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的习题课,可以设置变式题组训练。母题:求不等式 的解集。
变式1:(1)求不等式 的解集;(2)求不等式 的解集。
变式2:求不等式 的解集;
变式3:求不等式 的解集;
变式4:已知不等式 的解集为:
,求 的值。
变式5:已知不等式 的解集为:
,解不等式 。
变式6:已知不等式 的解集为:
,解不等式 。
这样的变式题组对于刚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学生来讲,数学应用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课堂参与学习的欲望与解决问题的思维不断增强,更加有利于推进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逐步强化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掌握本节知识的本质内容。还可以应用一题多解,对同一个题目让学生提供多种不同解法。老师多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式考虑问题,将学生中有价值的解法拿出来讨论,让学生来选择最恰当的方法,真正激发学生学习高中数学兴趣。
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习兴趣策略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找一些与高中数学学习内容有较大关系的素材,如视频、图片、音乐、动画等等,在课堂引入或新课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知识的兴趣,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比如在上《数学归纳法》时,学生已通过自学对本节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仍会有一部分同学没能理解教材中特别强调的“归纳奠基”与“归纳递推”,因此上课一开始就可以请学生观看“街头人体多米诺搞笑视频”,同时结合“多米诺”骨牌动画授课分析,学生就能够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理解本节课的基本原理,理解教材中的特别强调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数学实验,如正态分布里的“高尔顿板实验”,通过实际操作让课堂更活跃,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这种实验演示后再引导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分析、归纳、验证,这样的课堂效果比起教师的抽象讲解明显提高,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总之,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喜欢高中数学,是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要求。当然,还有其它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参考文献:
[1]郑文琴.浅谈新课标下数学课的导入[J].发展·学术纵横, 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