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爱你不容易

2018-07-05 08:02楼慧维
读写算 2018年1期

楼慧维

摘 要 现代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上的一大难题,它语言凝练,意象丰富,蕴含着作者复杂而深沉的感情。本文试从巧设导入、引导诵读、展开联想和想象等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来谈谈现代诗歌教学在课堂上的实践。

关键词 巧设导入;引导诵读;展开联想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1-0155-01

诗歌,因其凝练的语言、和谐的音调、鲜明的节奏而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初中语文教材中也选用了不少的现代诗文,从初一上学期的《秋天》、《在山的那边》到初三下学期的《星星变奏曲》等。学习这样的诗歌,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培养学生鉴赏现代诗文的浓厚兴趣,丰富自身阅历和个人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但是,现代诗歌又因其语言的深奥、意象的丰富而难以使人读懂,所以,现代诗歌教学更需要教师的引领和指导。那么,现代诗歌到底该如何教呢?这里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巧设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好的导入能调动起整个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1.导入的起点要低

导入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能为了导入而导入。在学习《在山的那边》时,考虑到这是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二首现代诗,学生对现代诗还处于一个相对陌生的状态之下,所以这时导入的起点就要低一点,要考虑全体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所以,这时的导入可以这样设计:你爬过山吗?爬到山顶你看到了什么?

2.导入可与生活相联系

现代诗歌的语言往往具有陌生化的特点,学生在预习朗读时可能已经对诗歌产生了畏惧心理,如果在课堂一开始不消除学生的这种畏难心理,整个的学习过程将会变得枯燥无味。这时,如果能在导入时打消学生的畏难心理,让他们从心理上真正接受这首诗,就可以把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导入引用进来。如在学习《秋天》时,就可以与周杰伦的歌曲相联系,设计这样的导入:开始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个填词游戏,“一 漂泊?”因为学生对周杰伦的歌比较感兴趣,所以会一下子填出来是“一壶漂泊”,接着教师就顺势而问:“一壶”一般用来修饰什么?学生根据生活体验会马上抢答出是酒,然后再问:那么“一壶漂泊”中你看出有酒了吗?最后出示整句歌词“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明明没有酒却读出了酒味,这个“一壶漂泊”就体现出了语言的陌生化特点。今天我们就来找找,在《秋天》一诗中,语言的陌生化是如何体现的。

二、引导诵读——大珠小珠落玉盘

俗话说:“书读百变,其义自现”。读,在诗歌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诗歌所具有的音乐美、意境美都能通过读展现出来。

1.范读,指导方法

在进入一篇诗歌的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做示范朗读。示范朗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预习时碰到的疑难字词的读音,同时还能让学生初步掌握此诗的节奏停顿。只有读准了节奏,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朗读,读出情感

(1)朗读要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每一篇文章作者在写作的时候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朗读只有建立在弄清了时代背景的前提下,才能读出作者想表达的特定情感。如在教学《星星变奏曲》一诗时,就要弄清楚作者写此诗的背景。这首诗写于1980年,是诗人首度发表的作品。诗人经历了噩梦一般地“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毁灭,因此在此诗中诗人对“文革”的黑暗进行了揭露和反抗。回想黑暗如墨的年代,诗人不能自已,倾诉着他质朴的期盼。于是他写下了此诗,寄托自己美好的梦想,也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和迷惘。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和现实的表现。只有理解了这个背景,我们才能读好“谁不愿意”中作者的向往、愉悦和“谁愿意”中作者的愤慨、悲怆。另外,《星星变奏曲》一二两节在变中有同、在同中求变的变奏曲方式,有力地增加了诗歌的变现力,朗读时在声音上也有一个由深沉到轻快,再由轻快到深沉的回环变化过程。所谓“情发于中而声于外”,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让学生心有所感,情有所动。

(2)以读促品,读品结合。诗歌要读,但又不能反复地机械地读。读好诗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歌,反之,只有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及情感,才能使读上升到更高的境界。要让读和品有机地结合起来,最主要的一步是找出诗歌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言之,就是寓“意”之“象”。所以,找准意象,理解意象所寓之意,我们才能更好地读懂诗歌,读出感情。以《星星变奏曲》为例,在学生初读诗歌之后,师问:一二两节诗歌共同出现的事物是什么?生:星星。生:诗。生:夜晚。师问:一二节的“诗”有什么不同?生:第一节中说“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意思就是大家都希望每天是一首诗。生:第一节中诗人的意思是诗中的每个字都是一颗星。生:第二节中说“诗”是苦难的诗。师:朗读时应该有什么不同?生:读第一节的时候应该是充满希望的,带着向往的。生:第二节中对诗的描写好像让我们看到了诗人苦难的生活一样,所以要读的悲伤一点,沉重一点。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了诗歌中的特定意象,学生才能读出融化在意象中的作者的特定情感。

三、展开联想想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阅读诗歌尤其需要想象和联想。诗歌之所以深深打动读者,引起读者心灵上更多的共鸣,是因为诗歌语言凝练含蓄,留给了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所以,在现代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生活体验,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通过想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透过文字的魅力领悟到了诗人倾注在这首诗歌中的情感。通过文字这座桥梁,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诗人的內心情感真正的合二为一,读懂了蕴含在文字背后的东西,使学生获得了对诗歌情感深层次的理解,这才是真正的读诗,是读诗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