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设计的思路

2018-07-05 15:31刘小红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18年6期
关键词:读诗杜甫古诗词

刘小红

【摘 要】

随着中考的改革、新课改的提出,初中古典诗词的考察力度不断加大,考察范围由课内古诗词转向课外古诗词,难度逐年加大,对学生古诗词的积累以及鉴赏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初中古诗词教学也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本文从研读文本、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 问题设计 朗读教学

一、充分搜集课内外资料,寻找矛盾处

备课时,既要仔细研读文本,又要广泛浏览可搜集到的课外资料, 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为教学设计做准备。除了教材和教参,笔者还搜集了杜甫的生平资料(含历代杜甫画像、人生经历、该诗的写作背景详情等)、杜甫各时期的代表诗作、后代名家对杜甫及其诗歌的研究及评价等。

在研读文本及浏览课外资料时,多留心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探寻文本内外充斥着的矛盾,可以激发我们新的灵感,打开新的思路,从而达到激趣学生、促进生本对话的目的。

二、抓关键词(句),巧妙串联文本

这里的关键词(句)范围比较大,什么叫关键词(句)?关键词有何用处?如何寻找关键词?找出关键词之后如何利用好它来质疑提问、串起文本?这是我们这一节要探讨的问题。

欧阳代娜指出教学设计的“巧”是“阅读教学中最大信息量的储存点,课文处理的最关键的突破口”。其实“巧”就是抓关键词句,“善于抓住题眼,以一字带动全篇”,和我们这里说的是同一个道理。关键词句,就是课堂中质疑提问的活水源头、打开课文之门的钥匙、解决重点难点的突破口。用数学术语来说,就是所有问题的设计都以关键词为圆心,从而辐射发散并最终触及文章的思想灵魂。那么,如何来寻找关键词?关键词有哪些特点?

首先,关键词可能是动态的词语。动词最灵动,行为动作的发生也有其起因、经过及结果。因此探寻动词的前因后果常常能带给我们一些新的发现。就这首诗歌而言,我们可抓住诗题“春望”中的动词“望”来探究,于是引发了我们一系列的思考:“杜甫为何而望?望见了什么?望时心情如何?情态怎样?望后想到了什么?……”,“望”也可以分抽象和具体两个层面来理解。眼睛“眺望”“遥望”,内心“渴望”“盼望”,抓住一个“望”字做文章,思路顿时开阔。

其次,关键词可能是传达诗人感情、心境和态度的词句。这样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我们有时把这些关键词成为诗歌的“诗眼”。如李清照的名篇《声声慢》中有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抓住其中的“愁”字我们可以牵扯出一系列的问题来串起文本,如词人“因何而愁?愁成何状?何以消愁?……”。再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其中有一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抓住“思”字就抓住了诗歌的命脉,“何人何景触发了诗人的思念?诗人所思何事?思后如何?……”。再举一二例进行说明。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漫卷诗书喜欲狂”,抓住“喜”字进行提问,“诗人一家因何而喜?喜成何状?因喜而做出了什么打算?……”再如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全诗中的关键词就是“悠然”,这是一种处世的态度,也是一种淡然的心境,更是陶渊明一生的精神追求,“何种境遇使诗人钟情于这悠然的隐居生活?悠然的生活是怎样一幅图景?悠然又是何种心境?……”

这些关键词无疑和中心主题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抓住了这样的关键词,就像是找到了一团乱麻中的线头,循着这个线头我们可以迅速理清各种关系,提纲挈领地整理出大致的设问流程。

三、以诵读贯穿教学始末,促读中悟情

清人贺贻孙指出:“李杜诗,韩柳文,但诵一二首,似可学而至焉,试更诵数十首,才觉其妙。诵至全集,愈多愈妙。反复朗诵至数十百过,口颔涎流,滋味无穷, 咀嚼不尽。乃至自少至老,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古代文人对诵读可谓是如痴如醉、推崇备至,他们在读中体悟其百转千回之韵律、曼妙无穷之境界、或喜或悲之感情,一些名家更是如此,如杨雄“ 读千赋 ”、 杜甫读诗书“ 破万卷 ”、苏轼亦云“文章不厌百回读 ”,因而我们倡导读诗其实不是创新,而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敬仰和回归。如何也能让我们的学生爱上读诗并且从读诗中去感情悟理?

通过朗读指导,一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圣”的一片拳拳爱国深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到此,我们的朗读教学目标才初步达成。

四、课内外知识链接,深化拓展

语文的学习应不局限于课本,初中三年语文的学习也绝不能只满足于六本教科书的教学,语文教材上所选的篇目只是汉语言文学这座气势恢宏、规模浩大的殿堂中的一隅而已,对于学生而言,只能算得上“碎片化”阅读。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中国的教科书,用零碎的文字做中心,每课教几个字,传授一点零碎的知识。”正因为如此,作为教育者,应该想方设法打开学生兴趣的闸门,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能让学生在更多文本的阅读中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作家同种风格的作品、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培养良好的语感,提升审美品位,具备高雅的审美情趣。

以《春望》为例,我们可以横向或纵向来深化拓展文本。比如就诗人而言,可以以杜甫不同人生时期的作品来进行纵向比较,如对比青年时期的代表作品《望岳》,两首诗诗题都含“望”,但因为处境不同,心境也完全不同。再比如就主题而言,我们可以进行同类型的横向对比,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都与战争有关,一悲一喜,殊途同归,都表达了诗人真挚深厚的爱国情怀。

古诗词不同于现代文,因其语言凝练、意境深邃、意蕴丰富,加之年代久远,汉语言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发生了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使得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还是倍感困難的,尤其是对诗歌中的艺术形象的把握与蕴含的情感的感悟等。因此,教育者要做的就是在研读文本、巧妙发问、朗读指导、深化拓展等教学环节上多下力气,让学生喜欢上读诗、品诗、评诗,在诗歌的国度里感受那一份朦胧美、韵律美、情感美。

【参考文献】

【1】欧阳代娜.欧阳代娜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M】.山东出版社,1997

【2】贺贻孙.《诗筏》《清诗话续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读诗杜甫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登高
读诗的窗口
猜诗词
绝句
看花的人回过头来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