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贞侠
【摘 要】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探究符合文言文教学特点的方法和规律对于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以及引导学生体会古言内涵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文言文教学经验和尝试,就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文言文教学进行简单论述,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广大同仁的共同探究与讨论。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策略
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文言文无非是要去背诵拗口的课文,记忆繁多的文言现象。他们往往在文言文学习上付出的精力巨大,收获却寥寥,因而在学习中往往会产生排斥的心理,文言文教学也逐渐呈现出“效率低下、进度缓慢”的局面,严重影响了高中语文的整体教学效果。因而,探究如何进行高效的文言文教学迫在眉睫。以下是笔者从三个方面就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提出的几点建议,具体如下:
一、加强积累,归纳文言文现象
高中教材中收录的文言文都是篇幅较长、难度较大,文言文的诗词和虚词用法又繁多复杂的。因此,想要提高高中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第一步就应该加强文言文基础的积累,只有不断积累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累丰富的字词句用法、积累丰厚的阅读体验,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扫清拦路虎,提高阅读分析能力。中国自唐代韩愈以来,便主张“读书必先识字”,我国文字虽然表面上古今不异,但几千年演变下来,还是会出现同一名词不同含义的现象。因而,不能扎扎实实地落实文言文中的字词,是读不懂古文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要有意识地去指导学生去归纳、树立文言文中的基本功。
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中的“厌”是一个通假字,通“餍”表示的是满足。除了这个通假字外,这篇文章中还包括其他很多的通假字,如“共其乏困”中的“共”通“供”,表示供给。总之,语文教师应该去引导学生去落实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如此才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掌握词性的变化,不断提高对文言文字词句的熟悉程度。
除此之外,语文教师也应该要求学生去背诵并积累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在背诵积累的过程中去感悟古代文人想要传达的思想内涵,包括人文性、哲理性以及艺术性。
二、利用情景,再现文言文史实
纵观高中文言文课文,不难发现,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言文主要是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这些文章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历史背景都有一定的关系。例如《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等,这些文章大部分都涉及了历史人物和相关的历史事件。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这部分文章的教学时,要注重历史知识的灌输,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听故事”的兴趣,也能让他们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前提下理解文章大意,继而加强背诵记忆的效果。
比如,语文教师在展开《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教学之前,首先要给学生介绍太宗、魏徵二人,再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再现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之后,语文教师再给学生介绍魏徵是在什么情况下向太宗规劝这十条值得思考的意见的,继而展开背景介绍。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文章之前就已经对文章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有了相应的认识,那么他们在深入学习时便有了支撑和依靠,有助于他们的理解和认知。
除了再现史实之外,语文教师也可以依据文言文的具体内容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景,从而有效呈现出课文中的景象及人物形象,在调动学生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的同时,加深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比如带领学生去欣赏“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带领学生去倾听“明月之诗,窈窕之章”;带领学生去感悟作者对“六国破灭”的遗憾不满之情等等。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学习文言文会感到更加轻松,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代入到文言文中去,从而读出自我,品出自我。
三、重视诵读,培养文言文语感
虽然,字词句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但文言文教学是不能单纯地进行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的。语文教师在展开文言文教学时务必要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我们都知道文言文的语感只有在长期的、反复的朗读中才能逐渐形成,而如今大部分的高中生都不愿意读,也不会读。因此语文教师就必须注重范读,往往在教师范读之后学生也会放下心中的负担,乐意去读了。学生跟着教师的范读,认真浏览课文便能疏通课文的生字词,对文章产生初步的感知。其次,语文教师再指导学生进行诵读,首先要让学生读准字音,处理好句子中的重音、停顿等,并且要把握好诵读的节奏、语速、语调以及语气等等,最终做到在读的过程中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体会文章内涵,并初步对文章的艺术特色有所感悟。最后,在学生朗读熟练之后,语文教师也应该要求学生进行背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丰富他们的文言文知识底蕴。
比如,在指导学生朗读《六国论》时,语文教师便可以给学生为学生设计“四愤”朗读的朗读技巧。“一愤”是要读出文章中的愤懑心情,语调需要沉郁,浑厚,如“今日割五成,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二愤”则是要读出文章的“激愤”心情,语调要高亢,语速要加快,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要读出一种不满和不平;“三愤”则是要读出“愤慨”之情,语气要有一种强烈的不满感,要读出生气和愤怒;“四愤”便是“愤恨”,语调要沉闷抑郁,读出一种恨铁不成钢之感,如“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总之,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时,要注重不同的地方要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语速等等,从而读的恰当、读的得体,继而去培养他们的文言文语感。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学生引路人的语文教师应该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改变自己固有的教学理念,探索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重视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和现代语文教学理念的融合,继而扎扎实实地帮助高中生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艺培,李晓丽.浅析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學策略【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06)
【2】厉双双.浅析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措施【J】.科学中国人,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