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2018-07-05 10:50郭永平
学周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策略建议有效性

郭永平

摘 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人们意识到在重视学生知识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培育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价值观念的树立,所以,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受到了重视。但是相关调查表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问题。本文就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策略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2-007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2.047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一个孩子的未来发展情况需要在小的时候进行培养学习,而且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习惯培养、形成思想品质的主要时期。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不仅仅在学生人格的发展上有着很大的帮助,而且在对小学生进行个性的发展方面也是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具有特殊性教育意义的学科,在实际教学的实践中仍然存在教学效果不好的现象,但为了让小学生在进行品德与社会学习中能够加强对社会的认识,寻找科学的途径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率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最新编写的这一版丛书来讲,其中内容和编写形式都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状况,并且为课程教学方面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教学指导。但从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状况来看,仍然存在许多方面有待改善[1]。

其一,传统的教学观念对于老师的束缚,使得老师教学观念落后,在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时候,没能对新材料进行深度的研究分析,使得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动手操作能力差。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其二,在实际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很多教师对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比较低,课堂教学中就是对着课本念课文,或者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看看电影视频或是看看视频短片就结束课程。然而,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性时期,这样的教学方式没能遵守“以人文本”教学理念,对小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应该将课堂发展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其三,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课堂教学也要随着社会新时代进行革新。但是,实际情况下的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中,教师所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过于陈旧,没有创新理念。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当中,在对社会现象向学生们讲述的过程中将一些陈旧的故事不断地重复性讲述,不能将课本内容和当下社会的实例进行结合教学,虽然“一招鲜,吃遍天”,但从长远角度来看不利于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

二、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建议

(一) 深刻研究教材內容,准确掌握课程教学目标

在新课标视角下的新课程改革,为响应素质教育的口号,作为老师来说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1-2]。老师在进行教学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一个深度的研究,而且,教材在教学方面来说只是具有指导和参考的作用,教师只有在将教材内容研究透彻的情况下,才能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对教材内容所指导的教学方向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灵活性的教学。并且,在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时,要结合品德和社会的实际教学情况以及集合实际的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制定一个有明确目标的、课程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二) 传统教学理念的转变

新课程视角下的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堂上的改变[2]。大家应该都知道,素质化教育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变。传统模式的单一性、枯燥性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高,无法有效性地对学生的潜力进行深度挖掘。所以,教师对于传统教学理念的改变是很有必要的。当今的教学体系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情感价值和人生观念的综合性提升。除此之外,教学目标的贯彻和落实也是需要注重的教学点。在小学生的角度而言,落实教学目标的前提是必须要保证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实施的有效性。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地进行教学目标的确立和实施才能更好地从小学生的学习要求上满足他们。换句话说,只有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才能使得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

(三) 教学中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在教学上来说是引导学生对社会实际进行一个有效的认识,是比较贴合生活实际的一门教学课程。所以,教师的课程教学应该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建立基础,在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课程内容和其自身生活实际情况的联系和结合,在小学生生活中发现对学生实际生活有着积极作用的课程教学内容,并在其中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情况有所了解[2-3]。在教学中,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是建设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步骤,为提高对学生教学效率有效性的重要方法。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情景创设,使得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做学习的主人。而且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

(四) 优化课程教学过程

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好奇心正处于最为强烈的时期,对新奇事物充满了好奇[3]。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多种模式的教学方式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新思维方式、新教学内容以及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让学生在进行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中对新的事物有着不同的价值认识。兴趣才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最好的老师,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结语

《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课程中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不仅在对小学生对品德学习能力方面有所提升,并且在对小学生自主性的独立思考、生活方式上的独立同样有着积极的促进性作用。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的提升,发现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提升。并积极完善自身专业素养,对专业知识进行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打造出一个高效性的学习课堂。

参考文献:

[1] 孙当清.试论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中外交流,2018(2):36.

[2]    唐伯军.试论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数字化用户,2017(48):175.

[3]    杨仁祥,成峦丽.试论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7(5):210.

猜你喜欢
策略建议有效性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
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策略研究
大学生群体网络消费市场探究及零售商进入策略
浅析阅读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有效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