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丰富的经历以及在世事风云中留下的深浅足迹,会显现出一种沧桑风味,像情节曲折的故事,像峰回路转的奇景,让人咀嚼回味。
—— 题记
湖北省教育厅每年都要评出一批“湖北名师”,其“门坎”很高,必须是特级教师;荆州市语文特级教师如果参评的话,必须要有我的签名。
2007年5月,荆州市教育局人事科孙科长打电话给我说,教育局意见,考虑到余老师多年来对荆州市语文教育事业的贡献,专门给教科院安排了一个指标,请余老师申报“湖北名师”。7月2日,孙科长又打电话给我,说省厅通知,凡参评“湖北名师”的教师,都要于7月5日下午3点半到湖北饭店碧云楼403房间抽签,7月6日讲课。虽说是“抽签”,但大家讲的都是《岳阳楼记》。
7月5日深夜12点时,在武汉,我已经组合了近10000字的材料,设计出了三套教学方案。我还设计了人们从来没有设计过的“导入”与“收束”:用汪曾祺先生关于《岳阳楼记》的评说导入课文,用梁衡先生关于《岳阳楼记》的评说收束教学,以此提高本课教学设计的理性层次和艺术水平。
可是6日清晨,当我在笔记本电脑中试图打开“《岳阳楼记》创新教学设计”文档时,却跳出一个对话框:无法读取文档,文档可能损坏,请尝试下列方法打开并修复文档……这是我使用电脑以来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更何况出现在我马上要讲课的时刻,而且是参评“湖北名师”如此重要的时刻!赶紧再写教案,不过,电脑中10000字的教学设想用“手写”方式出现在白纸上时,只有不到500字了。
一切已在我的心中。
7月6日上午10点半钟,打车来到了武昌水果湖第二初中。校园一片寂静,學生们已经放暑假了,只有新初三的学生还在上课。一个人站在学校教学楼一楼的大厅中,突然有一种很落寞的感觉。是啊,今天我是作为一名“参评”的选手来讲课的,我像那些参加大赛的年轻选手一样,要报名,要抽签,要自己到处询问,找到学校,找到教室;我要面对陌生的评委,微笑着大声地自报家门:“尊敬的评委,我是来自荆州市教科院的余映潮老师,我今天要讲的篇目是《岳阳楼记》……”
11点整,上午第四节课的上课铃响了。
这是我第一次当“选手”。这是60岁的我一生中第一次因讲课而面对评委。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拿着500字左右的手写教案上课。
学生们努力地读着书,尽管是第一次接触课文。我给他们范读,他们给我以掌声。这个班的孩子们很争气,很乐于起来表达自己的见解。我的课准时上了45分钟,课在我“景的展现,情的激动,理的光芒”的小结中、在学生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吟诵声中结束,学生们又给我以掌声。
……
2007年湖北名师评选结果于9月4日在网上公布,我的弟子徐华铮的名字赫然在目,但没有我的名字。据说,按官方文件的规定,我没有参评资格—— 教研员不准参评。网上漾起一阵波澜,很多人为此不满。我做了这样的回复:
谢谢,评选湖北名师这件事,于我早已如过眼烟云。
我培养的特级教师弟子已有七八个了,经过我的手评上湖北名师的荆州老师也有几位了,我为他们而高兴。我个人哪里会在乎这个结果呢?它不可能在我的心中激起一点点涟漪。
曾经沧海难为水。
那么我这次为什么要申报“湖北名师”呢?因为荆州市教育局点名要我申报,在我退休之时,他们要感谢余映潮老师这么多年对荆州教育的 贡献。
为了这份情,我甘心承受此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