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中学写作

2018-07-05 07:19黄厚江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雪人贺卡记叙文

黄厚江

讲  述

写作怎么教?用什么教写作?

有的教师用写作知识教写作。或者是教陈述性写作知识,什么是记叙文,什么是议论文,什么是散文;什么是记叙,什么是描写,什么是议论;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或者是教程序性知识,审题应该有哪些步骤,选材有哪些要求,怎样安排文章的结构,怎样学会分析。有的教师用写作方法教写作,作文课全是讲写作技巧,怎么审题,怎么选材,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么详略,甚至是如何让语言有文采。有的用作文理念进行作文教学,作文课就是和学生讲写作的道理。有的用考试说明教写作,尤其是初三、高三的写作课,就是和学生分析中考或者高考的考试说明对写作的要求。也有的用作文评分标准教写作,作文课上就是向学生介绍中考是如何阅卷的,高考作文是如何阅卷的;一类文的要求是什么,二类文的要求是什么,怎样写才能让阅卷老师多给分,乐此不疲,滔滔不绝,甚至有些作文教学的名师,也热衷于此。更多的教师用范文教写作,尤为突出的是用满分作文教写作,作文课上就是和学生读好作文,读满分作文。

这种种做法,不能简单地说一点用处也没有,但可以保守地说意义不大。了解了写作知识,可能会对写作有更好的理解,但能理解和能写作不是一回事。比如描写,知道了什么是描写,并不一定会描写;知道了什么是细节,细节有几类,并不一定就会进行细节的刻画。而很多善于描写,善于用细节写人的人,又未必能够说清楚什么是细节和描写。写作理念、考试说明和阅卷评分标准,其实都是对写作的要求。知道了要求,不能做到,意义也不大。就像不会开车,纵然对交通规则非常熟悉,但也没有什么价值,可很多教师却十分迷信写作方法和技巧的作用。我曾经充分说明过,不讲方法也能学会写作,讲了方法也未必会写作。方法不是一讲就能掌握的,方法不是一学就能用的,方法也不是一用就有效果的。当然不是不要方法,但“讲”方法是没有用的,千篇一律、人云亦云、公式化的方法更是沒有意义的。至于读满分作文和名家名篇,对学生的写作自然可以有所启发,但有时候和学生的写作实际距离太远,既不切合中考和高考的实际,也没有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所以效果常常也微乎其微。

而共生写作是用写作教写作。当然首先是教师用自己的写作教学生写作,用自己的写作感受激活学生的写作感受,用自己的写作体验激活学生的写作体验。即使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也是具有个性色彩的、鲜活的、来自自己写作实践的方法,而不是照搬书本的、抄袭别人的、现成的、死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有自己的、鲜活的、具体的写作体验。我们曾经提出一个观点:懂写作才能教写作。其中很重要的一层意思,就是教师要有写作体验。有一批优秀的教师坚持进行下水写作,其做法自有道理,其精神也很感人,但要求所有教师这样做,似乎有点勉为其难。可一个教师长期不写作,没有写作体验,只是站在岸上教学生游泳,其效果一定不好。我写过一部长篇小说,绝不是要做什么作家,只是丰富一下写作体验。因此,我建议我们的教师,如果你指导学生写作,如果你要评讲学生的作文,那么你最好也能站在学生的立场,置身于写作的情境中进行适当体验。倘若能够这样做,你的作文教学一定和学生更近,也一定更有效果。

其次是用学生的写作教学生写作。我们有些教师有这样的意识,但更多的做法是,读读写得比较成功的习作,表扬几句;读读写得比较差的习作,批评几句,我调侃地称之为开“两会”。而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没有形成共生效应,对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意义不大,常常是好的还是好,差的还是差。怎样才能让写得好的学生引导和影响其他学生呢?要充分分享他们的写作感受和写作经验,要通过他们来引领和影响其他同学的写作。遇到一篇好的习作,并不只是读一读了之,而要用它来激活大家的写作。同样,一篇差的习作,也不仅仅是作为反面的例文,完全可以借助他们激活学生的写作。当然,还可以用名家的写作来教学生写作,可以用名家的写作体验来激活学生的写作,也可以借助名家的作品来设计和组织具体的写作活动,让学生和名家一起写,让名家带着学生一起写。

案  例

写出特别之处背后的故事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记叙文的写作。在初中阶段我们一定要写好记叙文。写好记叙文,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能写出事物或事情的特别之处。(板书:特别之处)先请大家来看一位作家写的一篇文章的开头。

(屏显)

今年沈阳的雪下得大,埋没膝盖,到处有胖乎乎的雪人。

下班时,路过院里的雪人,我发现一个奇怪的迹象:雪人的颏下似有一张纸片。我这人好奇心重,仔细看,像是贺卡,插在雪人怀里。

抽出来,果然是贺卡,画面是一个满脸雀斑的男孩,穿着成人的牛仔装,在抹鼻涕。里面有字,歪歪扭扭,是小孩写的。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其他同学思考文中的雪人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紧张,无人回应)同学们,一个人的优秀,从主动开始。

(一生主动举手并读文章)

师:这位同学,很主动,读得也很好。大家看看文段中的雪人有什么特别之处啊?

生:雪人特别之处就是颏下有张贺卡。

师:是的,雪人有贺卡就是其特别之处,特别之处就要关注它。作者能看出这张贺卡的特别之处,是因为作者有什么特点呢?

生:作者有好奇心。

师:是的,正是作者有好奇心才能写出特别之处来,而特别之处后面的故事正是写作记叙文的关键所在。请同学们想想,作者看到雪人颏下的贺卡后,接着会发生什么故事?

生:会看看贺卡上写着什么。

师:是的,我们同学都有好奇心,作家也想知道贺卡的内容。好奇心是写好文章很重要的条件。文章接下去会怎么写?

生:会写贺卡的内容。

师:这会是谁写的贺卡呢?

生:一个小孩子。

师:是的,一个小孩子。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个小学生写了这张贺卡,写贺卡给雪人,这个人肯定是特别的。写给雪人的贺卡,贺卡一定也很特别。这样,贺卡的背后就有了故事。(板书:故事)同学们,假如你是写这张贺卡的人,你会写些什么呢?首先我们要明确写作者的身份。

生:小学生。

师:能够给雪人写贺卡的这位小学生有什么特点呢?

生:比较幼稚。

生:充满童真。

师:哪个更好?

生:充满童真。

师:贺卡接收者是谁啊?也就是说小学生是给谁写贺卡?

生:雪人。

师:很好。下面就请同学们写写这张贺卡。(生写贺卡)你们写作时间较长,能不能写得简短点呢?哪位同学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写的贺卡?

生:雪人,你不怕冷吗?我自己都有些感冒了,希望你不要流鼻涕哟。

师:写出了关心雪人的情感,也写出了自己的状况。

生:致亲爱的雪人——你好吗?我好不容易才与你见面,怕你冷,我给你围上了自己最心爱的围巾。希望你能永远陪着我。

师:“致”需要吗?你直接给爸爸妈妈写信还要“致亲爱的爸爸妈妈”吗?直接写“亲爱的雪人”更简洁。这位同学关爱雪人,把小孩与雪人的情感表现得较深。其中的“好不容易才与你见面”,给雪人“围上心爱的围巾”,能不能从原文找到依据呢?

生:找不到根据。

师:写作要符合相应的语境,最好还是不要无中生有,让读者觉得一头雾水。后面的“希望你能永远陪着我”很有感觉,但能不能修改一下呢?

生:我觉得可以改成“你和我做个好朋        友吧”。

师: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写的内容,比照一下哪位同学跟他最为接近。

(屏显)

雪人:

你又白又胖,橘子皮嘴唇真好看。你一定不怕冷,半夜里自己害怕吗?饿了就吃雪吧。咱俩做个好朋友!

祝愿

新年快樂,心想事成!

沈阳岐山三校二年四班 李小屹

师:这位同学的有些内容还是十分接近的。作家抓住贺卡这一特别之处,下面的故事如何发展呢?如果你是这位作者,你看到这贺卡接下来会怎么做?

生:回贺卡。

师:怎么回?

生:我会以雪人的口吻来回贺卡。

师:很好。下面看看作者是怎么往下写的。

(屏显)

我寄出也接受过一些贺卡,这张却让人心动。我有点嫉妒雪人,能收到李小屹这么诚挚的关爱。

我把贺卡放回雪人的襟怀,只露一点小角。回到家,放不下这件事,给李小屹写了一张贺卡,以雪人的名义。我不知这样做对不对,希望不至伤害孩子的感情。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以雪人的口吻给李小屹回贺卡。

(生写贺卡)

生:你好!你的贺卡内容让我很感动,我很愿意和你做好朋友。希望能陪伴你度过整个冬天,如果你能天天来看我就更好了。

师:这位同学写得好不好?

生:他用了非常亲切的口吻,很好。

师:嗯,口吻很亲切,而且也与前面的贺卡内容切合。有没有同学写得跟他一样好?

生:我很高兴与你成为朋友,你不要担心,我晚上会去梦中找你的。

师:写得很好。两位同学都表达了希望与雪人成为好朋友的愿望,把无生命的雪人当成有感情的人就能写出感情。下面我们来看看作家是怎么写的。

(屏显)

李小屹:

真高兴得到你的贺卡,在无数个冬天里面,从来都没人送给我贺卡。你是我的好朋友!

祝愿

获得双百,永远快乐!

岐山中路10号三单元门前 雪人

师:作家贺卡里的精彩之处是突出了“从来没有人给我送贺卡”的这种温暖,我们同学写的 “我会晚上到梦中去找你”也很妙,更加细腻生动,想象更新颖独特。故事能不能到此结束呢?

生:不能。

师:对的,文章到此结束就显得过于单薄了。那后面的情节又会怎样进行呢?

生:我认为要写那位小朋友到雪人这边       来了。

师:那位小朋友会不会到雪人这边来呢?(生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是的,来不来各有道理。我们来看作者怎么写的。

(屏显)

我寄了出去,几天里,我时不时看一眼雪人,李小屹是否会来?认识一下也很好。第三天,我看见雪人肩膀又插上了一张贺卡,忙抽出来读。

师:如果你们是这个小朋友,你给雪人写了一张贺卡,雪人又给你写了一张贺卡,你信不信?

生:不相信,他肯定认为是见鬼了。

师:这就是你和文中李小屹的不同。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小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充满童真。

师:所以雪人写的贺卡,他相信还是不相信?

生:相信。

师:宁可相信神话,也不要相信有鬼。世上只有美丽的神话、浪漫的童话,没有鬼。一个孩子有童心,才会幸福;一个成年人有童心,会更加幸福。李小屹既然相信雪人写的贺卡,那他接下来会怎么做呢?

生:再给雪人写一张贺卡。

师:好的。下面就请同学们以雪人的身份给李小屹再回一张贺卡。注意要抓住特别之处去写故事,而且是按照人与人交往的逻辑去写故事。

(生写贺卡)

生:雪人,你好!我很好奇,你是怎么写字的呢?请你偷偷地告诉我吧,我会保密的。

师:很有感情,要“偷偷”地告诉,还要保密,很有人情味。还有哪个同学来读读你写的?

生:“雪人,很开心你能给我回信!这个冬天有你的陪伴,我也不会寒冷了,我会感到分外温   暖的。”

师:你能够感谢雪人给予的温暖,有雪人的陪伴,这个寒冷的冬天也感受到了融融暖意,   不错。

生:“雪人,贺卡真的是你写的吗?我们做个约定吧?每天放学后我都来看你哦!”

师:她写了两层意思,首先是不大相信,其次又情愿相信,并与雪人约定经常见面。在矛盾中叙写,这也是记叙文写作常见的情况。所以大家在写作记叙文的时候,一定要想想故事背后的道理。我们继续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屏显)

雪人:

我收到你的贺卡高兴得跳了起来,咱们不是已经实现神话了吗?但我的同学说这是假的。是假的吗?我爸说这是大人写的。我也觉得你不会写贺卡,大人是谁?十万火急!告诉我!(15个惊叹号)你如果不方便,也可通知我同学,王洋电话:621X X 10;张弩电话 684 X X 77。

祝愿

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李小屹

师:作者的贺卡内容有哪些特点啊?

生:写出了李小屹欣喜和怀疑的矛盾心理。

师:是的。这些我们同学也多有提及,很好。正是这欣喜又怀疑的矛盾心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预示着作者的写作意图。下面的情节中,李小屹还要回贺卡吗?

生:不要了。

师:为什么呀?(生无语)因为写来写去,故事没什么变化,没有推进。该怎么变化呢?

生:让李小屹和作者见面。

师:你认为李小屹与作者要见面吗?

生:要见面,满足他的好奇心。

生:不见面,因为作者情感上不愿意让李小屹失望。

师:我也认为还是不见面为好——想一想,为什么不见面好?

生:故事更有悬念。

师:是的,这是写记叙文要注意的。

生:有想象空间。

师:写记叙文这也很重要。还有吗?(学生没有反应)大家一定要注意,写记叙文一定要写故事。写故事干什么呢?是为了表达主题。所以故事的安排,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刚才有位同学虽然声音很小,但思路很清楚,她说作者情感上不愿意让李小屹失望,这就抓住了文章中的情感内涵进行思考。下面请继续看原文。

(屏显)

我把贺卡放回去,生出别样心情。李小屹是个相信神话的孩子,多么幸福,我也有过这样的年月。在这场游戏中,我应该小心而且罢手了,尽管李小屹焦急地期待回音。

就在昨天,星期日的下午,雪人前站着一个女孩,背对着我家的窗。她装束臃肿,胳膊都放不下来了。这必是李小屹。她痴痴地站在雪人边上,不时捧雪拍在它身上。雪人橘子皮嘴唇依然鲜艳。

我不忍心让李小屹就这么盼望着,像骗了她。但我更不忍心破坏她的梦。不妨让她惊讶着,甚至长成大人后跟自己的男友讲这件贺卡的奇遇。

师:文章写到这里似乎结束了,但后面还有一句话的结尾,请同学们帮忙补出来。注意要从思想情感角度去写,也就是说要考虑文章的主题。

(生写结尾并交流)

生:“我犹豫地看着那个李小屹,还有那茫茫雪地里的雪人,心里莫名地生出种种凄凉。”

师:这位同学写得怎么样?

生:“凄凉”不太好。

师:怎么改?

生:改为“温暖”。

师:很切合主题,但“温暖”与上文有重复    之嫌。

生:温馨。

师:很好,注意结尾不要和前文重复。还有哪位同学读读自己写的结尾?

生:“过了很久,雪融化了,雪人也消失了,但我相信她心中会永远相信这贺卡奇遇。”

师:最后一句很好,现在很多孩子已经不相信这样的童话了,像刚才那位认为见鬼的同学    一样。

(生笑)

生:“我把视线从窗外收回来,我想,这样的孩子很难再遇见了,这个冬天我会很温暖。”

师:为什么要“把视线从窗外收回来”?

生:思考的时候通常都是这样吧!

师:完全可以删去,凡是“通常这样”的句子不一定要写,不如直接写“这样的孩子很难再遇见了,这个冬天会很温暖”,这样更简洁。最后一句比较深刻,也许生活中根本没有李小屹,或者很少——这本身就是一個童话。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结尾。

(屏显)

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

师:这个结尾有什么特点呢?

生:很有总结性,也很深刻。

师:这样的结尾与上文的“神话”相照应,点明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存留着神话的童年是最幸福最值得珍惜的。大家看看这篇文章还缺什么?

生:题目。

师:我们为它拟一个什么样的题目好呢?

生:孤单。

生:写给雪人的贺卡。

生:雪人贺卡。

生:冬天雪人怀中的一丝温暖。

师:题目最好不要写主题,否则显得不够含蓄,如“温暖”之类的;“写给雪人的贺卡”只是全文内容的一部分,不能涵盖全部内容。题目要写特别之处,“雪人怀中的贺卡”不如“雪人贺卡”更简洁。看看原文怎么写?

(屏显)

雪地贺卡

师:“雪人贺卡”和“雪地贺卡”哪个更好?

生:雪人贺卡。

师:嗯,我个人也认为“雪人贺卡”更好,文章就是围绕“贺卡”写了李小屹和雪人之间的故事,探讨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童心可贵。大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

生:假的。

师:为什么呢?

生:不可能,哪儿有这样的两个人?

生:真的。

师:为什么?

生:是散文。

师:有道理。散文一般都写真实的事件。我要综合一下两种意见。小说以虚构为主,散文写真实事件为主,这没错,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所有文章某种意义上都是“半真半假”。我们来总结一下,看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记叙文的写作,要抓住特别之处去写故事,首先是一个特别的人,一个好奇的作者,抓住事物特别的地方,便写出了这样一个特别的故事,揭示了一个特别的主旨。好,下课!

生:老师再见!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中学;215000)

猜你喜欢
雪人贺卡记叙文
新年写贺卡
记叙文阅读专练
新年贺卡
雪人伴童年
如何写好记叙文
中秋贺卡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雪中的雪人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贺卡里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