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常态写作教学,我感觉有些“冷”。
一是写作材料“冷”,语文教师多沿用陈题。“年年岁岁花相似”,这个作文材料之“花”成了每年展示一次的“塑料花”,教师指导驾轻就熟,但也难以激发自我探究的情绪,于是只能做一些“失血”的指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具有挑剔意识的学生面对没有时代气息的材料,往往也难以激发表达的欲望。
二是写作要求“冷”,一篇大作文,一节课教师指导,一节课学生写作。有时,教师为了限时完成,指导仅仅是半节课,甚至浮光掠影稍提一下要求,就让学生进行课内写作,美其名曰:“当堂完成”。平时,许多语文教师在写作指导环节,差别往往体现在审题立意上,而具体的写作要求,多是针对高考做到“大而全”。作文训练,平时不从点上突破,最后要收获整体上的提升,这几乎是“水中捞月”。
三是写作环境“冷”,许多教师将高考作文氛围的紧张“理直气壮”地搬到平时的写作课堂上,如此恐怖氛围让学生备感“冷酷”。写作环境之冷,往往致使人心之冷,而处于心冷状态下的写作,学生写作情绪就难以调动,写作视野也难以打开,写作思维更难以拓展延伸。诚然,高考写作环境是严酷的,甚至可以说是冷酷无情的,但平时写作环境(尤其是在基础年级)“暖”一些,学生才能出状态,才可能应付高考写作环境的 严酷。
以上“三冷”,已成常态,许多语文教师也都司空见惯了,而我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之中也常常在制造着这样的“冷”,且陷在这样的怪圈中难以自拔。如此作文教学,我自觉索然无味,也渐渐失去了对学生优质写作的向往。“冷”的作文教学换来了什么?换来的是学生每次写作时表情的“冷漠”,提起笔,却提不起气;换来的是教学效果的“冷峻”,作文多是应付,难有佳作,即使有最佳的写作状态,也难以持续。
近年来,面对作文教学之“冷”,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其中效果最好的,莫过于写作游戏。或许,有人会质疑:游戏,不是幼儿园常见的教学模式吗?高中语文教学,尤其是占语文“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还能用游戏来教学吗?这不是教学低幼化的表现吗?的确,游戏,有低级形式,高中作文教学并不适合做“击鼓传花”式的低级游戏,但是内涵更丰富、形式更成熟的高级游戏,非但未尝不可,且十分必要。若有怀疑,不妨一试。
写作材料,可以尝试把死板的命题转化为思维游戏。就作文审题而言,简短单一的材料,很难达到思维锤炼的目的与效果,而通过“情节化”丰富设计,通过渐次呈现的形式来进行思维的游戏训练,结果会别开生面。且看示例:
①在英国一个乡村的田野里,一位贫困的农民正在劳作。忽然,他听到呼救声,一个孩子落水了。他不假思索,跳入水中,孩子得救了。
②获救的孩子是一个贵族公子。几天后,贵族一家带着厚礼登门致谢,农民拒绝了厚礼。
③老贵族敬佩农民的善良,感念他的恩德,于是决定资助农民的儿子到伦敦去接受高等教育。农民接受了这份馈赠,能让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是他多年来的心愿。
④农民很快乐,老贵族也很快乐,因为他们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⑤多年后,农民的儿子被英国皇家授勋封爵,并获得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他就是青霉素的发明者——亚历山大·弗莱明。
⑥那名贵族公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患上了严重的肺炎,但幸运的是,依靠青霉素,他很快就痊愈了。他就是英国首相丘吉尔。
教学中,上述材料情节不是和盘托出的,而是分六次先后呈现。当呈现第一段时,学生能轻松抓住“贫困”和“不假思索”进行准确而深刻的立意。而当呈现第二段时,多数学生更多地关注“农民拒绝”,却忽略了“贵族一家”的感恩。我便激发学生做“捡漏员”,检索阅读过程中遗漏的重要细节。在呈现第三段时,有学生质疑那穷人接受馈赠有辱人格。于是,我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故事情境展开辩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多数学生渐渐认可了穷人的举动——着眼于未来的受恩,并不卑下,何况报恩来日方长。随着材料情节的推进,立意的维度不断变化,意蕴的内涵不断丰富,学生审题的“思维体操”在一次次讶异与期待中“挥汗如雨”。当呈现第六段材料时,有学生提出了“命运轮回”的立意。对此,我没有武断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做“思维跳跃”游戏,即跳出材料的细枝末节,从整体上引导学生基于故事的发展线索探究深刻立意,结果,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立意:一个小小的爱的举动,往往能织成社会的爱网。付出是幸福的,而回报则是额外的惊喜。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将这一立意和“命运轮回”的宿命立意做比较,于是高下立判。
写作课堂,教师不该置身事外。其实,教师无须做好莱坞大片式的游戏设计,否则,自己费神,学生往往只在意游戏的形式,而不在乎写作的内容。比如,平常的作文指导课可插入这样的环节——与学生一起写下水作文。这样的作文指导课,教师只做写作要求的指导,而作文题目不是教师“预谋”好的,而是在课前或课堂上由学生选定的。学生写的同时,教师也在写。有了教师现场写作引领,学生写作专注度必然普遍提升,写作的质量自然“水涨船高”。当然,在时限内,教师很可能拿不出高质量的全篇作文,特别是开始尝试阶段,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怎么办?教师可以围绕写作指导的重点写片段,而且可以呈现教师一遍遍修改的过程,这样的示范写作更有针对性。渐渐地,教师也能够进行现场全篇的示范,纵然有败笔或欠妥之处,也可以真诚地“晒”出来,而学生绝不会对教师微瑕之玉嗤之 以鼻。
写作课堂还可以向课外延伸,并且能充分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写作。比如摘抄佳句是许多学生进行作文积累的基本方法,但仅满足于摘抄,学生的作文思维能力并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如何在课外引导学生对精彩语句进行深度开发,从而促进思维向深处发展呢?这是一个长期困扰我的现实问题,而一次偶然的情境让我豁然开朗。我看到同班的英语教师在教室的黑板左上部抄了一句名言,下面附上英文翻译,意在加强英语翻译的积累。有限的语言阵地已经被英语积累占领,右上的一小块还是空白,可以做做文章,但若还是名言积累,对学生作文的促进作用有限,而且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 一抄了之。怎样引导学生的思维多走一步?我眼前一亮——不如與英语名句翻译摆“擂台”。于是,我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每两人分为一组,自主搜集经典名言,在此基础上进行多重创写(仿写、改写、续写、评写等)。然后,将自我创写语句同名言警句一起在黑板上展示。对此,学生的兴致大增,极尽所能地展现自己的智慧与才情。
以对“伤疤不应成为制造另一个伤口的理由”的仿写为例,我要求学生在仿写时,不只关注形式,更要关注立意取向。仿写之前,我要求学生先提取其核心立意:一次失败不能成为人生的阴影,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有学生从成语“作茧自缚”上受到启发:“伤身,可能愈挫愈勇;伤心,易作茧自缚,终致伤痕累累,心灰意冷。”有学生抓住“伤疤”做文章:“伤疤,不能变成心疤,但若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则新伤难逃。”有学生用绳索来创意:“过去已成过去,别让它牵绊你的未来。”还有学生找到的句子是多维表述的,则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选择仿写,如:“人之所以活得累,是因为放不下架子,撕不开面子,解不开情结。”有学生针对“放不下架子”,从假清高角度立意表述;有学生针对“解不开情结”,从心坎的角度立意表述;有学生针对“撕不开面子”,从假面具的角度立意表述。这样的仿写训练在语言呈现方式与思维拓展上都打破了传统仿写的藩篱。
写作情境,可以用现场游戏来丰富。比如“菜花深处”一题,让学生在课堂上限时完成,交上来的作文,往往不是胡编乱造,就是无病呻吟。而在菜花盛开的季节,将作文场景搬到菜地,带学生伸开手臂到田埂走走、跑跑,那菜花掠过手心的感觉,那蜜蜂在花蕊上忙碌的身影,那远处农家袅袅炊烟……课堂上再精彩的语言指导,在这里都显得苍白无力。若是在城里,看不到菜花,那就换成看得到的花,但身临其境的游戏体验是不能省的。
我还引导学生捕捉身边的亲和场景。身边的生活场景,由于和学生的空间距离接近而更具有亲和感。原本海量的生活资源由于“灯下黑”的心理认知因素,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其实,从“问题视角”出发进行及时有效的捕捉可以作为命题情境的身边生活素材。于是,我引导学生做思维的“审视演练”:一是关注现实社会病痛背景下身边的感人场景,从而弘扬正能量;二是关注现实流弊影响下典型的负面场景,从而深层感悟,正面守望。
当然,写作教学中即使没有真实情境,也可以进行情境化模拟。如组织时事辩论赛,就是议论文写作指导的有效形式。习作完成之后,可以让学生写一段自荐的广告词。这样,可以在轻松诙谐中引导学生认真写作。
席勒说:“只有当人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只有当人在游戏时,他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在作文教学中,将“游戏”升华为一种“精神”,用丰富的材料启迪、用教者的示范引领、用现场的情境体验等游戏策划,让学生在平等参与、合作互动中实现情感对话,心灵共舞。这是一种自由自主、自愿自觉的精神,是一种超越功利、超越自我的精神,是一种愉快体验、自动创造的精神。从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角度看,游戏精神,能让学生在“自我实现需要”背景下达成个性自由的唤醒与释放。
李正浪,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语文教师,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盐城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建湖县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现为江苏省农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建湖县李正浪名师工作室领衔教师。2006年,获江苏省语文优秀课评比二等奖;近5年,在省内外执教示范课、做专题讲座30多场次。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项;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3篇为人大复印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出版编著一部;获第18届“语文报杯”作文大赛指导特等奖;指导两名学生同获江苏省“高考杯”中学生读写大赛一等奖。2015年、2017年,分别获盐城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一等奖。主研方向:基于“心灵成长”的语文教育教学。
高中记叙文“真情实感”与小学、初中有何不同?义务教育阶段记叙文写作的“真情实感”更强调写作的“真实性”与“真实感”,而高中尤其高考记叙文写作,仅仅做到有“真实性”“真实感”,是没有竞争优势可言的。我认为高中记叙文写作应该尝试启发学生的心灵成长,立足生态维度,以心灵体验亮化真情实感;刻画生活细度,以心灵抒发细化真情实感;挖掘生命深度,以心灵探悟深化真情实感。
谈到议论文的写作,许多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进行逻辑论证,而忽视了真实而极具表现力和说服力的生活。其实,论证语言是可以投射生活韵味的。教师须引导学生认真斟酌论证领域,选取典型生活事例。高中议论文的训练往往具有一定的思辨难度和剖析深度,但是这种思辨和剖析一般都是建立在对自己生活的认识和体悟的基础上的。
作文任务:任务一词源于英语task的中文翻译,但外来的做法是否能直接迁移到中国的高考作文命题当中呢?这是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将一般的答题称之为任务,并无不妥,但是将作文的问题设置概称为任务,就显得有些机械刻板了。因为高分作文不仅需要完成任务的内容与表达的基础等级分,还要有“深刻”“丰富”“文采”“创新”的发展分。满足于完成任务,作文更像是答题,而立足于答题的作文层次,远远不够优秀。优秀作文是需要以全身心的姿态去演绎的,不仅仅是完成答题任务。据此,我认为用“情境”的提法更为合理。
作文驱动:驱动,意味着鞭策,更强调外在的推动,这样的提法缺少对考生应有的人文關怀。与其强赶,不如诱发。据此,将“驱动”改为“启动”,则更强调内在的启迪与发动,将外在的规范通过考生的内化变为自主的激励与萌发,这样更利于引起考生的心灵共鸣,从而较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写作水平,展现平时写作教学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