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生
[课程前情:高三的作文教学基本依照我校自编校本教材《用哲学思辨让作文“有深度”》进行,先后选择了“现象与本质”“内因与外因”“对立与统一”等内容对学生作文进行训练与指导,取得了一定成效。而写作议论文说到底就是揭示生活中的因和果,对于现象成因的分析往往成为议论的主体和核心,这部分内容也最能体现学生的思維能力,因此成为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哲学思辨的一个关键点。基于此,我们选择了“原因和结果”这一内容进行教学。另外,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分析事物或现象往往浮于表面,缺乏深度与广度,尤其在立意上浅尝辄止,缺乏对材料的深入剖析与开掘,因而不能从题目或材料中确立最根本、最具有价值的立意角度。同时,从预习作业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原因与结果”的哲学思想在写作中的运用也简单地停留于单因单果的生硬对应上,缺乏对原因的深入辨析,不能从众多原因中“突围”,寻求最佳立意角度。因而在前几次辩证思维训练的基础上,我们有针对性地对此开展了训练与指导。]
师:昨天我给大家布置了一道写作练习,要求大家运用“原因和结果”的哲学思想对以下作文材料进行分析,并拟写一个立意。
(屏显)
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
“你为什么闯红灯啊?”“又不是我第一个闯红灯的!”
“你为什么要插队啊?”“我又不是第一个插队的!”
“到了高三你为什不好好做操了?”“又不只有我一个人这样!”
“你是未成年人,不能上网吧?”“又不是只有我一人这样啊!”
……
师:我选取了部分同学作业中的立意,编成了两组。请大家看第一组,这组立意你们如何 评价?
(屏显)
立意一组:
1.规则是文明社会的基石,是文明的保证。
2.要坚决摒除从众心理。
3.我们应该突破小我意识,养成真正的公民 意识。
4.正是这违反规则的“第一个”成了“我”违反规则的理由,因而我们要正视“第一个”。
师:这是一则什么类型的材料?
生:现象类。
师:对于现象类的材料,我们审题的第一步就是要用一句话概括材料。这则材料如何概括?
生:生活中诸多的“我不是第一个”现象。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评一评这四个立意。
生:从“原因结果”角度来分析,这一组立意似乎有些笼统,没有点出“我不是第一个”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比如说第二个立意“摒除从众心理”,到底是从“打破规则之众”还是从“勇担责任之众”,不明晰,而材料所展现的恐怕是第一类“从众”。
生:我觉得除了笼统之外,这组立意还有一问题,忽略了材料蕴含的双向关系。材料由质问者和答问者的话共同构成,有一个双向关系在里面,但是又有主次之分,主体应该是答问者,如果把“矛头”指向质问者,可能就要“走偏”。
师:那么,从回答来看,答问者的特性是 什么?
生:我觉得有以下几点。一是答问者是跟从者;二是答问者身上有错误行为;三是答问者有知错的意识,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但想推脱,由此来看,第四个特性就是他极力想逃避推脱责任。
师:很好,沿着你这个分析出发,我们就可以推究“我又不是第一个”现象背后的原因了。的确,这组立意对原因的分析是失当的,所以是有失笼统的。接下来我们再看一组分析和立意,这组立意如何?
(屏显)
立意二组:
1.中国有一句俗语:“枪打出头鸟。”虽说如此,但一旦出头鸟侥幸躲开了枪眼,那么林中必然会飞出一大群之前静观其变的鸟,一时间大地震动,天空被遮蔽。“不是第一个”就是这些鸟飞出来的理由。看来,凡事要有进步,必须根除这种躲在“出头鸟”后面又怀抱侥幸心理的盲从者和保守者。
2.面对外界指责,“我又不是第一个”这一逃避性的用语似已成为当今不少国人的思想顽疾。人们也常易陷入一种“价值依附式”思维中,内心的价值标杆不时地左右摆动。因此,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平衡好自己心中那根用以抉择的价值标杆,而非将“不只我一个”“我不是第一个”之类的字眼常挂嘴边,显得幼稚、粗俗。
3.“我不是第一个”“又不只有我一个人这样”为何会在社会各个角落滋长蔓延?我想,还是源于这些人缺少自律意识。这种自律意识表现为一种对事物价值的独立评判,一种对自我独立价值的清醒认知。
生:这组立意比刚才第一组立意更加具体,分析的原因更为深入。比如第一个立意就很深刻,他从我们传统的“枪打出头鸟”的心理意识出发来分析材料中“我不是第一个”的逻辑;第二个立意着眼于背后“价值依附式”思维的挖掘,提出要平衡好心中的价值标杆这一观点,很有深度;第三个立意将这一现象归于缺少自律意识,但又不是笼统地分析,而是贴合材料对自律意识做了界定,让人信服。
师:的确,和第一组立意比起来,这组立意探究的原因更为深入。其实,对原因的探究要求我们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如果我们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归因可能就会陷入浮光掠影和浅尝辄止。拿这个材料来说,如果你无法揣摩答问者“我又不是第一个”背后的心理和逻辑,你就无法推知这种心理和逻辑的根源,归因就只能竹篮打水—— 一场空了。
师:我们现在回到教材。上一节课我让大家从原因和结果的角度列出我们高中教材中议论性文章的思路和思维,也算作是一种复习吧!下面我们看看大家做得怎样。
生:我来说《跨越百年的美丽》,居里夫人的美丽之所以能跨越百年,原因在于她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持之以恒追求真理,不怕失败治学严谨,坚定自信淡泊名利。
师:文章还有没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请大家扣住标题中“跨越”这个词语来分析。
生:有。更为深层的原因在于,她跨越了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恶劣,跨越了由自然发现到人生意义的过渡,跨越了美形和美誉之累,所以居里夫人才那么“美”,所以,居里夫人的美麗能跨越百年。
师:说得好!由此来看,这对于我们分析原因有什么启示?
生:从表面上看,严谨、忘我、坚定等都是成就居里夫人美丽的原因,但是,更深一层的原因在于她真正实现了美形和美誉之间的跨越。
师:说得很好!如果我们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分析原因,文章就有了纵深感和深刻性。也就是说,我们立意时要做到:
(板书)
1.由表及里,究深层原因。
师:还有同学选择了哪些课文来分析原因和结果?
生:我选《阿房宫赋》。从写法上看,这篇文章是典型的先叙后议。作者在渲染铺陈阿房宫富丽堂皇的基础上,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在于“爱纷奢”而“不爱其民”,最后导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而被“族灭”。
生:与此相类似的还有《过秦论》。作者分析秦“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和“以武力治天下”。
师:正好,你们两位关注的是同一个现象和结果,那就是秦国的灭亡,杜牧和贾谊对此结果的分析却“英雄所见不同”,原因或许跟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有关系。杜牧处在唐末国势衰微的时期,当时唐敬宗昏愦失德,荒淫无度,闹得朝野疑惧,杜牧深有危机感,于是写下《阿房宫赋》;而贾谊是汉初政治家,他写《过秦论》,是希望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实行对人民宽松的政策,来实现汉朝的长治久安。
生:老师,从一般情况来说,秦灭亡的主要原因还是实施暴政。
师:的确,一般来讲,秦的灭亡,原因当然有奢华享乐、崇尚武力统治天下等,但是,这些显然都是次要的原因,实际上,更主要的原因是封建统治者缺乏爱民、仁义的理念。因而,我们立意时要尽量做到——主次分明,重主要原因。另外,秦之灭亡,从偶然事件(也可以说是外因)来看,似乎在于“项羽之一炬”“陈涉之一呼”,实际上必然原因(内因)在于秦之不爱民,不施仁义。从这一层面来说,我们立意时又要尽量做到——偶然必然,查必然原因。
(板书)
2.主次分明,重主要原因。
3.偶然必然,查必然原因。
师:还有其他同学有补充的吗?
生:我们刚刚学过的《伶官传序》也是一篇典型的归因分析的议论文。欧阳修认为,唐庄宗“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重要原因在于被伶人所困,其实也就是文章结尾总结的“积于忽微”“困于所溺”,但是作者却没有简单地将庄宗身死和国灭归于伶人,而是由更高的点来统摄,那就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人事”即国君的所作所为导致的亡国。由此来看,欧阳修看到了治国兴衰的规律,的确发人深省。沿着老师您刚才的思路,我觉得这里还有一个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的区别,庄宗的误国亡国全在于“人事”,即主观原因。
师:说得好!老师补充一下,也就是说,我们立意时还要尽量做到——主客明辨,抓主观原因。我板书,大家都记一记。
(板书)
1.由表及里,究深层原因。
2.主次分明,重主要原因。
3.偶然必然,查必然原因。
4.主客明辨,抓主观原因。
师:我们小结一下——内在的、本质的、主观的、精神角度的原因,决定了事物的发展走向,往往成为我们主要分析的原因,是最具有价值的原因,也是我们在议论文写作时能够获取深刻立意的原因。
师:接下来我们再回到预习作业,请同学们结合以上方法再深入分析,提升自己的立意。几分钟后我们交流。
(学生写作后交流、朗读习作)
“我不是第一个”的谬误显而易见,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抱着这不成借口的借口为自己不正当的行为辩护呢?从表面的从众心理深究下去,更是众人侥幸心理在作祟——既然别人这样做了未受惩戒,那么为什么我不能如此呢?侥幸得脱的心理助长每个人内心阴暗角落的小念头,把利己主义发挥到极致,而不顾现存的普遍价值。同时,这种心态也折射出国人“以他人为榜”的心性,价值常识在扭曲的比较中丧失,这种“以他人为榜”而非“以本心为榜”也反映了社会总体上缺乏真正的理性 精神。
师:你这是在由表及里逐层分析原因了,尤其最后由点到面窥探社会的整体风貌,有见地。其他同学呢?
生:老师,我有自己的思考。
师:很好,说说看。
生:我先把我修改的说一说。
(学生朗读)
我姑且将“第一个人”叫作“破规者”,将之后芸芸众生叫作“追逐者”。第一个“破原则”固然面目可憎,但之后每一个打着“强悍公平”的借口的追逐者也一样面目可憎。而前有“破原则者”后有“追逐者”的本质问题是“原则意识”的过度弱化和“公平意识”的不完整理解。“原则意识”的弱化可能由于约束力不够,如政府约束力、公民意识约束力等。而“公平意识”的不完善理解则是简单地认为自己有维护个人公平的权利,而忘了自己还有维护他人公平的义务。因而,在权利上夸大处理,在义务上视而不见,这就是不完善的公民意识。
师:写得很有思辨性,你想补充什么?
生:刚才您最后总结的四条固然没错,但我觉得有时候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第四条说“主客明辨,抓主观原因”,有的时候,客观原因可能和主观原因一样重要,甚至客观原因有时还会占上风。所以我刚才对“原则意识”弱化的原因归于约束力的不够,重在客观原因;而“公平意识”的不完善理解则主要归咎于主观原因。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归因的方法绝对不是束缚大家的条条框框,而是提供给大家思考问题、分析整理的路径。对事理的思考与剖析,绝对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刚才我看到俞佳儒同学这样分析。
(屏显)
这样的现象已深入中国人的日常,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人们对于一些基本价值的判断出现了偏差;当然,价值观之混乱亦有体制方面的原因。讲人情、法不责众的传统认识,让许多人没有了模仿违规者的后顾之忧,而当下的各种体制与法律体系未能很好地纠正这样错误的认识。体制的力量被削弱,违法的成本“陡然”下降,当违规成了“更好的选择”,人们的价值观怎会正常?
师:他们在分析主观原因的时候,也同时关注到了客观原因,可谓全面辩证地看问题,体现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样看来,老师要在刚才的板书基础上补充一条,那就是——
(板书)
5.具体原因,须深思慎取。
师:大家在自己的笔记上也再补上一条。下一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根据自己的归因分析与立意,写一篇完整的800字的文章。下课。
生: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