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城
唐诗是我国文学作品中当之无愧的国粹之一,以其数量之丰富、质量之精良、意蕴之广博、韵律之优美深受人们的喜爱并被广为传颂。在唐朝时期,由于“丝绸之路”贸易往来频繁,在唐诗中也出现了许多描绘丝绸之路景象以及民风见闻的优秀诗篇。如今,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政策正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响应,基于古代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的新“丝绸之路”建设成为我国与中亚、东亚、西亚以及欧洲经济发展、合作共进的新的契机和途径,在高职唐诗教学中融入“一带一路”思想,可以使高职学生对“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发展基础有更加明确的了解,对唐诗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有着更充分的认识,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
我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唐诗中的许多内容与当前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内容不谋而合。唐朝时期,中国的对外交流达到鼎盛,随着汉代兴起的“丝绸之路”以及唐代海上“瓷器之路”的贸易往来和人员交流越发昌盛,許多描写丝绸之路风土人情的诗歌应运而生,为当时的唐朝文化带来更多的异域风情,也展示出我国与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和谐共处、互通有无的繁荣场景。
在唐诗中也有一部分反映战争的诗歌内容,使我们感受到在与周边国家交流的过程中维护主权的重要性。这些内容可以说是对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生动诠释和印证,在“一带一路”政策的贯彻和指引下,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兼容并包、和谐共进,这正是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政策的初衷和最终目标。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唐诗部分中,可以将“一带一路”思想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时代赋予了唐诗新的内涵和“一带一路”政策的具体含义,可谓一举两得,本文就两者的融合进行了如下的分析和探究,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内涵及作用
“一带一路”政策的内涵
“一带一路”政策第一次被提及是在2013年9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时,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中国和中亚国家共同的经济利益,倡导以丝绸之路互通有无的精神为基础,增进中国和中亚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提出在贸易上互利互惠、在交流中和谐共赢的战略思想;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时,发表了《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提出了东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意同东亚各国加强往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谋求各国的经济发展和进步。两次访问的内容奠定了“一带一路”思想的基础,为我国与中亚、东亚各国之间的合作指明了方向。
“一带一路”政策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经济的融合趋势日益明显,社会因经济发展正在走向国际化,在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前,各国经济发展都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带一路”政策在国际经济的发展局势中应运而生。通过“一带一路”政策的建设和发展,密切相邻国家的贸易往来,使各国之间实现经济高效自由地流通,资源能够得到顺畅有效的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国的经济优势,弥补各国经济上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谋求共同的发展和进步,这一举措符合各国人民的经济利益。
除此之外,各国人民还可以通过“一带一路”政策加强文化互动以及日常的各种交流,各国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人民之间可以更加和谐、友好、心意相通。
“一带一路”政策遵循的原则
“一带一路”政策在各国之间谋求共同发展,因此,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要实现各国之间的深入沟通和协作,在经济政策上,各国应当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达成经济发展的共识,在制定相关政策和经济法律时充分考虑本国与合作国家的利益。
其次,要实现各国之间的道路以及贸易货币的联通。经济发展,道路先行,实现道路联通是密切各国经济往来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各国之间要逐步加强贸易合作和资源共享,丝绸之路所涉及的人口多达三十亿,各国之间要本着互利合作的原则制定相关的贸易政策,消除阻碍贸易互通的壁垒,密切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在货币方面,实现本币结算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可以更好地促进贸易的流通,减少汇兑等中间环节带来的效率问题和货币使用问题。
最后,“一带一路”政策要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心意相通,以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为目的,和平共处,友好往来。正是基于“一带一路”的意义和原则,在高职教学过程中渗透“一带一路”思想,可以使高职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目光更加长远,在毕业后选择工作的过程中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争取为国家的发展和“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发挥重要作用。
唐诗中“一带一路”内容的思想体现
唐代的经济、文化、思想的发展都达到历史前所未有的繁荣程度,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在唐诗中有着明显的印记,在高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挖掘唐诗中与“一带一路”思想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古丝绸之路上优美的自然风光、多彩的风土人情、密切的人文交流,体会“一带一路”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唐诗中丝绸之路的自然风光
古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激发了诗人的创作欲望,异域之美也成为诗人展现抱负、抒写英雄气概的凭借,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就是这样诞生的,其中比较著名的当属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的作品,高适在《燕歌行》中这样描述:“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中通过对苍茫大漠的描写,抒发了作者慷慨悲壮的心情;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更是传神地写出了特殊的天气特点所展示出的异域之美;王之涣的《凉州词》更是这方面杰出的代表诗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雄浑苍凉之感尽显,使人感到诗人广阔的胸襟和驻守边关的豪迈感情;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更是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名句,使读者在感受诗意的同时产生对于大漠、长河的向往之情。这些丝路上的景象丰富了我们对“一带一路”的了解,为这一政策赋予了更多诗意的内涵。
唐诗中丝绸之路带来的异域风情
丝绸之路的发展使唐朝与丝路各国之间互通有无,异域文化丰富了唐代人们的文化生活,也为诗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灵感。比如李白的“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反映出当时的唐朝已经有许多异邦人士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且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胡姬也成为当时一种颇具特色的文化体现,在许多诗人的笔下被生动地描绘,比如白居易的“送君系马青门口,胡姬垆头劝君酒”也是其中的典型。
除了胡姬,丝路上少数民族国家的传统、歌舞都成为盛唐时期的文化内容,在诗人们的笔下得以流传,使我们至今都能够感受到文化交流背后大唐之兴盛程度,那种从容、开放、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围正是如今国家所倡导的“一带一路”思想的最好诠释。比如白居易的《胡旋女》:“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以及元稹的《法曲》中:“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可见西域文化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当然,作为当时经济文化都走在世界前列的大唐来说,丝绸之路的频繁往来也使唐朝的文化对丝路上的各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王建的《凉州行》:“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此诗描写了唐朝文化对当时的吐蕃国的影响,游牧民族也开始学习耕种技术,穿着绸缎锦衣。
由以上内容可见,唐诗中的许多内容都和“一带一路”思想相互契合,学习和了解这些内容,必能加强学生对于“一带一路”思想的深刻认识。
在唐诗教学中融入“一带一路”思想的策略
在吟诵中感受
唐诗内容丰富多彩、魅力天成,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朗读、吟诵、背诵唐诗,是使学生感受唐诗魅力和体会“一带一路”思想的重要途径。
首先,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将对唐诗的讲解与“一带一路”思想密切结合,使学生感受到“一带一路”思想在唐诗中的体现,增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探究积极性。
其次,引导学生在吟诵唐诗的过程中体会和感悟丝绸之路上壮阔的自然风光以及异域风情,使学生认识到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与丝绸之路上的各国人民之间有着密切的交流合作,在不断的磨合中相互融合、共同进步。
最后,通过吟诵唐诗感受唐诗的韵律美、诗意美,在此基础上加深学生对丝绸之路文化的印象。
在积累中明确
教师要结合课本内容,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积累和拓展延伸,使学生了解更多唐诗与“一带一路”思想之间的关系,可以将此作为一个学习项目,布置学生在业余时间搜集和整理唐诗中有关丝绸之路文化的内容,通过学生自主地搜集和整理,使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有更多的了解,然后组织学生在班级里展示收集的结果,并结合这一结果发表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通过积累,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唐朝的对外政策与我国现行的“一带一路”思想的异同。探讨和明确“一带一路”和古代的“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的共同作用都是繁荣经济、互通有无,在这一背景下,世界经济面貌会有巨大的改观,而作为高职学生,要学会从更高的起点看待这些问题,从历史角度和全局角度明确“一带一路”的出发点和主要内容。
在活动中深入
开展基于唐诗诵读和丝路文化探讨的文学活动,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对“一带一路”思想有更加深刻的解读,比如,开展丝路唐诗诵读比赛,结合学生之前积累总结的知识,用比赛的形式巩固学生对丝路文化的了解;再比如,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和演讲比赛,对唐诗中的丝路文化和“一带一路”思想进行比较、诠释,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深入感悟作为爱好和平、富有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谋求世界人民共同发展的善意和决心,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结语
综上所述,唐诗内容博大精深,其中对于丝绸之路风土人情的描述为我们勾勒出“一带一路”思想下我国和中亚、西亚、东亚国家经济融合,谋求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人民和邻国之间就有着互通有无的先例,这是我们发展“一带一路”文化的良好基础。作为高职学生,在感受唐诗魅力的同时加深对“一带一路”思想的了解,既是任務,也是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