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前提
——诚实·扎实·踏实

2018-07-05 08:16:58海南省农垦中学李来保
新教育 2018年13期
关键词:收笔诗歌文本

□ 海南省农垦中学 李来保

2017年新课标响亮提出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我一向认为,语文是人生的终极关怀,没有核心素养的培养,哪能做到终极关怀?要完成这样的使命,语文教师必须用“三实”——理解诚实,准备扎实,实施踏实——来修炼自己,以此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条件。

一、理解诚实

对课程理念、专家视点、文本开发必须老老实实地理解,不可为标新立异而任性折腾,更不能为与众不同而不负责任。教育经不起折腾,语文教育更经不起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创新”。所以,我认为,理解诚实,就是正确把握理念,清醒对待专家,深度解读文本。只有这样,才可能迈出坚实的步伐。

1.正确把握理念。以2017的课程改革“语文核心素养”为例,其中有一个任务群“整本书阅读研讨”,如果不能正确把握这一理念,就会把它当做课外阅读对待。如果以诚实的态度去理解,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措施一定是落地生根的。

2.清醒对待专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教授在《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中提出“任务驱动型”作文概念,这一概念提出之后(2015年高考之后),不少教师纠结于这个概念,在对学生作文指导上缩手缩脚,无所适从。而到了2017年的高考作文,明显与所谓的任务驱动型不同,导致学生的作文不伦不类,这就是教师没有清醒地对待所谓专家观点。既有“任务驱动型”,那就必须还应该有与之相应的其他“型”,可是没有。况且,只要是要求写作,哪一个又不是“任务驱动”?当然,专家的视点要经得起时间与实践的检验,专家也要用责任约束自己的言论。否则,对一些还没有形成自己教学主张的教师就是误导!

3.深度解读文本。如果前两个方面是看不见的话,那么,这一点是呈现出来让学生看得见的,是理解诚实的物化,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石。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解决教案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如果对文本不做深度解读,没有教师自己的理解,怎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形成由表及里、抽丝剥茧的思维能力?

深度不是没有原则的恣意发挥,而是从文本出发,挖掘文本本身的价值,从而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探索。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传统的课文,更是一篇经典的课文,一直被认为是一篇批判反动当局及其走狗文人的战斗檄文。当然,这是不错的,也肯定是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之一。如果就此止步,文本价值可能被削弱,或者我们只把眼光盯在了制造惨案的刽子手和为刽子手辩护的走狗文人身上,而缺少了深度追问:刽子手为什么能够轻而易举地举起屠刀、走狗文人为何能厚颜无耻地为其辩护?

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记念刘和珍君》的写作动机,正是对国民冷漠健忘的深切忧虑和愤慨,这也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的重要原因。如果把文本中的这一深刻内涵丢在一边,就可能不能正确把握作者的意图,而使作品失去其经典的价值。

所以,《记念刘和珍君》既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一篇纪念文章,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声讨反动当局和反动文人的认识层面。这次惨案为鲁迅审视国民性又提供一个视角,在他阴郁的笔调、冷峻地描述中,国民善于遗忘、冷漠麻木的劣根昭然若揭,文章锋芒诸多,但归根结底,唤醒民众才是进行一切斗争的前提。

这才是这篇经典的最重要的价值所在。这样解读之后,再去引导学生,就会让学生在感悟经典魅力的同时,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思维链条。

二、准备扎实

指课前各个方面的准备要下足功夫,包括对教材的认识、处理与利用,各种资料的收集、梳理与筛选,文本背景的把握、沉淀与延伸,语词语段的选定、推敲与应用,拓展延伸的目的、材料与内容,思维品质的纠正、培养与提升,班级学生的基础、思维与习惯等。由于篇幅的原因,本文只对对教材的认识、处理和利用进行说明。

《湘夫人》是屈原的作品,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他们有畏难情绪。如果有扎实的准备,化难为简是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策略。因此,对于这首诗歌,在备课时,我改变了惯常的思维,突出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课堂鉴赏侧重它对后世的影响。

在学生自行扫清字词障碍、做了一些必要的准备之后,我引领的重点在于《湘夫人》的文学价值,也就是说产生了哪些影响?这种影响有很多方面,这些方面集中在文化与文学上。明确了这一点,就能够因缘生法,把学生的文学鉴赏引到一个新的领域,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有积极的意义。

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学目标也就清晰明确了。

1.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能够流畅地诵读诗歌,并记住一些有长远影响的经典名句。

2.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与变化原因。

3.屈原开创的诗歌创作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点就是处理这首诗歌的重点,教师给学生梳理了如下六个方面的影响:提供了情和景有机相融的范例;开类比抒情的先河;是借他人之事浇自己块垒的滥觞;浪漫主义成为后世诗歌创作的路径;开启铺排、渲染的艺术道路;为后世提供了创作素材与灵感。

三、实施踏实

教学设计的原则就是学生能够解决的要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要引领示范。这样才能践行教学理念,落实各个环节。因此,要充分遵循“主导性和主体性”原则。

充审美鉴赏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之一,学习、鉴赏古代诗词,是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教师的主导性就是在学生自己忽视和无法解决的问题上发挥作用。要让学生入门,要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会鉴赏诗歌,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1.教师的引领作用。审美鉴赏能力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是通过个体的个案学习可以实现的。它需要教师的课堂引领,从而使学生体悟,最后达到提升鉴赏能力的目的。

(1)在平常处引导发现。《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中的几处地名容易被学生忽视,以为可有可无,实际上,那些地名的嵌入恰恰是诗人的匠心独运。“五溪”“夜郎西”,表现诗人的担忧随着“左迁”者的行程而不断突出,说明友谊非同寻常。“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一口气嵌入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旅行图,语言自然清新,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表现诗人初次出川,而对家乡的山水的依恋之情。地名就是诗情,教师的主导引领作用就在这里。

(2)在比较中感悟诗情。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诗词中,各有不同的含义,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使学生感悟诗人不同的情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静夜思》中,都运用“明月”来抒发情感。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诗人相同,意象相同,只是出现在不同的诗歌中,使意象“明月”有了不同的内涵,虽然都是表示思念,但前者思念友人,后者思念故乡。

其实,这种情况是比较普遍的,只有经过仔细的比较,才有可能辨别不同的情感,像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 “巴山夜雨”等。不同的诗人,运用相同的意象,更是承载了不同的情感。

(3)在重点处总结规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中为什么要写“杨花”“子规”“明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不少其他的诗歌中为什么写了那么多景物?这是诗歌鉴赏入门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教师要对此点拨和引导,使学生明白,这类诗词,都是诗人通过景物来表现情感。客观景物是主观情感的载体。

2.教师的开掘义务。在审美鉴赏中,不能打着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旗号,把本来是教师自己的课堂义务而交给学生,从而造成形成鉴赏能力的阻碍。(1)重点的词语。有些词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学生没有能力对这样词语进行挖掘与鉴赏。此时,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走进去。这也是显示教师功底的地方,让学生佩服你。《遥有此寄》《江南逢李龟年》《约客》中,都有一个“落”,分别表达的是沉重、伤感与失落。这是诗人遣词的匠心,又是学生难以区别的。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慧眼,更要有能力去鉴赏。(2)艰涩的意象。实际上是描写的景物,有的时候,它们的意义比较含蓄,不易弄懂,尤其是缺少生活阅历的学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中“扇”是一个比较难懂的意象。“扇”的作用是消暑降温、驱赶蚊虫,夏季才能派上用场,秋天后就被搁置。暗喻使用之人像秋扇一样被人忽视甚至遗弃。帮助学生弄清楚了这一点,基本上就扫清了鉴赏的障碍。(3)含蓄的收笔。有些诗词的收笔容易理解,即使是初一的学生也不会感到困难。如《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观沧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种直抒胸臆的收笔,在中学教材中的占比较少,其他大部分的收笔都是很含蓄的。如《夜雨寄北》的收笔“却话巴山夜雨时”、《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收笔“铁马冰河入梦来”、《送灵澈上人》的收笔“青山独归远”等,这样的诗歌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诗言有尽,诗意无穷。如果课堂环节马虎,就会造成鉴赏链条的断裂。因此,教师必须走向前台、走近诗中。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明体验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诗歌鉴赏时,能够让学生体验的教师就不要越俎代庖,让学生获得体验的快感。如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 画面美;“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的情趣美;“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情感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理趣美。

总之,教学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应遵循“诚实、扎实、踏实”的原则。花架子太多,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镜花水月。

猜你喜欢
收笔诗歌文本
诗歌不除外
第二讲 基本笔画写法
中国篆刻(2022年2期)2022-03-29 09:58:26
收笔笔法势和收笔笔法分析研究
江苏教育(2020年45期)2020-08-06 02:42:16
软硬兼施(二)
中国篆刻(2020年2期)2020-03-23 06:31:24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诗歌岛·八面来风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2014年1期)2014-02-28 21: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