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椎管成形术在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

2018-07-04 09:34丁勇
颈腰痛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棘突椎板椎管

丁勇

(河南省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河南 安阳 455000)

腰椎管狭窄症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之一,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是此类疾病的经典手术方案,可取得良好效果,但因术中切除了全椎板、棘突和棘上、棘间韧带,对脊柱的后柱结构造成明显破坏,后期长发生脊柱不稳、瘢痕粘连等并发症,引起腰腿痛再次发作。为此,王兆伟[1]、周亚东[2]等学者针对传统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术进行改良,术中以薄骨刀进行椎板截骨,待减压操作完成后,将截除的椎板及韧带予以回植,从而尽量保留了脊柱后柱结构的完整性,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在临床中,亦尝试采用了上述改良的椎管成形术,为了对比该术式与传统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术之间的优劣,现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05-2015-02分别采用这两种术式治疗的7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以探讨改良椎管成形术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纳入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于2013-05-2015-02手术治疗的7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临床表现以间歇性跛行、腰部及下肢痛、麻木为主,其中间歇性跛行49例,腰痛41例,下肢痛39例、下肢麻木43例,存在马尾综合征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腰椎X线片、CT和MRI检查,均提示有椎管狭窄、硬膜囊和神经根受压等病理性改变。

依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8例采用传统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术,观察组36例采用改良椎管成形术治疗。对照组38例中,男21例,女17例,患者年龄 46-65岁,平均为(58.2±7.3)岁;病程 15个月-7年,平均(42.6±4.3)个月;狭窄节段分布:L4-519例,L5-S114例,L3-55例;其中17例合并有椎间盘突出症。观察组36例中,男20例,女16例,患者年龄 43-67 岁,平均为(56.7±8.1)岁;病程21个月-6年,平均(44.1±5.2)个月;狭窄节段分布:L4-517例,L5-S112例,L3-57例;其中18例合并有椎间盘突出症。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狭窄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性较好,可进行组间对比。

1.2 选择标准

74例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1)患者有典型的间歇性跛行、腰腿痛或下肢麻木等症状,经影像学检查提示有腰椎管狭窄,且其影像学改变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相吻合者;(2)经正规的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仍无明显改善者;(3)对手术方案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4)临床资料完整者。

排除标准:(1)曾有腰部受伤或手术史者;(2)伴有腰椎侧弯、腰椎结核、肿瘤等病理性改变者;(3)伴有明显的腰椎滑脱或腰椎不稳者;(4)有严重的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等内科疾病,无法耐受手术者;(5)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表1 两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1.3 手术方法

观察组:患者全麻,俯卧位,取病变节段为中心作后正中切口,其手术过程以L4-5为例:(1)逐层剥离切口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两侧剥离椎旁肌,注意保护棘上和棘间韧带,良好显露椎板至两侧小关节突内侧缘。(2)以薄骨刀进行椎板截骨,具体沿L4-5节段的两侧下关节突内缘以45°角的倒“八”字型将椎板截下,而后切断L5下方的棘上和棘间韧带,并将已经截下的椎板棘突、韧带向上做整体翻转。(3)将黄韧带切除、显露硬膜囊后,以薄骨刀将椎板内侧增厚的骨皮质和两侧增生的关节突(不超过内侧1/2)潜行凿除,并以咬骨钳将棘突基底腹侧的部分骨质予以咬除,以扩大椎管。探查神经根管和侧隐窝,对神经根进行充分减压。对于合并有椎间盘突出者,将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一并予以摘除。(4)上述椎管减压操作完成后,将第2步截下的椎板棘突进行原位回植,以粗丝线穿过棘突尖部,并将椎板棘突固定于其周围的韧带与关节囊,将切断的棘上和棘间韧带采用改良Kessler缝合法进行缝合连接。为扩大椎管并防止回植的椎板陷入椎管,术中亦可视具体情况,将截下的椎板棘突头尾倒转处理。(5)椎板回植完成后,彻底冲洗切口,并放置负压引流管,关闭切口,术毕。观察组患者术后,腰部制动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

对照组:与观察组均由同一组医师进行手术,患者的体位、麻醉方式与观察组相同。术中采用常规全椎板切除减压,将椎板、棘突、棘上和棘间韧带、黄韧带均予以一并切除,切除内侧1/2的两侧小关节,并尽量保留小关节囊的完整性。术中进行椎管减压等后续操作,均与观察组一致。患者术后卧床,7天后可在支具保护下下床活动,3个月内避免过度运动。

1.4 疗效观察

对两组患者随访2年以上,并分别于术前、末次随访时进行以下指标的评价:(1)腰痛、下肢痛的VAS 评分,JOA 评分;(2) 患者的行走耐受性;(3)两组患者的椎体滑移距离,以判断是否出现腰椎不稳(以滑移距离>3 mm、椎间隙可动范围>15°为准)。观察组患者分别于术后3、12个月进行CT检查,以观察椎板回植的愈合情况。

1.5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通过计算机录入Excel表格后,采用SPSS 20.0专业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对比,组间采用独立t检验,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观察组2例、对照组1例于术中发生硬膜撕裂,术中均予以及时修补,余无其他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术后均获24-35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6.5个月。术后随访时,观察组经CT结果显示,观察组回植的棘突椎板连接处均顺利愈合(图1、2),愈合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7个月左右;其椎管矢状径、横径与术前相比,有明显增加,见表2。观察组无明显的新瘢痕形成,而对照组则可见明显的新瘢痕形成。

图1 患者,女性,61岁,L4-5腰椎管狭窄,图A为术前CT;图B为术后1年CT,提示下关节突内缘与椎板骨性愈合

图2 同一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X线片,均提示无明显的腰椎不稳或滑脱

末次随访时,两组腰痛、下肢痛的VAS评分以及JOA评分、行走耐受性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相比,两组术前的三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见表3-5所示。

两组随访时,对照组有3例发生腰椎滑脱、2例发生腰椎不稳,总发生率为13.2%;观察组无一例腰椎不稳或滑脱现象。

表2 观察组36例患者手术前后的椎管矢状径、横径对比(mm,±s)

表2 观察组36例患者手术前后的椎管矢状径、横径对比(mm,±s)

观察时间 例数 椎管矢状径 椎管横径术前 36 12.68±1.52 17.59±2.03术后 12 个月 36 15.09±1.70 21.03±1.59 t 6.341 8.004 P 0.000 0.000

表3 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对比(分,±s)

表3 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对比(分,±s)

组别 例数 腰痛 下肢痛术前 末次随访 术前 末次随访观察组 36 5.47±1.15 0.71±0.35 7.32±1.13 1.03±0.51对照组 38 5.29±1.26 1.30±0.72 7.28±1.41 1.07±0.46 t 0.641 4.443 0.134 0.161 P 0.524 0.000 0.894 0.873

表4 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对比(分,±s)

表4 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对比(分,±s)

组别 例数 术前 末次随访观察组 36 9.20±1.41 25.48±3.06对照组 38 9.23±1.60 25.37±2.13 t 0.085 0.180 P 0.932 0.857

表5 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行走耐受性对比(m,±s)

表5 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行走耐受性对比(m,±s)

组别 例数 术前 末次随访观察组 36 96.3±42.5 573.6±124.3对照组 38 97.8±39.2 549.1±130.6 t 0.158 0.826 P 0.875 0.412

3 讨论

3.1 破坏腰椎后部结构的隐患

解剖学认为,后部结构对维持腰椎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旦后部结构受破坏,可引起椎体倾斜、失稳[3]。以腰椎的前屈为例,在生理情况下,若腰椎前屈至最大范围,小关节的关节囊与黄韧带、棘上和棘间韧带以及后纵韧带均可受到牵张,从而限制进一步屈曲。若上述后部结构被切除后,则可导致腰椎的前屈活动难以受限、从而引起过度屈曲甚至向前的位移。同时,后部结构被破坏后,无形中增加了椎间盘的载荷,甚至加速其退变[4]。

为此,后来有学者尝试在减压结束后进行椎间融合手术,但内固定操作复杂,手术费用较高,且术后将面临融合失败、内固定断裂等相关并发症[5]。另有学者通过椎板开窗部分椎板切除的方法,以降低对脊柱后部结构的破坏,但术后显露不够彻底,影响了手术的疗效[6]。

3.2 本术式的优势

基于上述分析,理想的腰椎后路减压手术是:既能够达到良好的椎管减压效果,同时又尽量减少对后柱结构的破坏。本研究中,我们对观察组36例患者均予以改良的椎管成行手术,其改良之处在于:先以薄骨刀进行倒“八字”型的椎板截骨,将截下的的椎板棘突、韧带向上做整体翻转,以便良好地进行椎管减压操作。待减压操作完成后,再将上述截下的组织予以原位回植,此举既达到了类似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的减压效果,又很好地保留了脊柱后方结构。在术后随访中,观察组原位回植的棘突椎板连接处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7个月;其椎管矢状径、横径与术前相比,亦有明显增加,且无明显的新瘢痕形成。另外,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末次随访时的腰椎VAS评分更低,且无一例发生腰椎滑脱或不稳(对照组有3例发生腰椎滑脱、2例发生腰椎不稳,总发生率为13.2%)。结果证实,改良的椎管成形术在缓解下腰痛、维持腰椎稳定性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国内学者王兆伟[1]和周亚东[2]等人亦进行了类似尝试,并取得较好疗效。总结其优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本术式较好地维持了脊柱后方结构的稳定性;(2)椎板、棘突进行原位回植后,椎管后壁得以保留完整,避免了纤维瘢痕组织填充椎管并对硬膜囊和神经根造成粘连、牵拉及压迫;(3)术后腰椎无失稳或滑脱的隐患,因此无需行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降低了手术费用。

3.3 适应范围及手术注意事项

关于椎板、棘突复合体的截骨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以下人群较为适宜:(1)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2)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者;(3)腰椎间盘中央型突出钙化者;(4)黄韧带骨化性腰椎管狭窄症者;(5)骨性椎管的矢状径在8 mm以上者。符合以下条件者,则不适宜采用本术式:(1)本节段既往有手术史或椎板后壁不完整者;(2)合并腰椎不稳、畸形需矫正者;(3)有相邻节段病变者;(4)有症状性椎弓峡部裂或滑脱者。手术注意事项:术中对棘突根部腹侧的骨质切除范围不要太广,以免在原位回植时造成棘突塌陷;同时,术中在潜行减压时应注意对神经根和硬膜囊的保护,以免造成损伤(观察组2例、对照组1例于术中发生硬膜撕裂,术中均予以及时修补)。另外,在棘突椎板原位回植后,对于切断的韧带应以Kessler缝合法进行缝合,以促进愈合。

[1]王兆伟,王世欣,温进杰,等.棘突椎板复合体截骨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J].河北医学,2007,13(10):1165-1167.

[2]周亚东.改良椎管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15例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16):156-157.

[3]马剑雄,马信龙,骆巍,等.后部结构对腰椎前屈/后伸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9,15(1):71-74.

[4]樊友亮,丁亮华,何双华,等.腰椎后部结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11):75-77.

[5]刘新宇,原所茂,田永昊,等.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及对策[J].中华骨科杂志,2016,36(22):1426-1434.

[6]艾比不拉·吐尔逊,苏比·亚力买买提.腰椎管狭窄及退变性腰椎滑脱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J].新疆医学,2016,46(7):873-876.

猜你喜欢
棘突椎板椎管
椎板间隙入路PT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对其术后疼痛的影响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腰部针灸取穴的一种新方法探析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搓腰
——壮肾
椎管内外节细胞神经瘤CT与MRI诊断
椎管内大范围囊虫病1例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与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技术微创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全椎板切开复位技术治疗脊髓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