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佑
作为发改系统的一员,在忙碌工作之余,细细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完之后,深有感触。可以说,本书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从书中我读出了以下“关键词”:
关键词一:“苦”。作为一名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深知农村生活的艰辛。梁家河为黄土高坡上偏僻的小村庄,在上世纪60年代末,生活条件的恶劣可想而知。七年陕北生活,青年习近平面对贫苦的农村生活,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闯过“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积累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作为年龄最小的插队知青,习近平总书记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环境中,没有放弃对精神世界的提升。书中访谈内容多次提到,习近平当年带了一整箱的书到了梁家河,并且经常在深夜借着煤油灯光阅读,从马列经典到文学巨著,青年习近平涉猎广泛。“一物不知,审议维持,便求知若渴”,这种勤学善思的习惯一直伴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实践证明,苦难经历没有阻挡住一个人成长进步的脚步,青年习近平在艰苦的环境下熟读经典,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也为将来成为党的领袖打下了基础。当前,很多青年人害怕吃苦,也经常会因为懒惰疏于学习,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深知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必须强化自身学习,不管在多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要坚定信念,砥砺前行。
关键词二:“以人为本”。看到习近平在插队期间的行为,真切希望每个乡村都有一位这样的年轻书记。在梁家河这样一个贫困农村,解决村民吃饭问题是第一要务。习近平在当上书记后第一件事便是打了淤地坝,让老百姓多种粮食。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在此时悄然扎根。他用双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样的爱民为民情怀孕育了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笔者出身农村,也接触过很多基层党员,大都能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但是也存在着部分党员没有一心想群众所想,置个人利益于集体利益之上,严重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利益。因此,由衷地认为每个基层党员都应该认真读一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认真学习如何为人民服务、如何践行一名党员的职责。
关键词三:“面对”。俗话说“有困难,找发改”,作为发改系统的一员,时时刻刻都要面对高强度、高难度的工作,我们在工作中也会有畏难情绪。在书中,当习近平听到四川办沼气的消息,想要为老百姓谋福利,也要建设沼气时,面临很多困难。然而,习近平当时并没有盲目探索,而是选择去四川实地考察,去学习办沼气经验,最终真的把这件事情办成了。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在面对难题的时候,也要开拓思路。要加强和兄弟单位的联动,形成合力。就自身而言,目前从事的气候低碳相关工作,属于较为前沿的学科。气候变化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今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气候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是最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气候工作又是面临重重困难的领域,自己有时候也会抱怨,读了本书之后,深深感觉必须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勇于“面对”。无论是面对工作还是生活中的困难,都要多想出路,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发光发热,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懂这本书,就是读懂人生。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面对困难主动找办法,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