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闻丹
习近平同志15岁远赴陕北梁家河插队,扎根农村七年,经过自身努力实现入党提干上大学等重要目标。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同志青年奋斗历程的回顾,成长的点点滴滴也为青年干部提供了精神榜样。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年龄最小,地方最苦、时间最长”,七年“上山下乡”对习近平同志人生影响极大。没有人生来伟大,他也曾低落迷茫,父亲的政治问题使得他的起点比普通人更低,别人从“零”开始,他却从“负数”起步。书里记载了习近平同志作为“黑帮子弟”等待少管所劳动教育的心理压力;回忆了他从繁华首都来到贫瘠陕北农村,度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的往事;描述了他从羸弱少年学生,变身为坚持劳作的农民以及为坚持办实事的基层干部的鲜活故事;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造就了他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和奋斗精神,系好了“人生第一粒纽扣”。
正因如此,习总书记对农村怀有深情,对基层青年干部寄以厚望。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特别注重从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注重从实践中选拔使用优秀年轻干部”。基层实则意味着清贫和寂寞,不仅基层,各级机关工作压力都不轻,工作关、收入关、晋级关可谓是“新三关”。一是工作关。工作任务重,长期加班,有些每天加班3小时以上,跨部门协调难度也大。二是收入关。待遇增长缓慢,生活压力大,超过六成干部长期需要父母扶助。三是晋升关。岗位流动缓慢,职业压力大。超过四成干部长期呆在1个岗位,在同一职务上3-10年。
年轻干部逃离基层乃至逃离体制的现象并不少见。身处新时代,每个岗位都能作出贡献,每种选择都应受到尊重,但年轻干部也应该明白没有一个岗位会是一帆风顺的。一旦选择,就应坚定自己的信念。习近平同志内心笃定,坚持扎根农村,1975年离开陕北,已经是最晚的少数几个北京知青之一,回京后亦没有走捷径“快速提拔”或选择安逸出国,而是把基层从政、把实干为民作为青春不悔的选择。广大年青干部无论身处何地,都应学会在苦难中成长,践行“不忘初心、励志前行”的坚韧品质。
腹有诗书气自华。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同志始终未放下书本。他随身携带的棕色行李箱里装满了书本,累坏了扛行李的“后生”,家里寄来的物品也多是书籍。为了借一本书不惜走上几十里,晚上点着煤油灯熬夜看书,熏得满脸黑黑。阅读和思考成为他始终坚持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为他走出低迷、形成治国理念思想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我们身处大数据、大变革、新技术、新革命的时代,如果对新理论、新趋势、新经济、新业务学习不够,储备不足,就会出现思路不清、招数不多,出现“本领恐慌”“能力危机”。年轻干部或许正处于人生最忙碌最困难的阶段,上有父母要养、下有子女待教,工作又是主心骨壮劳力。但是忙碌不应成为我们放弃读书的借口。调查显示,中国国民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坚持阅读和思考要成为融入骨子里的一种生活态度,要抛弃功利心,读业务书籍,文史哲政、古往今来、国内国外都要涉及;要形成科学的阅读方法,要比较阅读,在比较中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
怀德自重、敢于担当。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同志成长为一名敢说敢做敢担当的优秀基层干部。他本着一心为民的民本情怀,开夜校、打坝、挖井、建沼气,解决当地百姓的实际问题。更可贵的是,在“以粮为纲”、搞集体经济有风险的年代,他还创办了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和磨坊,合理利用劳动力,充分展现了敢于担当的良好品格和精通政策的政治智慧。
学会担当是年轻干部锻炼成长的必经之路。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年轻干部要“敢于担当”。曾几何时,广大党员干部想干事但又怕出事,顾虑重重,担心“多干多错”。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为广大干部在新时代更好地担当提供了政策支持。
敢于担当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态度,也要讲究工作方法。敢担当并不意味着政策风险蛮干。年轻干部要学习习近平同志严谨把握政策本质的工作方法。他当年创办的铁业社、代销点都是非营利性质的,既有效实现了劳动分工,为百姓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不和当时的政策相抵触。
广大年轻干部要志存高远,怀德自重,从身边小事开始,想干事、能干事、做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