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娓 郑国云
【摘 要】立足“教书育人”总目标,在结合地域特点和凝练学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统筹设计与实施,应当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要义之一。杭州市紫阳小学从“两个层次、一套手势操”入手,建立了九个“茶文化”方面的实践主题,形成了“茶文化”校本课程体系。在课程推进过程中,逐步构建形成了“参与式教学”“项目探究式”“风采展示”“亲子交流”四种实施样式,并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加以保障。实践证明,紫阳小学的“茶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样式,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
【关键词】茶文化;课程设计;课程实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取得实效,必须立足于“教书育人”的总目标,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结合地域与学校传统进行系统设计,统筹推进。近年来,杭州市紫阳小学的“茶文化”校本课程,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方面起到了提供样本的作用。
一、课程理念
“茶文化”课程是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通过开展茶的基础认知、具有学校特色的茶文化周与茶文化活动,进行茶史、茶法、茶礼、茶语、茶类的普及与教育。课程聚焦核心素养,除了让学生领悟传统茶道“和”“静”“宜”“真”的精神内涵并开阔学生的知识结构外,也注重加强学生茶艺实践能力的培养。该课程开发立足于沿袭中华礼仪,传承中华美德,提高儿童涵养,培养学生博学儒雅的气质的目标。学校通过对该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学生走进茶文化,喜爱茶文化,合力打造书香校园,以期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
(一)传承书院文化,打造书香校园
杭州是一座盛产茶叶的历史古都,是我国的名茶之乡。杭州市紫阳小学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前身为清代浙江四大书院之一。从古书院到现代化小学,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致力于挖掘书院精髓,借鉴弘扬书院“明伦育人、善思善辩、兼容并蓄、不拘一格”的优良传统,提炼出新时期学校的文化核心精神——自由、活泼、和美,并以此作为学校校风,确立文化立校的办学方针,努力打造具有书院气质的书香校园。
(二)聚焦核心素养,着力文化育人
“茶文化”校本课程,是将茶文化的艺术之美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将茶礼融入校园的德育工作,着力培养书香学子的核心素养。课程以茶为媒,学知、练技、悟美、学礼,感受传统文化,积累美学知识,提升审美情趣与美学思想,培养人文情怀,践行茶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义务,将学生培养成博学、善思、明伦、健体、通艺的儒雅学子。
(三)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拓展课程
学校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个维度探索“茶文化”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路径,促使学生通过学习茶风、茶俗,体验健康、诗意、时尚、创意的新生活方式。
二、课程内容体系:“二一九”专题活动
学校建立了以“二一九”专题活动为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二一九”专题活动,指的是学校从“两个层次、一套手势操”入手,建立了九个“茶文化”方面的实践主题,形成“茶文化”课程的内容体系,体现了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原则,如表1所示。
(一)课程整合——普及性的茶文化周
“茶文化周”是基于三年级的“茶文化”课程的普及性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茶史茶类、清香绿茶、三享茶事”三个主题体验活动,总计15 课时,西湖龙井茶的制作工序、沏泡、品茗是其主要学习内容,以集中学习制的形式实施。
(二)课程拓展——选择性的“茶韵”课
学校利用每周五下午,开设2课时的“茶韵”课,吸纳对茶文化有兴趣的四年级学生,深入学习“茶文化”课程。“茶韵”课每年举办2期,每期学员为24人左右。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六个主题体验活动,总计24课时。
(三)课程提升——“绿芽”茶艺社团
基于学生对提高茶文化知识、礼仪、技能的高阶段需求,学校面向三至六年级的茶艺爱好者举办“绿芽”茶艺社团,经过选拔的部分学生可以进入社团开展茶艺的专业学习,并参加各级各类的茶艺展示、交流、比赛,传承和发扬茶文化。
(四)课程创新——手势操学礼仪
学校根据三、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特质、茶艺的常规冲泡方法以及基本的茶礼仪,创编了一套茶艺礼仪手势操。这套手势操,在古琴曲《静水流深》的伴奏下,通过形象的肢体语言,表现迎客礼和沏茶礼。它不仅可以作为热身活动使学生静下心来,学习茶艺的基本动作,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茶艺动作中所蕴含的礼仪,体会茶道精神形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特点。
三、课程的实施路径:四种样式
“茶文化”课程的实施是学习环境、课时安排、活动样式、评价体系、保障机制的有机整合。学校应发挥“茶文化”的育人作用,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关注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聚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一)基于“参与式教学”的实施样式
“参与式教学”是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开发的易于儿童接受和喜爱的方法,主要运用于茶文化周,分为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从行礼开始,引导学生学习用杯子泡绿茶的基本动作,观摩完整的茶艺礼仪手势操的表演,直观接触茶的礼仪、茶艺的技巧,培养兴趣。
第二阶段,由专业的教师教授西湖龙井茶的沏泡方法和注意事项,学习规范沏泡的动作、礼仪,力求以点带面,融会贯通,进一步激发学习茶艺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
第三阶段,学生运用沏泡绿茶的禮仪和技能,为家人奉上一杯清香四溢的绿茶。通过“泡茶敬茶感恩活动”,学生既能感受到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又对长辈表达了感恩之心。
(二)基于“项目探究式”的实施样式
“茶韵”课主要采用“项目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主要涉及茶饮料(调饮茶、养生茶、花果茶)的调制、茶与茶点的搭配、茶席的设计、山三茶会等内容。
该教学模式一般分三个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为确定探究主题,并由各项目组的学生收集、整理与项目相关的必要资料。第二阶段为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各小组根据项目进行分工、讨论、探究,组织讨论时既要畅所欲言,又要注意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第三阶段为展示探究成果,可分组进行,教师须及时组织开展评价、反思,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适时改进。
(三)基于“风采展示”的实施样式
“茶文化”课程创设了各种展示机会,让学生表演茶艺技能,展示儒雅气质。学校每年都举办“杯泡绿茶”比赛、茶知识竞赛、“我与茶的故事”微信征文比赛,还组织学生参加杭州市“美丽小茶人”、上城区“南宋斗茶大会”、中华茶奥会、吴山亲子茶会“茶席布置”比赛等。学生根据各自设计的茶席,穿着不同的茶服,展示迎客、沏泡、奉茶、品茶的礼仪,在互相敬茶、品茶中弘扬中华文化,领悟待人接物的道理;在诵读与茶有关的诗、撰写与茶有关的故事中,回味参与茶文化活动的感受,提升了审美情趣,使自己的心智更为高雅。基于“风采展示”的实施样式,充分展现了小茶人谦和的态度、娴熟的技艺、敢于创新的拼劲、阳光向上的心境与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成为培养学生挑战困难、挑战自我、提升自我的途径。
(四)基于“亲子交流”的实施样式
学校利用春假组织学生家庭开展亲子游和亲子茶会等活动,力图将“茶文化”课程向家庭拓展,向生活拓展。例如在“西湖龙井探秘”活动中,学生和家长一起走进茶园和博物馆,了解龙井茶的知识,采摘茶叶,学习制茶。如此,不仅可以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学习与茶相关的知识,体验种茶、制茶的辛劳,而且深入了解茶区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激发学生爱茶惜茶、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之情。“山三亲子茶会”是“茶韵”课中的第六个主题“紫阳茶宴”的第二个模块。在茶会活动过程中,学生和家长一起准备茶具、茶品,一起布置茶席,家长协助沏泡绿茶,接受学生的奉茶,一起诵读茶诗,在其乐融融的亲子活动中,走进茶文化,喜爱茶文化,传承茶文化。
四、趣味激励: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
学校采用“四级评价”“多元评价”“动态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支持“茶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通过多维度、深层次、全方位的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潜能进行评价,促进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茶文化”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激发探索兴趣,丰富审美体验。
利于学生拓展“四级评价”。“茶文化”课程制定了体现不同要求的,以“紫阳小茶人、紫阳茶学士、紫阳茶硕士、紫阳茶博士”为载体的四级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在课程学习上的收获和进步。
益于学生选择的“多元评价”。该评价是以评价人员和评价方式的“多元”,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人员的“多元”,是指建立起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活动评价制度。该评价是学生参与“茶文化”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它既关注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掌握,又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显得更全面,更客观。评价方式的“多元”,是指根据不同内容、不同课时,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和家长参评相结合的方式,有时是现场的口头评析,有时是《活动手册》的书面评价,有时是茶艺活动的展示或成果评价等。
优于学生成长的“动态评价”。在“茶文化”课程活动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动态评价,有目的、有计划地关注每个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能力做出判断,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反思和总结。
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实施,紫阳小学的“茶文化”校本课程在提升学生礼仪素养、培育紫阳书院气质、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方面取得了综合效应。“茶文化”课程以茶为媒介,实践性极强,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活动。他们运用知识,展示才能,核心素养得以提升。如在茶类、茶史的学习中,学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对茶文化的认知能力,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理念。在学习茶礼仪的过程中,学生时时练习,学会做一个懂礼仪的书香学子。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活动中,学生的人文底蕴与科学素养也得以提升。2013年9月,学校成为“茶文化进校园基地学校”,相关课题负责人不断深入研究茶文化课题,开发和实施的“茶文化”校本课程在传承书院文化以及文化育人功能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茶文化逐渐提升学校知名度,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之一。
参考文献:
[1]周智修. 茶童子喝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2]徐南眉, 郑健美. 休闲茶艺[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3]中国茶叶博物馆.话说中国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4]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和天下[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5]里斯.丰富教学模式:一本关于优质教育的指导书[M].华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陈杰琦,克瑞克维斯基,维恩斯.多元智能的理论与实践:让每个儿童在自己强项的基础上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刘徽.教学机智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東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9]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0]叶澜,郑金洲,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1]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2]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3]俞晓东.走向多元——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杭州样本[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6.
(浙江省杭州市紫阳小学 3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