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文教学中面、线、点目标体系的建构

2018-07-03 07:33王晓春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8年5期
关键词:作文教学

王晓春

[摘 要]要形成小学作文教学中清晰而精准的目标,就必须研究教学目标体系中的面、线和点。作文教学的面、线、点目标,都可以通过与之相符的三类表格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使我们清楚明白习作教学的学段要点,每册教材的习作类型、要求、注意点以及每篇课文适切的读写结合点。这样,建构了由面到线、由线到点的习作教学目标体系,有利于教师作文教学指导的系统开展,有利于学生作文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施,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切实提高。

[关键词]作文教学;目标体系;表格使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3-0001-03

在作文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形成强烈而清新的目标意识,这是每次作文教学任务高质量完成的根本保障。要形成每次作文教学中清晰而精准的目标,就要研究作文教学目标体系中的面、线和点。作文教学“面”上的目标是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规定的各个学段目标;“线”上的目标是指每册语文教材单元中规定的目标;“点”上的目标是指每个单元习作具体规定的目标以及每篇课文中开发出的读写结合点的目标。

作文教学的面、线、点目标,都可以通过与之相符的三类表格加以清晰地呈现。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表格在收集信息、处理数据、“二维”呈现和系统分析等方面的优势来强化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乃至于一个学段作文教学的系列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一、“面”:用表格梳理出课程标准对习作的学段要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写话或习作都提出了基本的目标。比如,第一学段,它提出的三个写话目标是:“(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虽然这样的表述能够将不同学段的作文教学目标清楚明了地表达出来,但是它缺乏对写话和习作要求的具体分类,也缺乏对相同类别之间不同学段要求的纵向对比。这样,不利于教师精准确定每个学段的写话和习作要点,也不利于教师有效处理好不同学段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序列。

根据对语文课程标准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写话和习作所有目标的分析,笔者最后将习作目标的类别细分为七个方面,分别是兴趣与目的、观察与积累、文体与表达、语汇运用、习作修改、标点使用、习作数量。笔者将这七个方面的习作目标类别作为纵坐标,将三个不同学段的习作要求作为横坐标,研制出了如下的一份表格(表一)。

表格中的写话和习作的所有目标要求都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不同的是,它将课程标准中自然分段表述的形式改变成划分类别、纵横对比的表格形式。这种呈现方式的优势就是能将同一个写话和习作的分类要点,在不同的学段中作纵向的对比,去寻找出同一类别的目标要求在不同学段中具体的侧重点和难易程度。

比如,同样是“观察与积累”这个写话和习作目标,第一学段的表述是“留心周围事物”,第二学段的表述是“观察周围世界”,第三学段的表述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其中,低年级的要求最低,只要“留心”就可以了;而中年级是“观察”;到了高年级是让“留心观察”成为一种习惯,并且强调观察过程中个人的“独特感受”。很显然,这张表格改变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写话、习作目标要求的呈现方式,能够帮助语文教师建构起清晰的写话、习作目标要求的基本框架和具体要点,有利于纲举目张,从“面”上增强作文教学的目标意识。

二、“线”:用表格整理出每册教材中习作的类型、要求和注意点

从三年开始,每册语文教材都会安排7~8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每个单元都会有一次习作训练;同时,教材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习作的学段要求,落实每次习作的训练要求,主要包括文体要求和表达要求两个方面。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次习作,教材中先安排了一篇习作例文《二八月,看巧云》,并进行了写作特点的分析指导,最后提出本次习作的要求:“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起雾散等,然后把它的变化特点写下来,自己命题。”

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习作整体目标的引导下,对每一册教材的七至八次习作训练目标、要点、注意点等做一个全面的梳理,并使用表格的形式加以系统化,这样有利于本册教材习作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和重点突破,避免作文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前后割裂或顾此失彼现象的产生。教师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把本学期每次作文训练的类型(文体)、要求、注意点等重要信息提炼出来。这样,有利于教师对本学期作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思考;有利于在习作指导过程中突出重点和难点,避免相同或相似文体类型习作目标、内容的重复;也有利于期末学生利用表格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对一个学期作文教学的目标体系进行全面、准确的把握。下面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习作目标指导一览表(表二)为例加以说明。

這份习作训练一览表,分别从习作的类型、要求和注意点三个方面,对习作训练目标进行具体说明。从表格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本册教材一共有七次习作训练,从习作类型上看依次是写景、写活动、写报道、写游记、写人、写想象等六种。不同类型的习作,其要求和注意点都是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类习作,习作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后一篇习作要求在前一篇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比如,本册写人的习作有两次,第一次习作的主题是“我身边的小能人”,第二次习作的主题是“我崇拜的人”;前一篇习作要求的关键点是“围绕中心选择其中一两个事例写下来,写出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后一篇习作要求的关键点是“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两次写人的习作,后一次习作要求和前一次习作相比,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一是后一次习作中除了写出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以外,还了要写出人物的“外貌”;二是不仅要写出人物的这些特点,还要表现出人物的“品质”。

此外,这份表格中的“习作注意点”,在教材中并没有集中呈现。这是笔者根据教材中的习作例文、以往作文的指导经验、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归纳出来的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和表情达意等方面的习作注意点。这份表格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教师对本册教材习作训练总体目标有一个通盘的思考和定位,而且能为学生写好“这一篇”习作提供了基本的要领,有利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写作水平。

三、“点”:用表格设计出单元整体目标下每篇课文适切的读写结合点

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让他们每学期都能迈上一个新台阶,仅仅依靠每册教材上的这七八篇习作是远远不够的。实践告诉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办法主要有两个:一是指导学生每周坚持写“小作文”或者周记,二是在学习课文过程中坚持开展读写结合的迁移训练。总之,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关键是在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多写、多练,并切实提高练写的质量。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读写结合训练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在读写结合训练中,不同的语文教师对同一篇课文读写结合点的设计往往都不尽相同。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是唯一的还是多元的?笔者认为:“如果仅仅从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出发去开掘有价值的读写结合点,结果往往是多元的,因为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是开放和多元的;但是如果从本单元的整体目标出发去开掘,结果往往是唯一的,因为有几篇课文组合成单元,往往是为了完成本单元特有的语文教学目标和任务。”因此,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讲,读写结合点的准确把握,不能仅仅孤立地钻研一篇篇课文,而要把每一篇课文放到整个单元整体目标的框架下去解读和研究。

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麋鹿》一文,是一篇说明文。一位教师设计的读写结合点是仿写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掌握说明文开头的方法之一——环境描写法。如果单从这篇课文来审视这个读写结合点的设计,应该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篇说明文的开头通过环境描写引出麋鹿,然后再对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发展历史进行介绍,这样的开头确实很特别,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但是,如果将这篇说明文放到第五单元的课文、习作5和练习5三个板块的教材编写体例中去研究,就会发现《麋鹿》这篇课文最合适的读写结合点不在开头。下面这份一览表(表三)为教师对单元整体目标下教学内容关键要素提供分析框架,能够有效开展对本单元每篇课文读写结合点最适切的设计。

从表中的分析可以看出,一篇课文读写结合点的适切设计,必须对课文所在的单元内的所有课文、习作和练习的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一般来说,要从文体特征、文本特点和读写结合点三个维度去分析,并将本单元的习作目标要求和练习设计中栏目要点两个角度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读写结合点的设计。

上面介绍的有效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三类表格的使用,分别从小学习作的学段“面”上目标、每册教材每次习作的“线”上目标和每篇课文读写结合的“点”上目标三个维度,进行通盘考虑和整体研制,建构了由面到线、由线到点的习作教學目标体系,有利于教师作文教学指导活动的系统化开展,有利于学生作文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施,最后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切实提高。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作文教学
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小学作文教学
论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