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书面叙事中的情感投射方式——以万州区农村留守儿童为例

2018-07-03 02:34尹凤莉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书面语篇语义

肖 祎 尹凤莉



农村留守儿童书面叙事中的情感投射方式——以万州区农村留守儿童为例

肖 祎 尹凤莉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 404020)

语言是人类表达自我的主要途径,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体现形式,其中包括对个人的情感投射。儿童学会在书面叙事中通过体现人际功能的情感要素来表述个体感受, 也是个人情感在语言中的投射方式之一。在重庆市万州区农村留守儿童书面叙事个案中,儿童书面叙事在“成分—图形—序列”不同层面中具有不同的情感体现形式,其实现方式包括词汇语法及语义韵。

书面叙事;情感投射方式;农村留守儿童;成分—图形—序列

随着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整体提升,情感表述在儿童语言中的比例逐渐增加,且表现形式多样。随着我国社会快速发展,从1980年代开始农村留守儿童逐渐增多[1],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语言情感表述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且以中小学一线教师体验式教学讨论为主[2-3],本文尝试在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的支撑下,着重讨论农村留守儿童书面叙事中情感投射方式的可能性及其实现方式。

一、叙事与情感投射

“叙事”是对客观事件的口头或书面表达[4]。“情感”则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主要包括针对某人、某物或某种场景的情绪、感觉、态度等主观情感,而“情感投射”则是对内在主观情感的外在体现形式。Wilce[5]认为,语言与情感是共生的,缺一不可,语言表达中的“情感投射”占比很大。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在叙事中体现出的“情感投射”这一论域中,可以包含被投射的情感内容、情感投射的方式、情感投射的认知机制等一系列论题,本文将重点放在探讨情感投射方式的可能性与实现方式上。

Wilce将语言中的情感实现路径归纳为四类[5],分别是“语言社会化路径”“认知路径”“现象路径”以及“物质路径”。其中,语言社会化路径是从人一出生就开始的,Ochs等人的系列研究表明[6-8],人类(包括但不限于儿童)通过语言及民族方式使自己成长为某一特定社会的合格成员,这一观点与Halliday和Matthessien[9]提出的人类通过意义识解经验不谋而合。儿童发展语言能力的过程与社会文化发展过程融为一体,社会文化资源被逐步分配到个体,并通过语言建立“个体身份”,个体借由该身份进一步与其他社会成员建立更为亲密的关系,从而实现语言的社会化过程。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文化进程也就是与之相匹配的语言社会化过程。

与此同时,系统功能语言学先后受到瑞士心理学家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和前苏联心理学家Vygostsky的构建主义理论以及英国社会教育学家Berstein的知识结构理论的深刻影响,高度重视作为社会个体成员的人在认知发展和语言社会化过程中所发挥的支配作用和能动作用[10]。作为个体成员的人之所以能够识解经验获得情感体验,主要依赖于语篇对语言元功能的实现。语篇由成分(element)—图形(figure)—序列(sequence)三个层次构成,其中,成分是图形的基本构成单位,其实现方式为词汇层;图形由有限的成分构成,其实现方式为小句层;序列则以逻辑语义关系为节点无限发展图形,其实现方式为语篇层[9]。这种序列组织能力是个体叙事能力的体现,叙事中的情感投射也不例外(如图1)。Hassan指出[11],个体的序列组织作为偏离理想的序列组织(deviation)常常体现为对语音、词法、修辞、语篇衔接、语类等方面的选择差异,从而形成个体特征。

二、儿童叙事中的情感投射方式

儿童在语言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会与他人的意义协商,情感意义也在协商过程中得到表述和交流。书面叙事内容与儿童的情感具有双向流动的特性:一方面,既有的阅读体验为儿童提供喜怒哀乐等情感状态的描写范本,使儿童体验到通过语言符号表达抽象情感的可能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儿童通过自己的描述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故事之中,用语言符号来梳理并接纳自己的情感。

为探讨包括情感意义在内的人际意义协商,系统功能语言学者Martin等人提出了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12-13],用于分析在语篇中词汇语法层面的评价性内容,主要包括态度协商(态度)、情感强度(级差)、介入方式及程度(介入)三个子系统(如图2)以及表明价值和建立读者联盟等。该理论认为,说话人(作者)在文本中体现出来的主观态度会直接影响听话人(读者),并通过不同的语言实现形式进行意义协商,建立双方共有的情感和价值,从而使听话人享有与说话人一致的情感体验。因此,叙事中的情感投射也能够通过评价资源得以实现。

图1. 现象的实现方式[9]

图2评价系统主体构成[12]

评价体系中所探讨的评价资源主要集中在成分和图形层面(即小句内部),在儿童学习语言,尤其是整体表述的过程中,除去词汇语法层面的体现形式,还有一个关键的语言因素篇章结构,即跨越小句的语篇组织。语篇组织是将意义织就为可传递信息的载体,如果失去了语篇组织,“意义”也将变为无意义的活动,情感信息的传递也将变为不可能。学龄儿童尽管已经大致掌握了口头叙事的要点,但书面叙事还需要在成人的指导下不断修正,修正的重点便是图形之间的序列架构。序列架构可以通过词汇衔接实现,但Hood[14]认为由作者设定的人际意义并不完全体现在特定的语言成分上,因此,这种架构还扩散于小句和篇章层面,以及态度意义的韵律之中,这些人际意义是动态发展的,在整个语篇中相互作用。

语义韵是在评价体系中具有一定语义倾向的评价资源共现而产生整体语篇的积极、中性或消极的语义倾向。在情感投射方面,也可以依靠评价资源连在一起所产生的语义韵来实现情感的流动。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书面叙事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务工不得不跟随祖辈或亲戚朋友生活,甚至是独立生活。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他们与父母的交流较少,与父母进行意义协商的机会也就更少,其书面叙事中的情感投射状况如何不得而知,因此,本文尝试对留守儿童的书面叙事中的情感投射进行考察。考虑到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具备独立写作的能力,厌学情绪尚不突出,能认真完成课后任务,是观察叙事话语情感投射相关内容较为理想的阶段。因此笔者以地处三峡库区的万州区某镇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父母双方均流动到其他地区、自己留在农村户籍所在地的37名10岁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探讨留守儿童叙事中情感投射的最大可能性及其具体实现方式。本文的例句主要来自其中5名较为突出的儿童叙事文本以最大化情感投射的方式。文本内容为两次不同主题的课后作文练习,分别来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的课后口语交际·习作练习和课堂故事续写:主题1. 请学生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可以写著名旅游景点,也可以写身边的景物。主题2. 根据课堂上所讲的《小木偶奇遇记》一文,续写小木偶的后续故事。

(一)叙事成分中的情感投射

在功能语言学理论中,与情感体现最为相关的是人际系统,其中评价系统是较为成熟的评价情感态度意义的体系,通过对儿童叙事中的评价性词汇语法的分析,能够塑造儿童在个体化过程中所体现的情感投射。情感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感受,Martin and White[13]指出情感的描述既属词汇范畴也属语法范畴,其实现途径大多是形容词性的,同时,情感主要由与参与者内心状态相关的心理过程、关系过程以及情态修饰成分等组成。这些情感在小句以下层面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情感类形容词、副词、情感类动词及名词性词汇,在留守儿童的叙事语篇中,这些实现途径均有出现。

表1评价资源实现方式

情感:倾向情感:幸福情感:满意情感:安全很开心快乐;最美好;最完美;开心地玩;喜欢的;很害羞;爱,更爱;最有趣的;开心地笑;娃娃(哇哇)地大哭;等语势:升语势:降猪;小金猪;到处都是;等 焦点:锐化焦点:柔化最美好;最完美;死缠不放;等 判定:正常判定:能力判定:韧性判定:真实判定:合适非常大;非常晴朗;勤勤恳恳;等单声我,我的;我们;等 鉴赏:反应鉴赏:构图 鉴赏:估值很香;最香;太美丽;五颜六色;像绿色的海洋;白茫茫的一片雪;嫩绿的叶;叶火(红)了;好壮观;等多声叫弟弟;你们;老大;老二;我和爸爸;小朋友;跟我来;等

同时,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在早期书面叙事中,既有良好的语义建构,也可能出现具有语义结构但语法结构还不完备的表述方式。如:

表2不完备的语法结构

主位述位 它春天的颜色有绿色的、还有黄色的。 大风一乱。 小木偶他来到超市来买了一个大大的西瓜又红

在上表出现的例句中,儿童语言的主述位关系已经完全得到展现,但在代词、动词以及形容词等评价资源的语法结构上都还不完全成熟,思维的外化痕迹较重。

(二)叙事图形中的情感投射

通过对小句层面的不同及物性过程进行排列组合,叙事中的经验事件可以构建为不同的图形集。如前所述,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在及物性系统的基本经验域中,书面叙事中与情感相关的小句往往体现为心理过程或关系过程。

(1)心理过程用于表示内心状态及感受,实现成分为【感觉者+过程+现象】,如:

例1

感觉者 过程现象 我爱家乡的翠竹林 我们还看见了金鱼、斑马鱼、小鲤鱼

这一组心理过程表达了情感的投射。第一句是显性的情感投射,直接用了表达内心幸福情感的评价性词汇“爱”;第二句则是隐性的情感投射,“看见”本身是一个中性词汇,但在增加了副词“还”之后,与前后衔接起来,通过“看见”的具体对象来表达在动物园内看到各种动物的欣喜之情。

(2)关系过程用于表述事物的特征、状态或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成分为【载体+过程+属性】、【被识别者+过程+识别者】或【符号+过程+值】,如:

例2

载体/识别者过程属性/被识别者 火烧云真是太美丽了。 这一天是最美好的一天! /到处都是果树和果实

关系过程可以分为“识别关系”和“归属关系”,主要用于展示事物间的语义关联,过程两边的成分往往是等值的。在本组第一个例句中,儿童为“火烧云”赋予了“美丽”,同时,用两个程度副词“真”“太”表现内心的喜爱之情,第二个例句也采用了同样的手法。反观第三个例句,缺少显性的“识别者”,但用表处所的词“到处”对“果树和果实”进行了识别。从整体而言,部分儿童书面叙事中的图形结构较为干瘪,有一些儿童的叙事则更为水灵,而通过细节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习书面叙事结构及其写作方法,能够让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充盈,能够拥有更饱满的情绪体验。

(三)叙事序列中的情感投射

Halliday[15]认为,叙事与对话两种语类的区别在于,“叙事包含完全理性的序列;对话则是混合的,但经常带有很大的实用成分”。一方面,我们希望儿童能够具备区分两种语类间的意识,但另一方面,这两种语类很难分开,叙事可能发生在对话场景中。不管是叙事还是对话,其序列间的衔接与连贯的实现方式都是考察语篇结构是否完备的主要依据。如前所述,从逻辑语义类型来看,序列主要体现为小句复合体,包含一个或多个呈扩展或投射关系的图形,这些图形以平等(并列)或不等(从属)的方式得到逻辑语义上的连接[16]。在留守儿童叙事个案中,各种情感投射都得到了体现。

表2 农村留守儿童叙事中的逻辑语义连接方式

除了衔接手段的多样性外,留守儿童的书面叙事中还出现了流动的表达情感的语义韵。

例3. 好玩的春晖公园

,去了春晖公园,就看到了一座大飞(风)车房。

风车还能动呢!时,就看到一片荷花池,一闻就芬香扑鼻,才是一片游乐场。

建筑也很美,在荷花上转来转去!望静台可以许下你的愿望。

假云朵上呢!坐在家(假)月亮上提着小篮子抓星星,

很好玩,我们,一阵大风吹来了,把大笛子一吹,嗯!那笛声真美妙!很好听。

用石子做的动物,来猜一猜刻的是什么动物呢!(?)这一天是最美好的一天!也是最完美的一天,我很开心快乐呢!

从上述例证中可以看到,该书面叙事通过下划线部分构建了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使整体逻辑更加清晰;波浪线部分引入了爸爸和我两个参与者且首尾呼应;斜体字部分为隐性积极态度,体现了具体的积极情感产生的原因;加粗字体通过积极的形容词副词以及动词短语体现了快乐的情感流动,构建了积极的情感语义韵。因此,语义韵在留守儿童书面叙事中也是语篇层面的有效情感投射方式。此外,连词和空间转换词是图形间逻辑语义关联的主要实现方式,关系代词和副词则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的图形衔接手段,汉语为意合语言,因此零衔接的隐性逻辑语义关系也时有出现,前期研究发现口头叙事中的逻辑语义关系中的多次重复连词和零衔接的情况也更为突出[16],因此,在语类方面,既有完全理性的叙事,也包含了很大比例的对话语类的特征,即留守儿童的书面叙事语篇也常常呈现出口头叙事特征。正因为如此,在语法不完备方面,不当的零衔接和错别字所占比例最大。

四、结 语

在输入性叙事与输出性叙事的连续统中,农村留守儿童书面叙事中的情感投射体深入语言的序列、图形及成分等各个层面,其实现方式涉及词汇语法及语义韵。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更缺乏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其语言发展水平及叙事中隐藏的态度也更具有典型性,一方面需要教师在语法方面进行更加有效的监督和反馈,另一方面需要得到更多的精神支持与引导,使他们能够正确合理地表述自己的情感态度,能够更为自如地与他人进行深入交流。知道如何准确识别儿童叙事中的情感投射并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沟通,能够为留守儿童的语言社会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同时,农村留守儿童书面叙事中的情感投射内容聚焦及其认知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1] 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35(3):37-49.

[2] 杨国才,朱金磊.国内外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述评与展望[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5(5):113-119.

[3] 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等.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情感生活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06(4):19-24+79.

[4]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 Wilce, W. James. Language and Emo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6] Ochs, E. and B. Schieffeli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ocialization: three developmental stori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A]. in Culture Theory: Essays on Mind, Self, and Emotion [C]. R. Shweder and R. A. LeVine, ed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7] Ochs, E. and B. Schieffelin. 1989. Language has a heart [J]. The Pragmatics of Affect (special issue). Text 9: 7–25.

[8] Ochs, E. and C. Taylor.. The ‘father Knows Best’ dynamic in dinnertime narratives [A]. In[C]. A. Duranti, eds., pp. 431–449. MA: Blackwell,2001.

[9] Halliday, M. A. K. & Matthiessen, C. M. I. M. 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 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 [M]. London: Continuum,1999.

[10] 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个体化研究的动因及哲学指导思想[J].现代外语,2012(4):331-337.

[11] Hasan, R. Semantic variation: Meaning in society and sociolinguistics [A]. In(Vol. 2)[C] J. Webster eds. London: Equinox, 2009.

[12] Martin, J. R. & Rose, D. 2003.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 [M]. London: Continnum.

[13] Martin, J. R. & White, P.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 [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14] Hood,Susan. Appraising Research: Taking a stance in academic writing [D]. Sydney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4.

[15] Halliday, M. A. K.[M] in Webster, J. / Peng Xuanwei eds the Collected Works of M. A. K. Halliday. Vol.4. Trans. by Gao Yanmei et. al.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5.

[16] 肖祎.4~5岁幼儿听读习惯与口头叙事能力的相关性研究——语言个体发生视角[D].重庆:西南大学,2016.

(责任编辑:张新玲)

On the Affective Projection Accesses in Rural Left Behind Children Written Narratives: A Case Study of Wanzhou District Left Behind Children

XIAO Yi YIN Fengli

Language is one of the main tools of self-expression, as well as one of the realizations of mental activity, including affective projection. Children tend to present their affects through interpersonal elements, which is one of the affect projection realizations. In the examples of Chongqing Wanzhou district rural left behind children written narratives, the affect is realized by different linguistic stratifications including lexico-grammar as well as semantic prosody.

written narratives; affective projection access; rural left behind children; element-figure-sequence

H15

A

1009-8135(2018)04-0114-07

肖祎(1983—),女,重庆永川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语料库语言学。尹凤莉(1982—),女,重庆万州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美国文学、叙事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农村留守儿童书面叙事能力及其情感投射方式”(17XJC740010);重庆三峡学院人才引进项目“三峡库区农村留守儿童叙事中的情感投射研究”(2016RC11)。

猜你喜欢
书面语篇语义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语言与语义
Keys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书面表达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书面表达题参考范文
参考答案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