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清 顾 飞 黄 辉
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李定清 顾 飞 黄 辉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重庆 400067)
高等教育改革必须与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当前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种种弊端,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近年来,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基于协同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个协同,四个创新,五大实践”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的多层次、多元化的会计本科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
高等学校;会计人才;模式创新;框架构建;探索实践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与时俱进,会计本科人才培养也是如此[1]。常言道: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据统计,目前我国有1 660多万会计人员,其中全国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仅有12万人,占会计人员的0.72%,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管理型会计人才比例更小,呈现出会计高端人才偏少、会计低端人才偏多的状况。因此,高等学校加快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显得十分重要。同时,“互联网+”时代也将促使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转型。目前高等学校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严重缺陷,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与“互联网+”时代背景脱节;人才培养模式僵化,导致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重核算、轻管理,学生缺乏培养动手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环境,会计信息化知识和处理能力较弱;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互联网会计思维,导致教学范式互动性不够,教学与考核信息化平台使用效果差等,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必须进行反思和解决。近年来,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以培养“三型一化”(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国际化)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将教改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深度融合,探索出一套以“协同创新”为导向,“互补性+共享性+同步化”为机制,以“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个协调,四个创新,五大实践”为特征的会计人才新模式,形成了双向深度协同融合、培养质量同步提升、专业特色日益凸显、竞争实力与日递增的发展态势。因此,培养构建会计本科专业人才协同育人平台,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资源整合,成为突破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瓶颈的关键性举措。
新时代必须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构筑发展新动能,这对会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迫切需要转变会计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2]。但现有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囿于传统办学理念,缺乏将科教、产教有机融合以推进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实践平台及其运行机制,严重制约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同培养,导致本科会计人才培养供给与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进而成为妨碍人才培养结构优化及其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3]。主要突出表现为以下三大问题:
1.产教互动乏力,缺乏深度合作机制,人才培养的协同性亟待提升
目前,虽然众多高校的本科会计专业相继实施了校企合作和开放办学,但由于缺乏深度协同的双向互惠机制,绝大部分合作仅仅停留在协议或实习层面,少有涉及人才培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供需同步等深层领域。这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本科会计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致使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结构不能及时满足行业发展需求,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稳步提升,加剧了会计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
2.内向协同不足,未能发挥整合优势,人才培养的结构性亟待优化
培养“三型一化”的高素质管理型会计人才是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实施“会计强国战略”和加速会计转型的必然要求。然而,现有的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内向协同不足,阻断了学科专业、教学科研以及教师学生间的双向互动与深度协同,难以扭转本科会计人才培养“重核算、轻管理”的结构性失衡,不能适应国家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的人才战略结构性要求。
3.专业定位狭隘,综合素质能力欠缺,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亟待强化
受限于传统会计教育教学理念及其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绝大部分高校偏重会计专业的“硬技术”定位,过度强调核算能力的培养,忽略了管理型会计思维、分析决策及信息化等管理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加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外协同基础薄弱,协同性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缺乏,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能力欠缺,这势必束缚毕业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
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和“重核算、轻管理”等突出问题,必须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壁垒,将协同创新的基本思想移植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构建与改革实践之中,进而从体制和机制上打通制约会计人才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任督二脉”。
1.加速协同育人创新实践落地,扭转“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从根本上改造传统的封闭性较强、协同性欠缺、创新性滞缓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要求。《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将2020年我国会计人员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提高到了80%。这就要求从根本上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将产学研合作与国内外共同培养有机整合嵌入到会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2.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走出“重核算、轻管理”的误区
当前,会计职能已悄然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步由传统的“核算型”会计转型升级为“管理型”会计。《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将管理会计人才匮乏视为关键问题,强调要培养一批适应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因此,只有构建协同创新为导向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动态把握专业发展需求,实现教学内容、创新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共享教学资源的同步优化,进而从根本上克服高校当前普遍存在的会计人才培养“重核算、轻管理”的错误倾向。
3.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创新优势,突破“封闭性、单一化”的定式
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创立和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也强调“产学研战略联盟是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索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会计人才的体制机制,能够打破高校“闭门造车”培养人才的路径依赖,完善人才培养的多元治理结构,建立高校开放办学培养会计人才的新格局。
近年来,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依托重庆市“会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会计学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会计学三特专业”等项目,将会计学专业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深度融合,实现了由“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向“协同创新为导向的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性升级,为推进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协同育人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教改新动能。自该模式应用以来,会计学专业持续多年成为全校录取分数最高和一次性就业率最高的“双高”专业,并相继获批为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重庆市首批“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实践证明,协同创新为导向的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先进性、创新性和应用性。
图1 协同创新为导向的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架构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会计学专业对协同创新为导向的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始于2009年。该模式立足于会计学专业特性,以其人才培养亟待破解的“重理论、轻实践”和“重核算、轻管理”等突出的现实教学问题为导向,集成运用开放教育理念、合作教育理念和协同创新思想,突破传统会计人才培养主体单一化和运行封闭性的系统性缺陷,以“三型一化两转变”为会计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以构建人才培养协同创新联盟为“双向协同”育人平台,以供需同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在对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过程性要素、保障性要素予以优化整合和系统重构的基础上,探索以“开放办学、多方合作、深度协同、联动培养”为基本特征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架构(图1)。
经过持续8年的探索应用以及4届学生的培养实践,该模式以“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个协同,四个创新,五大实践”为主体结构的实践运行体系亦已形成(图2),该体系操作性极强,可为该模式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图2 协同创新为导向的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运行体系
1.以能力本位为逻辑起点的模式创新:突出“一个中心”
(1)明确“职业胜任能力”是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起点。通过“教学范式改革年”“实践教学建设年”教学思想大讨论和教改实践探索,专业教学团队就会计人才培养达成了三大共识: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协同是达成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②职业胜任能力是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的逻辑起点;③协同育人主体的合作水平与协同程度是衡量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成效的重要标志。
(2)基于“能力本位”促进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两转变”。①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促进核算型与管理型教学内容的协同,优化了专业课程结构;②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同;③依托选修课推行通识教育,促进基本能力和个性能力的协同。
2.会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联盟的构建:打造“两个平台”
(1)内向深度协同会计人才培养平台的构建。搭建由实验实训基地、科学研究机构、模拟经济实体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基地构成的内向深度协同会计人才培养平台,通过促进教师与学生、会计学与相关学科专业、教学与科研三方面的协同,进一步激活和整合高校人才培养的内部潜力,优化会计人才培养的素质能力结构。
(2)外向开放协同会计人才培养平台的构建。会计学专业拓展了原有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强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协同共赢以及在人才培养领域的深度合作,即在“外向嵌入”企事业单位设立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通过与其联合举办“订单人才班”和“成建制班”实现“内向嵌入”。目前,已经建成由校外实习基地、会计人才培训网络、订单人才班、中外合作项目构成的外向开放协同会计人才培养平台。
3.突出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重点:促进“三个协同”
突出协同创新为导向的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重点,促进多元主体、师资队伍以及实践教学三个方面的协同是充分发挥该模式协同育人效应的关键。
(1)促进多元主体协同。会计学专业主动吸纳人才培养的利益相关主体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以公平互利的双向机制激发协同育人的主动性,强化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稳定性。①以多方合约的形式,构建以学为主、政产研用多主体参与的会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联盟,用契约化的制度手段打破制约内外教学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体制性壁垒;②集成多主体人才培养优势,聘请各界专业人士参与教学专家指导委员会工作,整合高校知识优势、用人单位实务优势、行业协会专业优势、政府主管部门政策优势及国际专业机构前沿优势,贯穿嵌入到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③建立了共建、共享、共用、共赢的会计人才协同培养“双向互利”机制,积极运用高校财商智库、培训教育等独特资源以及专业理论研究优势,通过政策建言、决策咨询、横向课题研究、在职会计人员培训以及学历提升等途径对其他协同育人主体予以“反哺”。
(2)促进师资队伍协同。会计学专业将建立视野开阔、内外互通、开放协同、动态优化的师资团队视为实现“三型一化两转变”的关键。①依托协同育人平台的资源共享和互补优势,会计学专业启动了“三型”师资队伍协同建设工程,目前“三型”教师比例已达76%以上。②通过教师—学生、教学—科研、会计专业—相关学科专业群的校内“双向互动”,实现教学相长、教科互促、学科融合;通过外派挂职锻炼、出国访学交流,担任财务顾问、独立董事、科技咨询专家等形式,拓展了师资团队的专业实务阅历和国际化发展视野。③推行校外实务精英任“事业导师”和校内专职教师任“学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实验班试点;依托业界实务名家主讲的“会计实务高端大讲堂”和学界大师主讲的“会计名师大讲堂”,极大地提升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兼职师资队伍的专业协同层次。
(3)促进实践教学协同。会计学专业依托以深度协同和开放协同为基础,重构了以“能力本位”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图3)。①促进实践教学体系与人才能力结构的优化协同;②促进实验内容综合性与创新性的优化协同;③促进实验数据时效性与本土化的优化协同。
图3 以“能力本位”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构架
4.发挥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功能:推动“四个创新”
(1)推动人才培养理念创新。通过协同育人实践,形成了会计能力观统御下的包括会计实践观、会计创新观、会计质量观、会计国际观、会计协同观在内的协同创新主导的会计人才培养新理念,为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理念。
(2)推动人才培养结构创新。实现了以开放协同为主导逻辑,以订单班应用型会计人才,卓越班复合型、创新型会计人才,ACCA和CIMA国际化会计人才为特征的会计人才培养结构创新,实现了人才培养结构与用人需求层次的有效对接,为实现“三型一化”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路径。
(3)推动教学范式改革创新。通过“三说”,即系主任说专业、教师说课、学生说学,推动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梳理、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以及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推动了“双语教学”以及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兴教学范式的实践,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4)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创新。促进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会计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结构化创新,将学生综合素质解构为知识结构要求、能力结构要求和素质结构要求。这种“德知能”协同优化反映了“三型一化两转变”会计人才培养改革目标的内在要求,并据此重构了协同创新为导向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5.会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落地实践:依托“五大实践”
(1)能力本位的协同培养理念实践。能力本位的会计人才协同培养理念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由关注开放培养的合作广度转向注重协同培养的合作深度;二是推动高校会计人才国际标准和中国标准的深度融合;三是突出会计人才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协同培养。会计学院分别将2013年、2014年确定为“教学范式改革年”和“实践教学建设年”,并于2016年启动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思想大讨论”,将能力本位的协同培养理念转化成为人才培养的实践行动而贯穿于会计人才培养过程始终。
(2)国际合作项目的高端培养实践。会计学专业依托ACCA和CIMA等国际专业机构,通过引入国外教学资源、采用全英文教学等措施实现会计人才培养国际化。2009年,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举办ACCA项目,成为重庆地区高校首个开办的ACCA项目。随之会计学专业将ACCA的14门核心课程嵌入其专业课程体系之中,加速了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步伐。目前,已成功招收9届学生,培养了6届毕业生。
(3)卓越会计人才实验班改革实践。会计学专业于2013年开始组建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实验班,2016年首届卓越人才实验班学生顺利毕业。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应用型”“高素质”和“国际化”的要求,培养方式实行“班中班”的弹性培养,并推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采用“班组互补、校企(所)联合、课题依托”方式,形成了多维互动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4)校企深度协同的订单培养实践。“订单班”是高校根据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由用人单位与高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专门制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实现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业无缝对接,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这一合作模式已经成为学院稳定的合作模式之一。学院先后与天健、康华、大信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建立订单班,其中天健班已有5届学生。
(5)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的建设实践。在协同育人实践中,会计学专业逐步开始由制定传统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向加强会计专业标准、会计课程标准建设,构建会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方向转变。即通过人才培养利益相关主体的多元参与,依托协同育人平台,逐步探索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导向的会计专业教育标准、课程标准建设方案以及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以“学科建设工程”为龙头优化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初步构建起学院“422”学科专业架构。设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和资产评估4个本科专业,举办了ACCA、CIMA两个本科特色专业方向。2010年会计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实现了学校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零的突破;2012年获批为重庆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3年获批重庆市“三特”专业;2014年获得会计专业硕士(MPACC)举办权。根据2015年由艾瑞深中国大学研究团队精心组编、科学出版社权威出版发行的《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2015)》“中国大学排行榜”显示,本专业的专业排名为“4星级”,办学层次为“中国高水平专业”,是重庆市唯一上榜的会计学专业。
2011年“基于打造内陆开放经济高地的开放式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批为重庆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3年“会计学原理”获评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4年“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获评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成就财富梦想的理财之道”获评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同时教学质量不断攀升,2010年会计学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重庆市优秀教学团队。通过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出版会计学教学改革论文集《高校会计教学范式改革研究》《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等3部,发表教改论文100多篇,初步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会计学专业培养体系。同时,积极探索“政产学”合作式办学和国际化开放式办学人才培养模式,获批为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和重庆市人才创新实验区立项。连续多年来会计学专业开展的以“会计不做假账从考试不作弊开始”为主题的诚信教育和“免监考”诚信考试受到《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专业学生的社会美誉度。
2009和2012学院相继开设ACCA和CIMA两个国际项目。2013年,首届ACCA国际项目班英语四级通过率为100%,六级通过率为96.5%,成为学校首个一次性通过英语四级的班级。ACCA课程的通过率均高出全球通过率20个以上的百分点,目前考完所有ACCA全球考试的毕业生已达27人,全球考试通过率和全科通过率居全国前列。2010级项琪同学获得P2全球考试大陆第一,并于2014年参加ACCA香港财会精英计划。ACCA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9%以上,优质就业率均达65%以上,就业去向多为出国、金融行业、大型国企、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其中出国留学深造人数已达69人。最近几年来,西北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湖南商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等20余所高校来我校学习交流ACCA、CIMA项目办学的成功模式和经验。
培养卓越会计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以协同创新为平台,其主要形式是产学研协同培养,以此构建产学研协同培养会计人才平台与模式。因此,2013年会计学院卓越会计人才项目的启动,开辟了会计学专业特色建设的新天地。与多家校外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总监和总会计为事业导师、以学院教师为学业导师实施了“卓越会计人才”和“财务总监”实验班。2013-2017年,已经招收培养了178名卓越会计人才。除完成本科生的规定学分外,还从素质、能力和创新等角度设计课程和实践活动。2013年在重庆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高等院校会计实验暨本科教学研讨会”上,本团队撰写的论文《“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构建协同创新实践教学基地探索》获中国商业会计学会一等奖。2015年,卓越会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项目获学校立项;有20多位卓越会计人才实验班的同学获批学校科技创新项目。2016年,参加全国“中华网校杯会计大赛”获得特等奖。因此,如何实现能力型卓越人才的成功培育,是彰显我院会计学专业特色的最大亮点。
[1] 王庆石,刘伟,孙宗扬,等.本科层次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标准研究与设计[J].教育研究,2013(1):97-100.
[2] 孙铮,李增泉.会计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与路径[J].会计研究,2014(11):3-15.
[3] 方丽.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与选择[J].江苏高教,2014(2):107-109.
(责任编辑:李 虎)
A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 of Accounting Undergraduates Cultivation in Universities
LI Dingqing GU Fei HUANG Hui
Th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must adapt to the new era demand of talents. The key to the quality of talents training is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l. At present, there are various shortcomings in the training mode of accounting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need further reform and improvement.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the reforming practic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 of accounting undergraduates training, the School of Accounting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has formed an innovative students training system—“One Center, Two Platforms, Three Synergies, Four Innovations, and Five Practices”—and has implemented the multi-layered and pluralistic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 from points to a surface and from a surface to individuals.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Accounting talents;Model innovation;Framework construction;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李定清(1963—),男,重庆江北人,教授,主要研究会计基本理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及高等教育。 顾飞(1976—),男,四川宜宾人,博士,主要研究财务管理及高等教育。黄辉(1971—),男,河南信阳人,重庆工商大学教授,主要研究财务管理及高等教育。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6-GX-124);重庆工商大学教改重点项目(12016101)。
G642
A
1009-8135(2018)04-01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