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技巧啦啦操金字塔动作结构以及编排研究分析
——以2014年啦啦操世锦赛为例

2018-07-03 07:28许文静李雪梅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0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美国队转体锦标赛

□ 许文静 李雪梅(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1、前言

啦啦操自1997年传入中国,发展十分迅速,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技巧啦啦操现在只在部分高校开展。近几年来,我国技巧啦啦操的发展突飞猛进,不管是在竞技水平还是成套编排上都有非常显著的提升。技巧啦啦的难度一共分为六级,是由抛接、托举、翻腾、金字塔组成的。在国际比赛上,外国队大多都采用金字塔作为开始和结束部分,而且难度系数也比较高;中国队极少采用金字塔作为结束,难度相对比较低,编排比较单一。为了提高我国技巧啦啦操的成绩,就必须在编排上下功夫。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2014年世界啦啦操锦标赛中美两队成套动作作为研究对象,以2014年世界啦啦操锦标赛的裁判和专家作为调查对象。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等广泛查阅近些年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对有关技巧啦啦操编排以及金字塔结构和造型等相关论文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查阅了近几年技巧啦啦操竞赛规则的评分标准,对金字塔分值所占比例进行归纳分析。

(2)录像分析法。

通过观看2014年世界啦啦操锦标赛中美两队保存的网络视频和比赛视频回放,进行金字塔结构和编排动作解析,分析出中美两队金字塔造型及结构。找出中国队与世界顶级强队之间存在的差距,弥补不足。

(3)对比分析法。

对比2014年世界啦啦操锦标赛中美两队成套的金字塔结构造型与研究,探索中国技巧啦啦队与国外强队的差距,从而在技术动作以及编排上进行对比分析。

(4)专家访谈法。

通过微信、电话、现场采访等形式,根据本论文的研究需要,制定了专家访谈问卷,采访了国内外十名专家,听取他们对中美两队之间存在差距的分析以及对金字塔动作结构及编排的见解,采取他们的建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竞赛规则中难度总规则分析研究

在竞赛的评分规则中,技巧啦啦操自编套路分值主要是由难度分、艺术分、完成分三部分相加构成。技巧啦啦操比赛取胜的关键因素主要是难度动作,符合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特征。成套中的难度动作级别是展现整个队伍的重要标志,也是展现运动员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志。在自编套路中,艺术分和完成分各占50%,难度就成为竞赛中制胜的关键因素。

表1 技巧啦啦难度类型、级别、分值表

《国际全明星啦啦队竞赛评分规则(2006-2009版)》,明确规定技巧啦啦操的难度一共分为七级,每一级至少出现翻腾、抛接、托举、金字塔四类难度各一次。竞赛评分规则中规定每类难度少一次扣一分,在技巧啦啦操成套编排中难度最多15次,超出一次扣一分。技巧啦啦操在编排中大多采用难度动作或是难度组合,虽然风险大,但是难度组合更具有较高的观赏性,深受观众喜爱。在两支队伍艺术分、完成分得分不相上下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关键。

由表1可知技巧啦啦操难度的分值在0.5-1.1之间,更加注重难度的全面性和多样性,以便在技巧啦啦操成套编排中可以随意将难度进行组合,充分发挥创新意识,从多方面多层次形成新的难度组合。

在《2014国际啦啦操竞赛规则》中规定了金字塔的分数占总分数的四分之一,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进行评分时则是从金字塔的完成情况、难度价值、创新性以及同步性五个方面进行评定,而且金字塔对其安全性、上法、下法、过渡连接要求都较高。

由表2可以可看出,高度要求一到五级只允许两人高,而六级的高度可以到两人半高;上法要求六级可以允许空翻一周加360°或者是直棍720°自上法,一到五级不允许有空翻上法;安全准则要求尖子必须和至少一名在地面的底座接触,在两人半的金字塔要求一前一后各配备一名保护人员,保护人员只能在规定的地方进行保护,不能起主要的支撑作用。在金字塔开始或是完成金字塔的过程中的过度连接要求,尖子必须与至少一名底座有直接的身体接触才能超过两人半高。

表2 技巧啦啦操六级中对金字塔规则要求表

3.2、中美啦啦队世界锦标赛中金字塔造型对比

金字塔造型的艺术性是由其多样性决定的,并且能够提升整个成套观赏性。充分利用高难度的金字塔能让裁判和观众眼前一亮,留下深刻印象。在2014年世界啦啦操锦标赛中,中美两队的金字塔所有的金字塔都没有出现六级难度以下的金字塔,都是由六级金字塔所构成,这一点充分展现了啦啦操队员的能力。

(1)中国队金字塔造型。

中国队在成套中单个金字塔造型出现了十六次,高难度的动作少之又少,金字塔组合出现一次,难度系数较低。中国队在金字塔的基本功方面先天不足,所以导致在金字塔的难度和编排上比美国相差甚远。

(2)美国队金字塔造型。

美国队的的单个金字塔出现20次,在上法以及造型上的创新性给裁判员和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冲突,尤其是尖子保持倒立的静止状态让观众为之喝彩。虽然美国队的金字塔组合只在成套的最后部分出现了一次,但是美国队凭借着高超的技术以及精彩的过渡连接弥补了这个方面的劣势,获得了第一名。

3.3、中美啦啦队世界锦标赛金字塔上法技术动作对比

一个队伍金字塔的精彩之处主要取决于金字塔的上法。金字塔上法大致分为三种:直棍上法、空翻上法、转体上法。直棍上法是最简单快捷的一种基础上法,而转体上法是在简单的直棍上法基础上分别增加了180°、360°、540°、720°四种的水平轴转体,尖子在空中转体的圈数却多,越能反应出金字塔的高水平。其中空翻上法主要有五种类型:侧空翻、前手翻、后手翻、前空翻、后空翻上法,此类高难度空翻上法只会出现在极少的队伍里。金字塔上法的难度越高,越能展现出该队伍的综合实力以及运动员较高的身体素质。

(1)中国队金字塔上法技术对比分析。

中国队采用十次次直棍上法、三次转体上法、五次空翻上法,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队在金字塔方面能力相对较差,所以采用最简单的直棍上法较多一点。中国队只用了一次180°转体上法、两次360°转体上法,而空翻上法中国队仅使用了五次,难度系数较低,无论是在创新上还是在编排上都与国外强队有较大的差距。

(2)中国队金字塔上法技术对比分析。

美国队的能力强所以很少采用直棍上法,在此次比赛中仅出现两次。新颖创新的上法能够更好的展现出该队伍的亮点,美国队创新性运用六次360°转体上法,尖子转体的度数越高说明金字塔的难度就越高,高难度的空翻一般只会出现在锦标赛前三的队伍里,美国队作为冠军是出现了最多的队伍,一共出现16次,侧空翻仅此队伍运用,前空翻上法出现4次,采用与以往不同的创新性较高的后空翻上法,难度系数比较大。

3.4、中美啦啦队世界锦标赛金字塔下法技术动作对比

金字塔的下法大致有三种:直接、转体、空翻下法,而直接下法快速简单,是必不可少的一种下法,但是难度系数低无法吸引观众和裁判的眼球。在此次比赛中两队均未使用转体下法,其中采用的空翻下法是最难的下法。在金字塔编排中,下法完成种类越多,艺术欣赏性就越高,也能增加金字塔的难度。要确保金字塔快速完成,以保证其稳定性和完成性。

(1)中国队金字塔下法技术对比分析。

中国队直接下法达到了16次,可以看出该队伍的基本功并不是很扎实,由此可以看出底座对尖子控制力度不够,尖子的身体控制力差。在成套编排中金字塔的转体下法和高难度的空翻下法均未出现。

(2)美国队金字塔下法技术对比分析。

美国队采用直接下法五次,空翻下法四次,并没采用可以成为金字塔亮点的转体下法。大多数采用完成速度快、难度系数高的空翻下法,以便节约时间展示其他高难度。

3.5、中美啦啦队世界锦标赛金字塔过渡连接技术动作对比

要把单个金字塔组合起来,过渡连接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能提高金字塔的整体性,还能展现出金字塔编排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一般比赛中常用的过渡连接分为三种:直棍、转体、空翻过渡连接等。

(1)中国队金字塔过渡连接对比分析。

在此次比赛中仅出现直棍过渡和转体过渡,而中国队使用了普通的直棍和转体过渡连接,出现的过渡比较少,有些过渡连接被下法的停顿所代替。也未使用空翻过渡连接,缺乏高难度和创新性。中国队不论是在编排的艺术性还是难度上都需提高。

(2)美国队金字塔过渡连接对比分析。

过渡连接越多的队伍成绩也相对来说越靠前。美国队的名次位居第一,同时过渡连接的使用次数也位居第一,一共使用12次。由于直棍上法过于简单,美国队在成套中仅出现两次,美国队高难度的空翻上法使其金字塔的过渡连接更加多样化,为金字塔增光添彩。

4、结论

(1)在成套编排中是否具有创新性主要是注重金字塔的难度以及组合,金字塔不仅要要具有高难度还要保证其多样性,裁判对金字塔的评分在整个评分中十分重要;

(2)金字塔的上法难度越高,表现的方式越新颖,越能展现出队伍的金字塔水平,更能显示队伍的基本功是否扎实。转体和空翻越多,难度也就越大,越能展现出队伍在金字塔方面的能力,越能反映出金字塔水平的高低;

(3)金字塔的下法能够增加成套动作的创新性和高难度系数,同时还能展现队员之间的默契和信任。在成套中要多采取空翻下法,增加其高难度;

(4)金字塔的过渡连接是提高整体性必不可少的部分。过渡连接花样越多,视觉效果越好。

[1]于亚南.我国技巧啦啦队运动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07.

[2]漆亮.影响技巧啦啦操成套动作创编的因素分析[J].职业教育,2010,10.

猜你喜欢
美国队转体锦标赛
“披萨锦标赛”
2022.02二月羽坛:洲际锦标赛纷纷上演
British Beard Championship英国胡须锦标赛
好眼力锦标赛
转体桥大直径球面平铰底部混凝土密实度控制
因为这3秒,美国队拒绝上领奖台!
某混合梁转体斜拉桥称重及配重研究
T型刚构桥梁转体系统设计
世界最重转体桥跨越京沪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