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大学非体育专项锻炼坚持性描述
——基于10km耐久跑的研究

2018-07-03 07:28孙亚兰李冰沁周益安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参与者效能问卷

□ 孙亚兰 李冰沁 周益安(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 100084)

1、前言

2010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报告指出,我国多数人口在进入青年时期就中断体育活动的现象出现加剧的趋势。大学生是其主要群体,探究大学生对于锻炼的看法显得尤为重要。锻炼能够增强国民素质,提高生活质量。司琦(2008)的锻炼心理学一书指出锻炼是为了达到某个特殊的目的(如改善外表、增强心肺功能、消除压力、增加乐趣等)而实施的一种休闲体育活动。王深和冯卫(2015)指出只有长期保持有规律的身体锻炼,才能真正实现并维持良好稳定的身心效益,从而提升个人的生命质量与生活质量。因此,研究者们积极探讨哪些措施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锻炼质量。一些研究者从锻炼者本身思考,提出锻炼者可以建立和强化自身内部动机,以及对自己的锻炼信息进行自我反馈;还提出可以针对社会影响因素方面采取一些策略,比如强调政府和学校可以在体育工作方面进行一些鼓励措施。重在鼓励更多的人群参与到锻炼行为中来,并形成良好的坚持习惯。

Godin(1984)指出非锻炼人群和锻炼人群在对体力活动效益的认识上并不存在区别,但他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者是非常表面化的程度上。因此,大量与锻炼有关的研究出现。比如,1993年,Spink和Carron等人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在团体对个体的吸引力—任务,即ATG-T维度上得分高的大学生体育课参与更高,而退出锻炼课的比例则最低;1989年,Prossin等人指出,相对于大班和小班,中班健身课的参与者普遍认为健身教练的作用发挥的不够完美;王深等人(2014)指出锻炼团体领导行为既可以直接影响成员的锻炼坚持性,也可以通过个体锻炼自我效能间接影响成员的锻炼坚持性。

大量研究指出参与者的动机、态度以及自我效能都能影响锻炼坚持性。本研究通过一次体育活动干预,探讨体育大学非体育专项的学生不进行锻炼的原因,以及锻炼后的效能与实际锻炼坚持性之间的关联。大量研究探讨锻炼与情绪、锻炼与认知、锻炼与控制、锻炼与思维以及锻炼与幸福感的关系,着重探讨锻炼带来的身体与心理效益,大部分针对弱势群体(老年群体、聋人大学生),强调锻炼能够调节情绪,改善女大学生自卑与抑郁等负面情绪。近期这些研究强调的是锻炼带来的效益,较少有研究指出哪些方法及行为能够促进锻炼行为,本研究通过一次锻炼干预,观察后期参与者的锻炼坚持性。

2、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北京体育大学非体育专项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在老师领导下参加10k m跑实验,间隔9个月,对参与人员进行锻炼坚持性调查,发放问卷。

3、数据整理与分析

发放问卷118份,回收问卷83份,删除无效答卷2份,有效问卷 81份(男:33份、女:48份),有效回收率 68.6%。

问卷内容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针对未完成10k m的参与者进行,了解他们未完成该任务的原因;另一部分针对完成10k m任务的参与者,询问他们之前的锻炼习惯、参与该活动的主动性、完成任务当时对锻炼的看法(未来是否能坚持锻炼)以及任务结束后9个月时间内自己是否有坚持锻炼等。采用spss对这些问题进行信度检验,α=0.704,证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对问卷进行筛选,将问卷分成完成10k m跑和未完成10k m跑两组(完成:52份、未完成:29份)。对于未完成10k m跑的组,我们进一步得到他们未参加实验的原因,这些原因在问卷发放前通过访谈得到,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表1显示,针对体育大学非体育专项学生,他们的锻炼条件相对优越。不会受到环境限制和周围人对于锻炼的反驳;自身条件也都能满足锻炼情况,只有1/5左右的人没有时间锻炼和不喜欢运动;需要克服障碍进行锻炼的人较多;还有很多人有自己的锻炼习惯,更倾向于其他形式的锻炼。

从表2可以看出,体育大学非体育专项学生基本都有自己的锻炼习惯,并且对锻炼的态度都是积极的,都倾向与主动参与周围的体育活动。完成10k m跑后的效能和对锻炼的坚持之间存在一定联系,接近半数的学生不能达到锻炼标准,有过体育活动的学生在每一次的锻炼时间上都能超过30分钟,每周保持一定的锻炼频次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即使是非体育专项学生,也能正视锻炼,达到锻炼标准,并把锻炼融入到生活中。

表2 完成10km任务的描述性统计见

我们对参与干预实验的学生进行了开放性调查,了解了他们完成10k m任务后对该任务的看法,有人认为10k m任务完成后很累;相反有人认为自己很棒、很厉害,认为自己能够参加马拉松;有人把10k m认为看成是一项挑战,可以在挑战中突破自己;有人表达出了跑步的迷人魅力,非常享受跑步的过程。锻炼可以起到激励作用,带来积极的生活态度,在陌生领域逐渐探索。

对完成10k m任务的人进行卡方独立性检验,分别计算性别、先前锻炼习惯、主动参与还是强制完成和当时认为能坚持锻炼与实际的锻炼坚持的相关性,实际锻炼情况与性别之间的相关性边缘显著;与先前锻炼习惯和任务完成当时认为可以坚持锻炼之间相关性显著;与主动参与还是强制参加相关性不显著。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4、结论

根据完成干预和未完成干预的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坚持锻炼或定期进行一定量体育活动的人具有独特的锻炼方式。未完成任务的参与者,约三分之一的人表示自己有另外的锻炼方式;(2)未达到锻炼标准人会进行一些体育活动。研究指出大约五分之一的人能够达到锻炼标准,半数的人在持续时间和频率上均达不到要求,还有一些是达不到时间要求或者频率要求,但是这类人群依旧有定时进行一些体育活动;(3)少数人有锻炼习惯;能主动参与一些体育活动。完成10k m任务的参与者,大约五分之一的人能够达到锻炼标准;四分之三的人是主动参与这项任务,只有四分之一是在强制要求下完成该任务;(4)实际锻炼坚持行为与性别边缘相关,与先前的锻炼行为和10k m任务完成时认为自己能坚持锻炼之间显著相关。

5、讨论

整个研究以大学生为主体,大学生时间充裕,可以充分利用空闲的时间来进行锻炼,因此,探讨大学生不进行锻炼的原因具有重大意义;以及大学生锻炼现状值得分析,锻炼状态、锻炼效果还有锻炼方式,特别是在体育学校这样一个具有良好氛围的环境下。进行一次活动干预,并在持续九个月后调查锻炼坚持行为,时间充沛,能体现锻炼坚持性的可信度。

干预次数受限,可能干预次数增加,最后形成锻炼坚持性的人数也会增加;设置对照组与控制组能更好体现活动干预对锻炼坚持性的影响,希望后续可以进行进一步探讨。

司琦(2008)指出自我效能对锻炼行为有预测作用。本研究只能显示效能与锻炼坚持性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效能和锻炼坚持性的关系,以及之间的其他影响因素。有许多学生不能达到锻炼标准,可能是平时有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探讨有一定体育活动但未能达到锻炼标准的人与达到锻炼标准的人之间的区别。体育活动中,活动时间一般都能超过30分钟,但是体育活动带给身体的效益的幅度是否最大,是否只是学生盲目进行体育活动,并没有考虑体育活动带来的效率,因此,探讨怎样的活动方式更能够促进身体获益是非常重要的。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锻炼坚持行为与性别的关系,可以考虑实验参与者的数量问题,以及男女比例问题。

[1]李志刚.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3,(4).

[2]司琦.锻炼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8.

[3]王深,冯卫.促进个体锻炼坚持性的团体干预研究进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5,(2).

[4]张春华.锻炼坚持性的国外研究进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4).

[5]吴芳,殷晓旺.不同人群体育锻炼坚持性研究述评[J].湖北体育科技,2006,25(3).

[6]黄亚妹,许小文.莆田学院公体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28(12).

[7]蔡衍,叶亚云.提高锻炼坚持性的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06,25(1).

[8]钱铭怡,王雨吟,姚萍,张黎黎,聂晶,何仲恺,吴斌,李杰.影响体育运动坚持性的相关心理因素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8).

[9]郭强,过平江.浙江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与制约因素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31(4).

猜你喜欢
参与者效能问卷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台胞陈浩翔:大陆繁荣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问卷网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问卷大调查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