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茂龙
创造力一词源于拉丁语creare,原意是指创造、创建、生产、造成等。现代心理学把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称为创造力。人的创造力是创造或解决创造性问题中表现出来的,所谓创造,就是运用已知信息产生新颖、独特而有价值的产品的过程。这种产品可以是新的思想、观念、方法、理论,也可以是一种新的工艺、新产品等等。新颖性和独创性是创造力的两个基本特征。
青少年学生是将来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坚力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其实是高端人才的竞争。高端人才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所以,培养青年一代的创新能力,应该是学校教育目标。那么,怎样培养青少年的创造能力呢?
必要的知识准备是创造的前提条件。牛顿曾说过,他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有所作为,提出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一系列的理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程。比如,只有先学习《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以后,才能学习《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和《万有引力定律》。所以,必须让青少年学习必要的知识,为培养创造能力做准备。青少年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关键时期,有志于成才的青少年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掌握牢固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为依托,形成科学的观念,发展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培养创造的勇气和自信心。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基础知识传授和创造力培养结合起来,同步进行。只要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们的创造力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
创造动机是引发创造行为的强大内部动力,也是内心对创新意识的渴望。如果一个人具有强烈的创新的欲望,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开动脑筋,通过各种途径,比如向同行请教和通过网络搜索,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合理的想像通过开展各种竞赛竞赛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创造需要。我们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在教学过程中适时介绍最新的科技成果 如讲必修2万有引力内容时,可以介绍与人造卫星相关知识,例如介绍我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选修3-1恒定电流知识时,教师介绍超导相关的知识,以及我国在高温超导领域的取得的成就;学习选修3-2传感器时,可以介绍传感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声光控开关、自动驾驶汽车、各种机器人等。通过介绍这些最新的科技成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在学生的头脑中种下创新意识。
2.建立科技小组,鼓励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和自学一些新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制作航模、机器人等。在这些活动中能够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新知识,开阔他们眼界,这些活动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动机。
求异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或放射思维。求异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方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具有广阔性,思维呈现出发散性。解决同一问题时,解决者从多个方面去解决,开拓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激发了创造性思维。在解决同一道题目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不同方面考虑,要求学生进行一题多解,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比如下面的题目: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从t=0时刻开始受到水平力的作用.力的大小F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力的方向保持不变,则( )
A.3t0时刻的瞬时功率为
B.3t0时刻的瞬时功率为
C.在t=0到3t0这段时间内,水平力的平均功率为
D.在t=0到3t0这段时间内,水平力的平均功率为
这个题目的求解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思考,一个角度可以从牛顿第二定律出发,结合功率的知识解决。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别求出0~2t0和2t0~3t0时间内的加速度,结合速度时间公式求出3t0末的速度,根据P=Fv求出3t0末的瞬时功率.根据位移时间公式求出在t=0到3t0这段时间内的位移,从而求出水平力做的功,结合平均功率公式求出水平力的平均功率.另一个角度可以从动量定理和功率的知识入手,利用速度公式求出3t0末的速度,根据P=Fv求出3t0末的瞬时功率.
多次通过这样的题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部分。课堂教学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发展智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很多的物理规律需要用实验进行验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往往要求根据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利用现有器材,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在设计实验的过程,学生如何选择器材、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如何做实验、如何采集数据和处理数据,需要学生大胆猜想,充分发挥他们创新能力。
总的来说,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大号基础知识,利用迁移能力,沟通治时间的联系,就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例谈物理解题中常用的思维策略》;王高 P29 1999.7——《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以开放性习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张军华P16 2001.1-2——《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3]《新编心理学》柳友荣200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