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宾,杨江萍,侯娇娇,许 灿,史明军,张素娥,李印肖
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居世界首位,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糖尿病治愈困难且易引起多种并发症,致残率及病死率较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糖尿病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2-3],且DR发病率较高,造成的失明不可逆,给患者生活带来严重危害[4]。DR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收集了120例D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预防DR提供理论依据。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2月石家庄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20例DR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47例,女73例;年龄41~86(67.88±4.27)岁。纳入标准:确诊为DR者;精神意识正常者;患者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另外选取同期未发生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6例,女54例;年龄40~81(65.38±5.12)岁。两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记录两组的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尿微量白蛋白等临床资料。两组均于清晨采集空腹肘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眼科相关检查如眼底摄片、眼压、裸眼视力及矫正后视力等均由眼科专业人员执行。
2.1单因素分析 将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吸烟史、糖尿病病程、血压和尿微量白蛋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见表1。
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血压、尿微量白蛋白是DR发生的危险因素(P<0.01)。见表2。
表1 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单因素分析
注:观察组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对照组为未发生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
表2 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糖尿病的并发症较多,其中DR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较高,约为24.5%,致盲率为1%,是糖尿病患者致盲的主要原因[5-6]。DR导致的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给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目前临床上对于影响DR发生的危险因素尚未明确,且糖尿病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多数患者对DR缺乏认知,且未采取正确的控制手段,导致DR进程加快,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研究影响DR发生的危险因素尤为重要。
本研究通过对120例DR患者及90例未发生DR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发现糖尿病病程、血压、尿微量白蛋白是DR发生的危险因素。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有吸烟史患者72例(60.00%),明显高于无吸烟史患者DR发生率,提示吸烟对DR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有吸烟史的患者应尽量戒烟并注意眼部健康检查,医护人员也应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7]。
以往有许多研究报道,糖尿病病程是影响DR发生的危险因素,病程越长,DR的发生概率越大,且随着病情的发展,DR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大[8-10]。在本研究中,观察组糖尿病病程明显长于对照组,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11]。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病程越长,机体各项功能减退越严重,代谢能力随之降低,易导致血管病变发生,从而对视网膜病变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研究发现,血压是DR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有文献报道,多数DR患者伴有高血压的特征[12],高血压促进了DR的发展进程,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13]。本研究观察组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表明高血压是影响DR发生的重要因素。高血压易导致动脉血管壁增厚、硬化,造成血管内径变小,出现供血障碍从而发生微血管病变,加速了糖尿病患者DR的发生[14]。
本研究中,尿微量白蛋白与DR发生有密切联系,是DR发生的危险因素。相关研究表明,尿微量白蛋白越高DR的发生率越高[15-18]。提示DR与糖尿病肾病共同作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疾病,可能具有相同的病理基础,尿微量白蛋白可作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检测指标,为临床预防DR发生起到一定的作用[16]。
综上所述,DR的发病率较高,症状较严重。糖尿病病程、血压、尿微量白蛋白是DR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应注重上述因素,对糖尿病患者做到提前预防,降低DR发生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Yang W, Lu J, Weng J,et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 2010,362(12):1090-1101.
[2] 徐云.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4.
[3] Guigui S, Lifshitz T, Levy J. Screening for diabetic retinopathy: review of current methods[J].Hosp Pract (1995), 2012,40(2):64-72.
[4] Hayat A S, Khan A H, Baloch G H,etal. Frequency and pattern of retinopathy in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at tertiary care settings in Abbottabad[J].J Ayub Med Coll Abbottabad, 2012,24(2):87-89.
[5] 高丽涛,柳力敏,张媛媛,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J].眼科新进展,2011,31(8):742-744.
[6] 郝琳娜,李毅斌,肖媛媛,等.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非血糖非病程相关致病危险因素分析[J].眼科,2011,20(3):207-210.
[7] 郑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防治:进展、挑战与展望[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2,28(3):209-214.
[8] 李昕,郑曰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2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检测意义[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3,31(2):111-114.
[9] 边菁哲,于淼,谭小波.承德市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河北医学,2012,18(11):1674-1676.
[10] 游然,张利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4):27-29.
[11] 陈霞琳,汪迎,张凯,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13,21(4):320-322.
[12] 李锦,李晓华,王勤.谷氨酰转肽酶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版,2013,42(8):860-862.
[13] 崔颖,郭海科,韩云飞,等.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眼科新进展,2012,32(8):736-739.
[14] 唐涵锋,赖慈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24):131-132.
[15] 周杨琳,陈雪燕,陈雪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相关生化指标测定及其预测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5):1715-1718.
[16] 蔡芸莹,马中书,邱明才.尿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2):114-116.
[17] 刘永坚,陈真,李勇.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早期高眼压的危险因素分析[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6,39(4):353-355.
[18] 刘丽萍,朱吉伟,熊毅,等.上海市淞南社区糖尿病居民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5,31(2):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