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小芳
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时,问题背景的选择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不断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学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条件和数量关系,经过抽象、联想,提炼出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模型。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在学习方程的应用时很是费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题意不理解,思路不清晰,挑战欲望不强,有畏难情绪。基于此,我把方程的应用归纳为“七字诀”:①读———读题百遍,方程自现。读分粗读、细读、精读。粗读,就是把题目快速地浏览一遍,要求能弄清题目所属类型,联想相关的计算公式,找出所要求解的问题;细读,就是把握题目的主要内容,明白哪是“芝麻”,哪是“西瓜”;精读,就是精简题意,抓住关键词、核心词,找出等量关系。②列———列出文字等式。文字等式的实质就是用两个不同的代数式表示同一个量。如行程问题,只可能存在三种等量关系,即路程=路程,速度=速度,时间=时间。这些等量关系,在初中范围内一般都是显性的,比较容易找出。③设———设未知数。设未知数有直接设和间接设两种情形,一般情况下,题目怎么问就怎么设;而“拐弯”题需要中间量来过渡,往往需要间接设未知数才能解决。④译———把文字等式翻译成数学符号,这是一个抽象的过程,需要经验的积累和反复的训练。⑤解———解方程。这是基本技能,不再赘述。⑥验———检验。检验解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有意义。⑦答———作答。这是方程的应用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可喜的是,一章学完后,大多数学生能根据问题的需要,对问题情境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归纳,进而或抽象、或符号化、或模型化,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发展。
1990年代,西南大学陈重穆教授提出“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教学原则,指出教学目标要淡化对一些名词、术语的烦琐文字叙述和不必要的形式理论的掌握要求,而要关注提升体现数学本质。对于数学教学来说,非形式化的手段也应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传统的数学教学由于“掐头去尾烧中段”,忽略了过程、忽略了有关实验、直观推理、形象思维方面的体验和训练,造成了学生们的错觉。正如房子建造好了以后,拆去一切脚手架,人们会错误地认为这个建筑物是逻辑地一个个房间建造出来的一样。学生始终未能把握数学的精神,妨碍了创造才能的发挥。因此,我们要注重实验、直觉、形象思维等非逻辑地揭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进行实验学习、发现学习、建构学习,从而把握数学的本质,培养数学能力。(作者单位:娄底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