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案例回顾
2016年11月24日,支付宝“圈子”功能上线。根据不同支付宝用户的特征,邀请用户进入不同的生活圈。其中,“校园日记”、“生活在海外”、“白领日记”等圈子只允许女性用户发帖,且对女性用户分类细致,包括女大学生、女白领等。男性用户可以浏览、点赞、打赏,但只有芝麻信用分高于750的用户可以评论。
随后,人们很快发现,在校园日记、白领日记等圈子里,涌现出大量“大尺度”照片,不少女性上传的自拍图片内容露骨、所配文字字眼暧昧,以求“打赏”,引发网友的口诛笔伐,甚至被调侃为“支付鸨。
11 月 29 日,针对近日引起外界质疑的支付宝“圈子”,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董事长彭蕾发出一封内部信《错了就是错了》,就支付宝“校园日记”事件检讨、道歉。内部信反思称,“自己做错的事,永远不要怪别人”。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随后也在内网中发声:“阿里巴巴珍贵的是改正错误的勇气。支付宝,继续努力。阿里人,学习反思和自查。”
2 媒体舆论分析
网络环境下,突发事件的演变往往表现为一个过程,极具动态性。这个过程既有社会组织公关行为的不断干预,也存在社会媒体的涉入,双方力量的博弈和消长形成了危机传播过程中特征分明的不同阶段。本文参照朱国圣主编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中关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阶段分析,试从三个阶段探析支付宝“圈子事件”中媒体舆论的发展路径。
2.1 酝酿期:事件发生,相关舆情缓慢积累,形成网络议题,但传播范围小,尚未产生大的影响
“圈子”功能是支付宝在2016年11月24日发布的9.9.7版本中新推出的一项主打兴趣社交的服务,涵盖包括金融、保险、宠物、母婴等多个不同种类兴趣圈子。而此次“圈子事件”最为典型的两个分支——“校园日记”和“白领日记”——最初并未引起大众的集中关注,直到11月27日,网友发现部分用户在这两个圈子中发布大量的大尺度照片,关于“圈子”的讨论才逐渐成为网络热点话题,出现在微博等平台的热门话题榜上,并逐渐开始有微博大V来点评或调侃这件事,引发网友们的集中围观,事件逐渐升温,关注度骤升,比如@王思聪 就在11月27日点评这件事,并戏称支付宝为“支付鸨”;还有网友认为这是“社交的一小步,援交的一大步”。至此,圈子事件开始进入集中爆发期。
2.2 爆发期:网络意见迅速汇集,相关信息快速增长、传播规模扩大,主流舆情倾向开始形成
截至11月27日22时,校园日记浏览量达670万、白领日记浏览量达590万;负面舆情开始集中爆发。而支付宝针对网民舆情,在其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则公告,且并未提及网民关心的“芝麻信用分750以上”、“圈子只能女性发图”等敏感话题,而是避重就轻地对支付宝的这个新功能“圈子”进行了介绍。这招致了公众更大的质疑。11月28日起各大媒体都相继报道了这件事,关注焦点都放在了“大尺度照片”上,几乎是一边倒地谴责支付宝此次的营销手段太多低俗。新华社28日发文《支付宝流传“大尺度”照片引质疑,营销需有底线》,引用多位专家的观点,批评支付宝为了拓展社交功能而丧失社会底线,是社会责任的缺失,带来了极坏的社会影响。文章一经发出,得到了央视网、腾讯网等多家媒体的转载。其他官方媒体也在第一时间发表评论文章,批评支付宝大尺度照片涉黄,如人民网在28日发文《支付宝“圈子”涉黄 社交媒体如何守住道德底线?》,央广网28日的“新闻晚高峰”话题《支付宝生活圈大尺度照片引质疑 业内批评格调低》,29日凌晨的央视新闻:《央视评支付宝“圈子”:产品设计不能围着荷尔蒙打转》等。这一阶段,网络意见已经汇聚,舆情矛头直接针对的就是支付宝发布圈子平台带来的恶劣影响。直到11月29日下午,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董事长彭蕾发布内部信,表态“错了就是错了”;29日晚马云在内网表态“阿里巴巴珍贵的是改正错误的勇气。
2.3 蔓延期:随着事件发展变化,网络舆情深度发酵,呈现数量增多、议题分化、影响面更加深广等趋势
经过了28和29日的舆情集中爆发,随着支付宝的官方道歉,并关闭圈子功能的举动,网民的讨论议题开始分化,一方面开始有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商业道德和伦理的思考,另一方面对支付宝此次营销背后的真实意图也进行了分析和猜测。
如人民网发文《冲破底线的支付宝,我们不要!》,中国网发文《支付宝圈子“照片门”赚足眼球流量 专家吁注重商业伦理》等文章,都跳脱出此次支付宝圈子事件之外,讨论企业在进行商业营销之外,如何坚守社会底线,传播社会正能量。人民网还在30日继续发文《错了就是错了,支付宝的致歉信能挽回舆论形象吗?》,认为支付宝的道歉背后存在“强盗逻辑”,认为平台将责任推给用户而自己“装无辜”是缺乏社会责任的表现,互联网平台要有先锋意识,也要有底线意识,懂得开发新功能,更要懂得履行自身的平台责任。
另有不少媒体开始质疑支付宝此次的风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整个事件看似由“圈子”功能引起,但背后一切都是为了营销推广“芝麻信用”功能。镁客网在12月1日发文《支付宝“圈子”事件就是个套路,一切都是为了芝麻信用》,质疑支付宝在平台发布前就应该料想到事件后果,之所以要等媒体批评完再道歉,其目的就是为了推广芝麻信用,而事实上的确通过此次事件,芝麻信用功能得到了大量网友的关注。文章也得到环球网等媒体的转载。
2.4 消解期:舆情开始平息,网络舆情开始作用于社会现实
在事件逐步平息之后,网民和媒体也开始对这场风波带来的社交推广进行思考,中国产经新闻报以《支付宝“圈子”风波引发的社交思考》为题目,对阿里旗下各项应用的社交化努力进行点评,对当前阿里和腾讯的竞争进行梳理。不少媒体也对阿里是否应该做社交应用产生了质疑,如蓝鲸财经发文《再次打响社交战,但支付宝做社交真的好吗?》,告诫企业在拓展领域的时候,一定要切记自己的核心优势,不能通过打擦边球的方式,因小失大,將企业的前途赌进去。
而支付宝在圈子事件之后,也谨慎思考了企业的发展前途,对于社交方面的拓展,逐步收敛。2017年3月,多家媒体发文,称支付宝经过反思,选择放弃社交,回归金融与商业方向。而支付宝?的确放弃了一些社交方面的服务,专注于做好眼前的金融服务。
3 危机事件及公关分析
从存在的状态和危机的表现形式看,这次危机属于一般性的无形的公关危机。这种一般性的无形的公关危机具有以下特征:1)危机始发阶段,损失不明显,很容易被忽视;2)危机发生后,若任期发展,损失将会越来越大;3)损失是慢性的,可采取相应的措施补救;4)新闻媒介在处理此类危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网络环境下,无形公关危机的第三点可能会产生变异。
公关危机处理应遵循及时性、冷静性、公正性、灵活性、公众性、人道主义性、维护声誉等原则。反观此次支付宝圈子事件,支付宝并未在舆论爆发之初就发出声明,而是等到舆论爆发至高潮、主流媒体强烈谴责后才现身致歉,显然为达到及时性原则的要求。此外,支付宝官微发文致歉,“错了就是错了”全文诚意满满。肖凝提到:“在这篇叫做‘错了就是错了的道歉声明中,支付宝共使用了班尼特形象修复策略中的六种,包括增强好印象、将责任推给别人、本意良善、修正修为、诚意致歉和升华。”可见支付宝在处理公关危机时,虽然及时性原则未顾及到,但公众性原则、人道主义性原则、维护声誉原则等均有遵循,这也是事后虽仍有部分不提对支付宝“耿耿于怀”,但公众对支付宝圈子事件的愤怒却已经得到排遣。
4 延伸思考
从时间长度来看,“圈子”事件持续时间仅有5天左右,却引起了巨大的舆论风波,究其原因是因为支付宝已经融入到了公众的生活之中、与大多数人息息相关。和大多数网络危机一样,新的事件、新的热点很快取代曾经火爆一时的话题,因此除了危机公关处理策略外,我們还应得到更多于我们有启迪的思考。
关于此次圈子事件,有媒体将其与之前百度面临的“魏则西事件”进行对比,从而肯定在公关危机处理中,遵循公众性原则的重要性。因为百度公关面临危机时第一反应是辩解,站在了群众的对立面,这件事触及到了用户对百度搜索结果的信任。百度的回应显然不甚令人满意,因此“魏则西事件”对百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仍然被视作反面教材一样的存在。而支付宝的诚意致歉,却是其轻松的脱离舆论战场,形象损失也达到了最小化。
通过本次事件的观察,“圈子”事件确实为支付宝吸足了公众关注,随后支付宝高调的道歉,又将公众视野从备受争议的“校园日记”、“白领日记”转移到别的社交圈子内,为其发展社交功能精心准备。从中,我们能看到互联网营销的巨大优势,但是由此暴露出来的问题更值得我们思考。对于一家企业,当它的规模不断壮大、当它具有影响舆论的重要力量时,社会责任就成了其不可推卸的一个重任。在进行互联网营销时,营销主体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既达到预期目标,又讲究底线意识,实现自身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周晓宇.支付宝“圈子”媒体营销策略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9):54-55.
[2]刘翔.浅谈互联网营销的底线意识——以“支付宝圈子”事件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7,1(05):200.
[3]肖凝.当代中国企业危机公关研究——以支付宝“圈子”事件为例[J].中国商论,2017(02):121-122.
[4]马雪健,杨兼.由“支付宝‘圈子风波”看商业舆情的演化路径[J].传媒观察,2017(01):30-31.
[5]侯云龙. 支付宝反思“圈子”风波[N]. 经济参考报,2016-11-30(003).
[6]范琳,金宇,苑泽明.媒体监督、危机公关与企业业绩[J].财会月刊,2017,No.79612:46-52.
[7]黄朝芬.企业的危机公关分析[J].现代商业,2016,No.43122:107-108.
[8]丁海猛,候雪.网络时代企业危机公关面临的两大挑战及原因分析[J].新闻界,2009,01:62-64.
[9]许伟杰.企业危机公关下的广告策略调整研究——以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为例[J].新闻界,2009,04:184-186
[10]王德生.从危机公关角度谈企业危机管理[J].江苏商论,2004,04:108-109.
[11]钟俏. 企业持续成长视角下的危机公关管理[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12]郑雯.危机的“三重罪”与全方位应对——读《应急管理与危机公关——突发事件处置、媒体舆情应对和信任危机管理》[J].中国减灾,2013,No.20712:46-49.
[13]本刊编辑部.摇摆的舆情——社会化媒体时代的网络危机公关[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1,No.31303:84.
[14]牛星程. 网络舆情管理对企业形象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作者简介
张子洋(1995-),男,湖南省常德市,汉 ,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媒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