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帅
摘 要: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本文将以大众传播的角度尝试解读当代中国文化的延承与发展路径,结构媒介环境下的新文化視像与文化立场的沿革与重构。
关键字:大众传播;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文化自觉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用央视的一档文化综艺《国宝档案》的话来说,我们还很年轻,“上下五千年”而已。厚重而“年轻”的历史给了我们的文化源源不竭的生命力。
习近平主席曾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1 从文化自信回望文化自觉:复兴路上的自负与自卑
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纵观历史,我们的文化经历了几起几落,甚至一度走向极端,几乎自我灭亡。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这里我们一起回望一下,穿越历史的风尘,看清我们的来时路,为明天坚定脚下的力量。
从历史的角度,纵观中外历史发展脉络,中国的历史具有其特殊性。同一时间维度下,东西方的历史划分方法就有些不同。西方历史可以划分为上古、中古和近代三个时期,其不同时期是相互分割划断的;而中国历史因其前后相承藕断丝连不可分割,划分方法常用断代史。就像钱穆先生常说:“西洋历史如同一本剧,中国历史像一首诗。诗之衔接,一句句地连续下去,中间并非没有变,但一首诗总是浑涵一气,和戏剧有不同。”而中国历史发展中“浑涵一气”的这番历史和精神,我们可谓之为历史文化传统。
如果非要做一个对比,按照西方历史划分的方法,中国的历史进程常常比西方先进一步。“秦代已是中国的中古时期,宋代已是中国的近代时期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先进于西方,但现代史的中国却比西方落后。简单来说,唐宋时期的中国发展处于鼎盛时期,是当时世界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文化也彰显出绚丽夺目的色彩;唐宋之后中国进入现代,宗法制度上处于相对稳定保守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清末。此时的中国处于文化自负的状态。当列强踏着侵略的铁蹄用鸦片砸开中国的大门,人们才渐渐觉醒,捶胸顿足已经为时已晚,泱泱大国战火纷飞满目疮痍。此时的中国曾试图与旧世界划清界限、否定历史,几欲全盘西化,呈现出极端的文化自卑感。幸而孙中山先生洞若观火,看到了中华文明进步的一面,中国共产党悬崖勒马,接过历史的重任,带领四万万同胞披荆斩棘,一路坎坷、一路飘摇,逐步走向民族复兴之路。
纵观中国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我们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孕育发展、恢弘壮大、盲目自信、自我否定、自我认同、进取自信的不同阶段。
2 从文化觉醒走过认知激活:自我认同中的反思与自愈
1980年,80岁高龄的费孝通先生在他的寿宴上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理念。“费先生所倡导的“大同”不是整齐划一的大同,而是“和而不同”,是在充分尊重各种文化差异的前提下的大同。”1997年,费孝通又首次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复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自知之明是为了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为适应环境、新时代而进行文化选择时的自主地位。”
站在今天的历史的坐标回望,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种种理念在历史的洪流中总以灯塔般的姿态矗立在历史长河中。但我们又必须承认,人在历史面前总是渺小的,总显示出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十六字箴言和文化自觉理念在当时的经济和政治条件下看,多少带有一些浪漫主义色彩。现在看来,这些理念有很强的战略意义。正是这些思想的提出,使国家在热火朝天的经济建设热潮中,逐渐唤醒、激活了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识,为今天的文化发展涵育了必需的营养和土壤。
历史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过险滩,但从未干涸。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中华文化也在激荡的历史洪流中不断的反思自省、认同重构,日渐强大稳重。
3 从美育到媒育:大众传播媒介对文化的互文与增益
“美育”即审美教育。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在他的美学理论名著《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并阐释了这一带有唯心主义空想的思想。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强调美育是陶冶人的感情,改造人的世界观,使人达到一种新的精神境界。”简单地说,美育就是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使人拓展对美的欣赏能力,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如果说“美育”的提出是一种思想理念,那么大众传播的兴起和发展便使得美育从理想有了照进现实的可能。大众传播凭借其技术优势,可以说在当今的生活中使得其传播行为无孔不入。借由大众传播,艺术教育可以直接与人民大众正面接触,在媒介传播行为中潜移默化、寓教于乐,达到它的目的和理想。
我们暂且把大众媒介这种运载教人向善向好的信息从而达到感化教育作用的传播行为称之为“媒育”。其实,与其说大众传播的内容是信息,不如说传播的内容是文化,或者说其信息是外壳,内核是文化。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完全可以借由大众传播这种媒育方式与民众接触,涵化国人的人文修养,唤醒文化自觉,加深文化认同,提振文化自信。
近几年,文化类节目不断涌现,此起彼伏,好评不断。《朗读者》、《传承者》、《中国诗词大会》《汉字英雄》《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开播以来吸粉无数。这些清新高雅的文化节目的火爆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于高雅文化的“饥渴”!也不断的唤醒国人对自身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觉醒。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通过日常化的场景和细节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唤醒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国人对于工匠精神的共同文化记忆,引起深深的共鸣。这些节目真实、全面、立体的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当今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大众传播以其技术特性结合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媒介传播中进一步深化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以《朗读者》《见字如面》两档节目为例,电视媒介的视听传播方式使得文字视觉化、听觉化,在这一视听化过程中,由于不同创作主体和元素的介入,使得节目呈现出文化、情感、精神、技术多维审美的增益,在多媒互文中,构建出基于原始文化要素的新文化图景,给00后、10后的后生们建筑起新的文化记忆。这一过程是当代大众传播语境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增益,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路径之一,培育了当今中国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参考文献
[1]钱穆著.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2]周艳红,刘仓.从费孝通的“文化自觉”到习近平的“文化自信”[J].广西社会科学,2016,(第9期).
[3]费孝通.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回顾和体会[G]//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4]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注释
1.钱穆著.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第3页
2.钱穆著.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第5页
3.周艳红,刘仓.从费孝通的“文化自觉”到习近平的“文化自信”[J].广西社会科学,2016,(第9期).
4.费孝通.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回顾和体会[G]//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第344页
5.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