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波
摘 要: 图书馆总分馆制,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总分馆制以其有效的管理模式和更高级别的资源共享优势在我国不少城市推广开来,它是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必然選择,是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有效途径。本文就我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现状以及在推广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总分馆制;现状;解决对策
1 图书馆总分馆制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1.1 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内涵
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公共图书馆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它是指在一个合适的地域单元内,由一个或多个建设主体建成一个“公共图书馆群”,在运作机制上,总分馆统一配置和共享资源,并进行各类资源的统一采购、分编、加工和配送,总馆主管和协调分馆的共建共享。图书馆总分馆制是实现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形式之一,它的优越性已经在实践中充分的显现出来,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可以激活基层图书馆的服务活力,还可以把松散的文化服务体系拧成一股合力,不断促进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1.2 图书馆总分馆制的重要作用
图书馆总分馆制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它不仅能使信息资源配置更为合理,还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图书馆的效用,它的形成是城市发展、社会需求的现实需要。总分馆制有效缩短了公众与图书馆之间的距离,为偏远的街道、社区植入丰厚的文化土壤,有效填补因文化发展不平衡而造成的服务鸿沟,更有利于改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二元结构,更好地体现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均等性,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总分馆制对于基层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支撑,拥有成熟的市场经济的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馆,应时刻把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谋求地区的经济发展作为一个长远的目标。我国欠发达地区之所以发展落后,一方面是受地域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受知识匮乏的影响。总分馆制的建立,有利于补齐城乡文化建设的短板,打通了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使文化延伸到了乡村,基层人民群众更方便、快捷的接收到可以帮助他们发家致富的信息资源。现在农村都开始积极创业,种植蔬菜大棚、养殖家禽等等。乡镇级的图书馆大都配备了种植、养殖图书、光盘等资料,为基层人民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资源储备库。
2 我国总分馆制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总分馆制带来的现实效益有目共睹,被誉为打破“篱笆墙”的公共图书馆和中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嘉兴模式”以及苏州、佛山模式,是构建城乡一体化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成功实践的典型代表,它们为我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引领了正确的方向。但是通过深入分析我国总分馆制的现实状况,这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1 总分馆制建设中存在严重的体制障碍
总分馆制的核心在于建立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统一服务的服务体系,实现上述服务体制的关键在于经费管理和人员管理的统一。但是,由于图书馆的建设主体是地方政府,这就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一级政府建设和管理一个图书馆。由于不同级别的政府承担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主体,这就造成了图书馆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多元化,这种相对独立的建设和管理单元,是图书馆总分馆制的体制性障碍,进而发展成为图书馆之间合作的坚硬壁垒。
2.2 总分馆制建设中缺乏夯实的物质保障
雄厚的物质保障是我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总分馆建设深度分析发现,物质的匮乏成为总分馆制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往往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地方对图书馆建设的财政投入也很乐观,图书馆相应的软硬件配置较为完善,总分馆制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卓有成效。但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资金的短缺,当地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相对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总分馆建设的进程,以至于出现因无资金采购新书,而引发“书籍更新慢、无书可读”的民怨。
2.3 馆际间的孤立导致的资源配置不合理
通过对我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深入调查发现,有些地方的总馆和分馆在资源建设中还不能多层次、多领域的互补与共享,不能通借通还,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总馆对分馆只是流于表面的业务指导,并没有对最重要的文献信息资源、书目数据、期刊杂志进行整合。这种馆际间的孤立性,造成信息资源重复、闲置、更是浪费了来之不易的图书购置经费,严重影响了总分馆建设的进程。再者,分馆在建设的过程中,只是机械的按照行政区划划分,并没有考虑到当地的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从而导致一些分馆服务供不应求,一些分馆却是无人问津的局面。
3 加强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措施
3.1 打破总分馆制建设的体制障碍
总分馆制的最大桎梏是体制障碍,即总分馆制要求人、财、物的相对统一与现行行政“分级管理”、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相矛盾。怎样才能打破总分馆制的体制障碍,使其真正实现低投入、高效益,是摆在图书馆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之一。解决体制问题的关键在于立法,通过立法规范与总分馆建设相适应的图书馆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不断突破现有的体制,构建“合适的管理层级”和“合适的管理单元”,理顺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为总分馆制建设提供人力、财力的制度性保障。各级政府在努力建设总分馆形式的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也应该明确各方责任,形成合力,积极对分散的资源整合,共同为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贡献力量。
3.2 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确保总分馆建设的经费来源
首先,总分馆运行机制若要求得平稳健康发展,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推陈出新、因地制宜,才能促进总分馆制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通过立法规范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设和管理主体,确保总分馆建设所需的物质条件,同时为总分馆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健康的法制环境。合理设置总分馆建设主体,维持总分馆之间的紧密联系,以科学有效的管理,保障总分馆制建设的有效运行。其次,总分馆建设关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文化素质的发展。保障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经费来源是扩大图书馆服务网络覆盖面,将公共图书馆优质资源延伸到基层,建设书香城市的必要条件。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文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对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重视程度,专款专用保障总分馆建设专项资金的足额、按时发放,防止出现“有馆无书”、“有书无舍”的尴尬局面。
3.3 加强馆际间的合作,实现通借通还
首先,建立健全总馆和分馆间的合作机制,加强总馆和分馆在信息咨询、数字资源开发、以及新书采购方面的沟通,全面协调、合理分配总分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互补、互通有无,避免再次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其次,尽快实现市、县、乡三级馆之间的通借通还,它是总分馆制顺利进行的基础保障措施,它不仅有利于各级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服务互动,更有利于迅速拓展图书馆服务范围,全面推动总分馆建设整体、协调、快速发展。
总之,总分馆制是公共图书馆走向集群化管理模式的必然趋势,也是图书馆间进行密切协作的理想阶段,是图书馆把握历史机遇,寻求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和政府应当把建立图书馆总分馆制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树立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政治责任感,把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到改善民生的高度,努力从多渠道对总分馆建设增加经费投入,为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不断努力。总分馆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图书馆事业抓住历史机遇,逐渐突破旧体制框架的束缚,谋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尽管目前我国的总分馆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尽快形成一个一体化的、成熟的总分馆建设体系。
参考文献
[1]王雯琦.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管理模式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1(5).
[2]王炜.苏州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实现全覆盖[N].中国文化报.2010—04—01(2).
[3]贺文蕾.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现状及建设可行性[J].2013(26):28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