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丹
摘 要:作为我国古代文明的主要象征,青铜器以其宝贵的铭文、华美的纹饰、独特的造型闻名于世。同时更为世人所称道的是其高超的冶金、加工与表面处理技术。因此,青铜器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极高。但因长埋地下且出土后存储条件有限,如何做好青铜器防腐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主要对青铜文物保护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青铜文物;保护技术;缓蚀处理
青铜器是通过青铜合金制成的器具,产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作为我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在世界青铜器界我国青铜器制作精美,享有极高的声誉与艺术价值。随着古代青铜文物的出土,青铜文物保护技术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自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产生以后,经几代人的继承与发扬,特别是近代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不断创新,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保护技术体系。同时,针对如何做好青铜文物保护工作,国内外文物保护工作人员也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相关青铜文物保护技术,旨在进一步提高保护力度,探讨青铜文物保护发展方向。
一、青铜文物保护技术的应用
1、清洗去锈
针对青铜器表面污物、锈蚀物的清理,可选用清洗去锈法。特别是鎏金器物清洗去锈较为特别,要求彻底去除鎏金层上的锈蚀物。通常可选用机械或化学去锈两种清洗去锈法。
早期机械去锈主要工具为锤子、凿子等,伴随科学的不断发展,去锈工具也愈加先进,目前主要选用玻璃纤维刷子、绘画刷子、木质雕塑工具等。处理前,青铜器物表面可通过酒精、蒸馏水等湿润。为便于清理室外大型青铜雕像,高压水清洁法也得以使用。为满足金属表面清洗需求,激光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大量化学去锈技术的应用,保护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传统化学法已无法满足现代文物保护需求。当前主要选用2A\3A溶液作为青铜器化学清洗去锈的试剂,此类试剂具有极小破坏性。也可选用离子交换树脂、六偏磷酸钠等。常见的去锈方式包含浸泡法、涂抹法等。但具体工作中,为最大限度降低损坏程度,提高去锈效果,都会选用机械+化学的方法进行去锈处理。
2、缓蚀处理
目前,于青铜器缓蚀处理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上世纪60年代末,Madsen首次把BTA用于青铜器保护处理,青铜器通过3%BTA酒精溶液浸湿,并通过Incralac封护获取了良好的成效,并提出在无真空泵的状态下,器物可通过浸有BTA的纸或纸板进行包裹的方案,进而把器物包裹至BTA蒸汽环境内。随着保护技术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对此缓蚀处理法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于青铜器的稳定及保护BTA单一试剂虽具有不错的效果,但当青铜器锈蚀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并不具备理想的保护效果。随着研究青铜器锈蚀产物及锈蚀机理的不断加深,加大了BTA复合试剂的研发力度。如将一定量碘化钾掺加到BTA内,可实现缓蚀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且能够对严重锈蚀的青铜器进行有效保护。又如郑州博物馆战国青铜斧与汉代青铜饰品文物就是利用冯少彬等人研究的以苯并三氮唑为主钝化剂,溶剂为乙醇,并将多组分有机促进剂构成的青铜器专用保护剂进行的保护处理。经处理之后,颜色深度有所增加,基本与文物原貌一致。此试剂不仅具备简单的保护工艺,还可多次浸涂,都会起到良好除锈功效。
在青铜器保护中,AMT试剂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AMT复合剂的应用,能够将青铜文物残片的有害銹、氯离子等简单、快速去除,与文物保护要求相符。在水溶液内青铜成膜研究分析可见,成相膜型缓蚀剂为AMT,孤对电子都存于AMT分子中的N,S原子内,极易和铜离子之间产生物理及化学吸附作用,从而产生络合物(难溶性),并在金属表面覆盖,导致介质内侵蚀性离子和金属很难发生反应。多层结构为其保护膜结构,结构为Cu基体、Cu2O层、AMT保护膜、Cu(I)AMT最外层。
当前以上两种缓蚀保护处理法是最常见的方法,但都存在一定局限性,伴随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还需加大研发力度,研究新型高效青铜缓蚀剂,更好地保护青铜文物。
3、表面封护
针对室外青铜器最常见的表面封护材料如In-carlac、微结晶蜡等。近年来,在青铜文物保护中复合封护材料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于淼等将BTA缓蚀剂适量掺加到环保型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基料内,对其性能进行改变,制作了一种高效青铜文物防蚀封护剂。同时,在青铜器封护中,杨水彬等通过纳米CaCO3进行了新型丙烯酸水性涂料的研制。针对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大量金属文物,且包含铜器等除锈之后,陆寿麟、李化元等通过BTA改性的聚乙烯醇缩丁醛等进行封护保护,获得了不错的保护效果。
二、青铜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
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青铜文物保护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更好地保护青铜文物,必须加大保护技术研发力度,深入研究青铜文物腐蚀机理,研发新型有害锈清除技术,采用新型缓蚀剂及研制新型膜类物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青铜文物保护工作做出贡献,才能为考古研究工作提供更多依据。
1、腐蚀机理的深入研究。通过现代化先进的仪器设备,更深入地研究青铜文物腐蚀机理。全面了解有害锈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为青铜文物腐蚀的有效控制提供可靠保障。
2、贮存环境的合理控制。在充分掌握腐蚀机理的基础上,基于经济性原理,可创建合理、有效的文物贮存环境,进而有效抑制青铜病发生、扩展的途径,最大程度减小青铜文物腐蚀速率。
3、有害锈清除技术的研发。针对青铜器有害锈,必须重视高新技术的开发、研制,使其便捷、有效、有针对性地将有害锈、氯离子去除,且不会对青铜文物基体金属造成损害。
4、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长期有效地预测青铜文物保护情况,提高保护效应。
5、加大新型缓蚀剂开发力度。通过红外光谱、光电子能谱、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等技术进一步研究BTA与AMT复合剂对青铜文物的保护现状,并对缓蚀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同时还应根据当前保护技术发展现状,进行新型缓蚀剂的研发,保证其效果、性能良好,以此实现青铜文物寿命的有效延长,并满足文物保护的需求。
6、新型膜类物质研制。通过新型膜类物质的应用,可对空气内的有害气体、微小液滴与粉尘颗粒等进行彻底隔绝,避免此类有害物质存于青铜文物上,同时保护膜的研制应满足文物保护、考古研究等要求,此类保护膜应具备可逆性,能够由文物上分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博物馆及考古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青铜文物作为我国古代文物瑰宝,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其保护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青铜文物保护技术应逐步延伸到古代青铜器铸造工艺方面,对其进行发扬与传承,加大青铜文物保护力度,促进保护技术发展。
参考文献
[1]潜伟,何伟俊,梁宏刚.“苏州派”青铜文物保护修复传统技术的调查研究[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8(02)
[2]徐群杰,潘红涛,邓先钦,时士峰,李金光.青铜器文物的腐蚀与防护研究进展[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0(06)
[3]曾令斌,黄玉洪,余乐,方国荣,谭竹青,黄文广,方晨,熊燕,艾玲莉,余霜,黄凤春,方勤,郭长江,胡刚,黄旭初.湖北随州叶家山M28发掘报告[J].江汉考古. 2013(04)
[4]李迎.杭州萧山西山墓葬群出土青铜文物锈蚀成因分析[J]. 杭州文博.2016(01)
[5]张鑫,陈玉华.各类型激光器在激光清洗技术应用中发展现状及展望[J].热加工工艺.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