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思维的种子 浇灌智慧的花朵

2018-06-30 06:54陆宁
学周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创新能力

陆宁

摘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教育本质目的之一,主要是在学习现有的课文知识的基础上,对课文中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升华和提炼。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通常况下只是单地讲,学生只管记,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其掌握的知识局限于课文表面,无法有效地挖掘深层次的知识,学生的思维更谈不上创新。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迫在眉睫。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0-010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0.063

普罗塔戈曾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单纯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从教育角度来分析,学生头脑中的创新思维正是需要点燃的。爱因斯坦曾说:“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力开始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地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其更好地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

一、立足语文教材,挖掘创新元素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课文不要抽出而讲之,要做到聚焦于文本[1]。”新课改后的语文课文,大都出于名家之手,每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因此教师可有效地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资源,培养及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吃透教材,有效地挖掘教材文本中有利于培养其创新意识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其探索欲望和好奇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文本中描述的一些跳跃点,积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全方位地思考问题,有效地找寻各种答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 《鼎湖山听泉》后,教师可让学生仿照鼎湖山泉水美对公园中假山泉水进行仿写。 又如在《使至塞上》教学中,可让学生想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并在课堂上谈谈自己的感受,为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二、 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他们的心理自由。”所以,教师必须要积极地转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呆板做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其充分的信任,进一步激发其求知欲望及兴趣,大胆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意见以及见解等。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直观形象地了解到课文描绘的内容,进一步加强学生课堂的参与性,对学生来说,情境教学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对课文的兴趣,还能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比如,教师在《出师表》的教学过程中,可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有效地将诸葛亮的内心思想表现出来。教师必须要选择表现力较强的学生,并大力鼓励其进行夸张的表演,进而更好地让学生在研究表演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使其更好地感受诸葛亮内心情绪的变化。进行表演的过程就是进行创新的过程,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初中生只有有效地通过思维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将文学性的描述有效地转化为表演形式,通过这样的方式,能使学生在课文理解以及思维能力的创新方面都有极大的提升。

三、鼓励突发奇想,培养发散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只有有了疑问,才会促进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所以,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讨论质疑,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正所谓:“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2]。”教学的目的不在知识的传授,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引导學生,启发学生。俗话说:“疑问是创新之舟。”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有效地解放学生的嘴巴及头脑,使其敢想敢问。教师必须及时鼓励学生,即使他们提出的问题价值意义不大,也必须循循善诱地激发学生大胆质疑问难的热情,巧用假设,鼓励学生突发奇想,引导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能有效地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

比如,在《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中,先要让学生理解本文主要讽刺的是菲利普夫妇贪婪、无耻的本质,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为了有效地深化主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倘若菲利普夫妇在船上遇到的于勒是百万富翁,同学们想象他们的表情、动作、语言又是怎样的呢?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建议及看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触发其思维的灵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再如,在《愚公移山》教学中,教师在肯定愚公移山精神的同时,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并重点提出“移山与挖隧道”以及“移山与搬家”的观念及看法。让学生进行讨论比较,通过讨论比较,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移山不如搬家,但为什么课本要写移山呢?通过学生的质疑,使其意会到“愚公移山”的精神,进而更好地做到触类旁通,解决疑难,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

四、引导学生实践,提升创新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将其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中去,充分发挥初中生的特长,进一步培养其个性,有效地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读书角、朗读小组,培养学生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对活动比赛,比如在学习完《论语》后,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国学故事及演讲比赛,使其在活动中锻炼创新能力。适当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进而更好地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适时点拨,激发学生想象力,有效地培养其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能力,进而更好地提高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耿志福.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7(86):54.

[2] 田敏.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99.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教学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