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春贤
摘 要: 在互联网智能化终端普及率较高的当下,以高校师生为主体的网络大军悄然形成,他们通过新媒体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对社会热点及自身所关心的教学、就业、生活服务等提出看法并转发扩散,形成高校网络舆情,并成为一种高校管理的新常态。本文结合高校网络舆情实际,对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问题和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案,解决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提高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为创造高校良好的网络环境,提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 高校网络舆情 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QQ、微信、贴吧、论坛、直播平台等网络媒体为主要媒介平台的新媒体逐渐兴起,正成为广大网民接受的新型传播媒体。据2017年,腾讯公布的第一季度业绩报告,其中顯示,微信全球月活跃用户总数达到9.38亿,QQ用户8.61亿。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网民已达7.3亿,其中20至29岁的网民达30.3%;高校学生是网民的主力军,因此高校也成了网络舆情管理的主阵地。
近日,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因此,高校做好网络舆情管理就是做好了网络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及时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控制,是维护高校稳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高校网络舆情从狭义上讲是高校师生对国内外事件、社会热点、校园事件等各种现象通过网络媒体进行传播互动,产生一致的、公开的并具有影响力的态度、观点、情绪的意见总和。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师生,具有群体凝聚性、个性主观性、价值多元性、影响广泛性、易情绪化、易控制性。部分学者把高校网络舆情分为“交流型、求助型、意见型、求决型和发泄型”。
在新媒体环境下,几乎人人都是新闻的制造者和传播者,随时随地都可以将身边发生的、看到的事通过社交平台发到网上流传。其中高校学生年龄相仿,社群集中,对社会事务分辨能力不强,在网络平台上容易产生共同话题,对网络舆情传播迅速、互动性强,能迅速形成网络舆情,并通过“学生-家长-社会”,形成社会网络舆情,传染力较强。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结构。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它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高校学生是网络使用最活跃的群体。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络舆情的行为主体没有师生的差别。高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成型的关键时期,对一些问题,一些学生没有较强的判断力,需要引导。
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
我国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和道德观念等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某些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高校对网络舆情不够重视、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方式陈旧、管理机构匮乏混乱、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在人员配备、硬件技术、专项资金等方面都没有布置到位。在网络舆情产生后没有较强的应对能力,不能较好地发挥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一)一些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不够重视。
1.管理主体不明确
目前我国高校除了复旦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重点大学成立了舆情研究中心之外,大部分高校仅靠一个舆情领导小组在指导开展工作。在高校网络舆情领导小组的日常管理中,主要还是宣传部、学生处、保卫处等部门兼职人员,没有舆情月报机制,甚至没有舆情分析。
2.管理队伍单薄
有一支指令性强、执行力高的团队是管理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保障。但由现状可知,高校还需要打造出一支机制健全、体系较完整的工作团队。现有的工作人员很多都是兼职,没有经过培训学习等,对专业技能不精,因此,不能较好地承担日益复杂高校网络舆情工作。
3.工作职责不明
高校的舆情工作涉及的部门较多,但由于没有设立核心机构,在实际管理中,各部门各自为政,没有具体的工作职责,不能做到舆情信息内部共享,部门协作。
(二)一些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不力。
1.信息采集不深入
在实际管理中,一些高校因为重视不够等,没有主动设置专门的舆情管理机构,虽然在宣传部的牵头下,各部门设立一位兼职舆情评论员,但是机构和经费缺乏,导致舆情评论员缺乏长期的工作热情,不能较好地将基层的信息向上报送。
2.缺乏网络监管的技术手段
目前国内高校较少采取有害信息过滤系统、网络监控系统等舆情安全技术措施,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也没有引进到位,在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过程,主要靠人工收集和监测,在信息暴涨大数据时代,没有办法较好地适应目前网络舆情瞬息万变的现实需要。
(三)网络舆情掌控和引导不足。
1.日常正面引导不足
目前就浙江高校看,98%都已建立官方微信订阅号,日常信息更新较好。但从官方微信的发布看,主要是宣传教育成果和其他高校取得的成就,对师生切身利益的实事涉及较少,造成官方微信影响力不足。
2舆情调查形式化
传统高校舆情调查往往通过师生座谈会、学校合理化建议收集、书记院长或职能部门信箱等形式进行调查。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平台的收集由于需要实名制,且不能实现常态化等原因,不能较完整地收集到高校网络舆情。
四、高校网络舆情下思政应对策略研究
(一)转变管理理念,重视引导工作。
高校网络舆情往往是由于现实社会矛盾所引起的,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同样需要深入高校的现实管理,及时处理好实体事件,在现实管理过程中要做好舆情预判工作,实现线上线下的紧密互动。同时也要注意网络舆情双刃剑的特点,网络舆情一方面会产生网络谣言、网络暴力、舆情危机等问题,另一方面会反映网民智慧、合理化建议,有助于高校管理的决策。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能力。
高校应该成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设置网络舆情管理办公室,高校党委班子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构建一个由党政一把手挂帅,宣传部、网络信息中心为职能部门,各分院、部室协同的管理队伍。成立网络舆情引导的教师队伍,聚集校内威望较高的专业老师、法律老师、心理老师、辅导员、思政教师、优秀学生党员和优秀学生干部等组成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负责日常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
(三)完善制度建设,加强自律教育。
从国外看,韩国实行了网络实名制制度,对网络信息进行审查。英国制定了《R3互联网安全规则》和《通信监控权法案》,约束网民的网络行为。目前我国基本完成了网络实名制工作,高校内部BBS、校园内使用登入网络都应该实行实名制管理,较好的约束网民自觉遵守网络文明,不随意散布网络谣言。同时高校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教育引导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总要求,做好网络舆情的排查、整改工作,严格按照网络舆情法律法规,配合公安、国安等部门公正执法。
(四)加强联动机制,提高处置能力。
區域内高校之间的联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开展网络舆情人才队伍培训,类似案例的互通学习,能较好地扼制同类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也能给相关高校处理同类事件提供经验交流。
高校网络语舆情的主体是师生,要加强高校师生的意识形态教育管理,充分利用高校新媒体、网站、宣传栏、讲座等平台做好思政工作,做好课程思政的工作,充分加强党对学校一切工作的领导,加强党支部进宿舍、进专业,引领师生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高校师生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成为网络舆论正能量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武超群.高校群体性实践网络舆情治理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1.
[2]何晓丰.2015年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分析报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
[3]孟莉.网络舆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视域[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6.3.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高职院校党建研究会2017年课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7B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