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元素融入到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中。信息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更是催生了大数据的新形势的到来,高等院校在新的形势下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挑戰。高等院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引起了更多的关注,本篇文章立足于高等院校的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实践现状,阐释了大数据发展对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希望本篇文章能够带给高校工作者一些工作的新启迪。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策略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带动了信息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是迎来了云计算、物联网以及大数据时代,特别是“大数据”的呈现更是让社会大众引起高度的关注,“4V特征”是大数据的标签,具体可以划分为四个具体层面:第一层面特征是量级,数据体的容量十分巨大,由TB级跳跃上升至PB级或者更高的层次。第二层面特征是速度,主要是指的数据的实时生成速度比较快,并且数据处理的速度也令人惊叹。第三层面特征是多样性,这主要是指的数据类型、数据生成类型、数据拥有、数据来源以及数据格式的多样性。第四层面特征是价值,这主要是指价值密度比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数据的生成量比较大并且速率很快,从而会致使无效数据以及有效数据的错综复杂状态,由此导致数据价值的密度大幅度的降低。怎么样将业务逻辑融合进来,并且借助高级算法进行数据价值深层次挖掘,这也是大数据时代比较急需破解的难题。高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如何在大数据时代实现更好的发展是我们关注以及探究的一个焦点。
1 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信息网络技术的持续性普及发展,高等院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更是面临着新的挑战。国内的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已经开启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开始着手搭建规范化的高校信息化管理平台,但是,高等院校在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运行过程里也暴露出来一些工作的漏洞,具体分析如下:
1.1 缺乏对档案信息数字化安全保存条件的重视
一部分高等院校的档案工作者对于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安全保存工作做得不到位,并没有意识到保存条件安全的重要性,甚至存在着一个错误的认知,那就是通常将档案信息化看作是对过去的原始档案材料的简单化的扫描,将资料保存在硬盘或者磁盘以及光盘等信息资料的物质载体里。如此的档案信息管理工作认知,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档案信息安全的风险的存在,不利于高等院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良性发展。
1.2 缺乏档案信息管理的安全防范意识
高等院校大多都构建了档案信息的发布以及查询网页,然而,后台的管理以及维护工作上只是依托于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学院,或者是网络管理中心,并未设置独立化的技术维护人员。在大数据的氛围之下,高等院校的档案信息网络环境更是十分复杂,不仅仅面临着计算机的病毒感染风险、网络窃听以及信息篡改风险,还有木马以及黑客的恶意攻击甚至是落后技术的不兼容等一系列的威胁,这就很容易致使档案信息的数据库产生遗失或者错乱,更严重的会造成高等院校的档案信息泄露等情况,给高等院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失。
1.3 缺乏足够的资金以及人力资源投入
当前,我国高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存在着一个显著的问题,那就是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以及人力资源的投入。高等院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所应用到的硬件设施明显落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参与工作者的数量不足的同时还呈现出职业素养水平的高低不一,一些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者缺乏专业业务能力,对于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掌控的能力比较弱。日常工作中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软件系统的更新以及升级的速度比较慢,信息维护比较滞后。
2 大数据发展对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讨
2.1 强化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档案管理人员是高等院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主要参与者,更是影响着工作成效的关键性主体。不难得知,由原始化的纸质数据资料变换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这涉及到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是图像编辑等一系列层面的技术知识。所以,高等院校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强化档案管理队伍建设,从人员培训和人才引进两个方面入手,要注重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地位,不仅仅要定期的为工作者提供便利的专业培训机会,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更是要注重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将先进的管理理念融入到培训工作中,引导档案信息化建设人员能够树立创新意识以及服务意识,全方位的提升队伍建设的水平,为高等院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注入无限的动力。
2.2 注重档案管理信息化基础设备建设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更是要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的配备,这也是工作开展的一大重要性前提,要从大数据的技术处理角度出发,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达成数据信息的网络化管理,营造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除此之外,更是要对信息处理设备进行及时化的更新,比如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数码相机、扫描仪甚至是路由器等,要构建一个独立的档案管理信息化服务器,设置专门的维护工作者,对于数据包实行及时化的更新,尤其是在高等院校的数据容量不断扩张的当今,要对创新化的先进信息化管理软件进行采购,积极的打造一个全面性的信息管理平台,促进档案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2.3 完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安全是高等院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首先,高等院校要注重对保密技术的应用,针对原有存在的档案数据实行加密,提升破解的难度系数。与此同时,要注重应用数字签名技术以及证书式的数字签名技术,针对一些特殊的档案文件要签名以及盖章以此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性以及保密性。其次,针对电子档案要设置权限,或者是对于档案进行不一样的权限登记设置,不同级别的用户拥有不同的管理权限,强化档案信息化的安全性能。最后,要注重对电子档案的监控技术的应用,通过对防火墙的设置来实现电子档案信息数据的传输,抵制不良的安全风险,保障高等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
3 总结
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等院校的事业的日益发展,高等院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也越来越展现出迫切性,大数据的发展给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带来了便利的同时更是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立足于工作开展的实践情况,积极的面对工作中的不足,及时的完善以此来促进高校更好的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更是为高校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唐圣琴,姚红,戴玲,罗应梅,黄凯. 西南地区高校档案信息化现状——以西南地区四省/市部分高校为例[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7,25(22):123-126.
[2]陈明九. 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研究——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J].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7,30(05):506-510.
[3]张丽娜,夏庆利.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基于大数据思维下高校人事档案
[4]陈海燕. 高校声像档案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 兰台世界,2017(22):12-15.
作者简介
张振桐,男,(1989年4月--),汉族,湖北十堰,湖北医药学院,硕士研究生,助理馆员,研究方向:高校档案、人力资源管理。
陈胜敏(1992-),女,汉族,湖北十堰,湖北医药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