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的大学生英语学习,普遍重读写,轻听说,实用性并不强。在实行大班读写译,和小班视听说课程之后,经过几年的实践一些明显的问题凸显出来。比如,大班教学由于人数较多,师生的互动明显不足,不能真正的完成课程开设的目的。因而对大学生英语教学的改革应该在保证大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上,促进听说的同步发展。本文旨在探索模因论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听说译一体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大学英语;听说译;模因论;一体化
【作者简介】尹虹霓(1984.10- ),女,羌族,四川理县人,阿坝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育。
学校不是学生分数提高的工具,学校存在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文化的继续,更多的是为社会培养满足时代要求的人才,而不是简简单单的高分低能。假如教育模式的改革对课堂的实际效果没有产生效果,那么这种改革就不彻底。学校的改革必须符合市场的需求,因而对大学生英语教学的改革应该在保证大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上,促进听说的同步发展。本文旨在探索模因论理论视角下的听说读写译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理论背景
模因论,这個理论是来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观点,它的主要内容是为了解释文化进化,该理论揭示了语言发展与演变的规律,它的存在为外语的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模因定义的形成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模因成为文化遗传单位,或者说是模仿单位。在定义的后期,模因被看成大脑中的信息单元,传统的说法就是一种复制因子。
中国的模因论研究起步比较晚,因而学着们介绍模因论大都是通过介绍模因论对语言研究上的启示,而本文通过模因论的视角进行阐释,把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作为目的,从根本上建立听说译为一体的模式。
二、教学模式的构建设想
教学的模因论可以大概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教育和知识的传播,第二方面语言本身的运用,第三方面信息之间的交流利用。而记忆要经过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大学的英语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重要的阶段;第一个阶段:输入阶段:主要是知识的传授和记忆;第二阶段:输出阶段:语言的运用和表达。第三阶段;听说读写译一体化综合检验。
三、理论的详细介绍
1.知识的传播和记忆。课前导学方案的设计,无论技术怎么发展,书籍永远是教育进行的第一手资料,是知识的主要载体。教师在进行知识的传播时,应该确定好知识的载体。设计好导学案的形式,而不是仅仅依靠已有的教学书籍。把简单的工作放在课前完成,充分的提高课堂的效率。另外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空间。保证学生有时间能够进行自主学习,要为要给师生互动留有充足的时间,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氛围,还能够提高老师的课堂讲课感受。在开课前老师应该根据模因论的原理把工作重点放在知识的保真度,以学生的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为知识的基本着眼点,完成对导学内容的选择。老师在导学案的另一个着眼点就是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注重学生的前期自主学习,简单的来说把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文的背诵放在课堂讲述前期的重点,在后期再重点讲解知识点。简单的来说,在教学的前期老师要让学生重新认识到背诵的重要性。最后教师在阅读和听力材料的选择上应该具有时效性,充分的涵盖当今的发生的实事热点,让学生的英语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课程语言的输出和表达。课堂的输出应该灵活多变,富含师生互动的活动细则,这是此阶段的重点,老师课程的讲述过程中应该避免长期的讲述减少学生走神的机会,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学习的主体也是学生,老师应该给以同学足够的表现空间。在这个目的下,课堂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展开就显得十分重要。毕竟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从而展示出前期同化和记忆的语言模因。把语言的运用和模仿放在课堂上较为合适。在学生的听说和翻译方面,作为课上的小练习进行训练。此处强调的是复制和传播的模因受环境的影响,教师必须对课堂具有较大的掌控能力,在保证气氛活跃的情况下防止跑题。同时对正能量的复制进行鼓励,对不良的复制进行抑制,将恶劣的学习氛围扼杀在摇篮中,注重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的塑造。
3.综合检验听说译一体化。此阶段就是对学生英语检验的重要阶段,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现期。经过前两个阶段知识的同化记忆和语言的传播和利用,在此阶段可检验学生的英语知识的综合利用能力。在结束单元的授课内容之后,设置一个总语言检验课程。实践内容复杂多样,举例来说,学生可以依靠听力内容,或者是所学的导学案的内容,或者是老师上课讲课的详细内容作为蓝本创造话剧,在课上进行表演。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把重点放在本单元学习的主要知识内容,让学生自助制作创新创造视频材料。毕竟当今时代学生大都是追求个性,束缚学生天性的死板的课程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释放。对此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学生这一特点,力图通过活跃的课堂氛围,和内容的丰富化,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利用能力。
总之语言学习者的成功,必须建立在语言不断地输入和输出的基础之上。只有不断进行交流才能够真正的掌握一门语言。不然学习完一种新型的知识类型就将其束之高阁是不可能对语言有所体悟的,多的不过是一种熟悉感罢了。而说与译就是将内在掌握的知识,外在表现出来,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听仅仅是知识的记忆和同化阶段,它是说译的前提下和必要条件。这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值得强调的是像往常一样的分开课程是起不到相应的效果的。因为在听、说、译环节运用语言模因,并不是本教学模式唯一停留的层面,本教学模式的优点是让学生听说译三位一体的能力在一节课程中得到锻炼,中间仅仅存在短短的时间间隔,旨在增强学生自信,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
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的使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就应该制定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简单来说每个单元可以设定六个课时,当然不是所有的课时安排都是课上的安排,老师在安排课时时候可以适当的安排网上课时,用以交付学生的课下自我展示的作业。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从而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
1.提问教学。老师要督促学生的预习和复习,在授课的时候可以采取提问,听写的方式强迫学生进行复习,同时提问的方式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进行上课走思的现象。
2.角色表演。教师在课堂讲解环节,播放音频文件的同时,与学生的角色扮演相结合,同时也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自由表现时间。对于正在讲述的小故事,老师可以给学生表演的机会,让平面的知识立体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提高了听力能力,还能不断地促进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
3.辩论会。辩论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毕竟学生都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思维的碰撞最容易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紧张刺激的辩论环境中学生既体会了比赛的紧张刺激,也体会到了团结的重要性。在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听力,或者是语言表达能力上存在的欠缺,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4.总结归纳。孔子曰:温故而知新。我想这句话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在每一单元内容结束的时候,学生可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总结的重点应该放在主要听力内容和难点的学习体会上。实践证明这种归纳法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具有很好的提高作用。
五、进行教学模式的评估和构建设想
除上述本文提到的有关教学模式的更该,教学模式的设定更应该靠师生的共同摸索,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改进、改善、和评估。可供评估的参考数据来源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期末考试、四、六级考试、平时的互动活动效果测评,形成性评估包括,访谈、课堂老师作业的完成度、课堂的活跃程度等多个指标。
六、教学实验的安排
为证明改革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学校在进行相关内容的改革时应该避免一蹴而就,全面改革。而是在改革的时候进行试点,老师可以设计两个兄弟班,一个实验班,一个则作为控制班。两个班进行同时教学,采用控制变量法。对实验班采取至少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然后采取期末成绩,课上活跃度,作业完成度,课程参与度等几个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比较出哪种方式更利于达到预期目的。
七、教学实践效果
我们随机从全校选课系统抽出同系2個班共130名学生,分为实验组(40人)和对照组(90人),实验组采取大学英语听说译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照组采取大学英语传统听力教学模式大班上课(90人),而听说译小班上课(40人)的教学模式。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对其大学英语听说译一体化教学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00份,收回100份。综合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得知,92%的学生对听说译一体化教学感到满意,他们认为原有的大学英语听力大班上课90人一个班,班级过大,信息在传递程中受阻,影响师生互动,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检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听说译三位一体化小班教学的大学英语听力课程,期末成绩明显高于传统的大班纯听力教学班。
八、总结
根据理论分析和实际实行的期末成绩分析中参考得出,我们不难发现,听说译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同时学生能够在反复的练习中训练强化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使自己的翻译写作交流能力得到很好地锻炼。总体来说相对于传统教育模式来说,是一种相对优越的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春风.大学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的融合[J].学园,2017(17): 33+35.
[2]孙百艳.试论英语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J].成才之路,2016(12):27.
[3]李亮.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译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140-141.
[4]谭浩亮.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译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培训,2015(10):10-11.
[5]肖书珍.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译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4):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