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艰巨、复杂的教育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社会因素不断影响人的思想和心理,這就要求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社会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进步。加强对互联网的关注和研究,有助于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互联网有机结合,充分把握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关键词:网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历史重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教育部所提到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素质是基础。我们一般把素质分为职业素质和一般素质两个方面。一般素质包含四风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是所有社会从业者都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因此,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要完成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素质,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好技能,最终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高职院校素质培养的重点内容。从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上看,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其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欠缺,使高职院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难度大、任务重,最明显的表现就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
一、网络虚拟环境对高职学生心理和思想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带给人类一个全新的虚拟环境,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互联网不仅对现有的社会道德、社会习惯和伦理观念产生冲击,还对人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产生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网络促进了双方交流的对等感受,增强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互联网的广泛性、互动性、平等性和开放性等独有特征有效提升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互联网的虚拟性使交流双方不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弱化了教育方和受教育方的身份界限,学生更倾向、更愿意、更容易进行深层次的真实互动。对于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学生也可以自由浏览、恢复、保存和评价,有效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融合性、亲和力。
第二,互联网技术大大拓宽了人的视野范围,改变以往的思维和交流方式,也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式。互联网媒体具有广泛性、及时性、互动性、多维性等特征,由于其强大的信息技术优势逐步取代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如广播、电视、报刊等单项传播媒体。为人们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虚拟化交流平台,也将会发展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模式,使得更加广泛、互动、远程、实时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变成现实。
第三,互联网开辟出一条高职院校学生了解并获取信息的新路径,发展出了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式。目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演讲报告、课堂讲授等,主要借助词语来表达,这种方式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传递的信息量非常有限,学生对于信息所产生的心理感受也是有限的。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依托下,教育者可以通过网页文本链接等手段,将相关的任务、事件、概念等内容完整、快速的表达出来,根据获得的较新的资讯信息,第一时间向受教育者传递。此外,互联网技术提供了多种媒体形式,这些媒体形式如音频、视频、动画、图片等改变以往单一的媒体方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渗透力。
第四,互联网某些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负面影响,给社会环境带来许多复杂因素。互联网技术突破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的局限,各种信息在网络环境下海量增长和传播。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有的学生对自我认识产生偏差,有的甚至长期逃避现实世界而沉湎于网络,在现实社会中生活、学习和人际逐渐出现问题,引发许多心理疾患,妨碍了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
网络发达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当今互联网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沿阵地。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运用网络加强学生与家庭之间的交流、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同时,利用网络促进思想教育,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教育学生网络自律,及时抵制有害信息,充分、合理、有效利用互联网。
第一,基于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人际关系,加快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互联网是一种媒体,也是一种现代技术,更是一种新型的生存和交往空间。例如,在博客(blog)空间里,每个学生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浏览者。单方交流方式便成为双方交流甚至是多方交流,互联网所开发的新的网络功能发展出了新的人际交往关系,从而形成了新颖的同时具有虚拟性、广泛性和互动性的交往空间。
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识到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仍存在内在的一致性,网络空间虽然是虚拟的,但是人类进行现实交往的另一种表现,是人际交往在网络虚拟社会情态下的一种延伸。现实社会的相应法律道德准则和要求对虚拟社会有强大的约束力,只有遵守才会构建和谐、文明的网络社会环境。
第二,利用网络游戏的特征,有效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平台上,网络游戏是较常见状态。在网络游戏中,虚拟的主体在共同的规则下,进入游戏进行交互性活动,在虚拟的平台上中扮演和体验独特的各种角色,并在角色互动中完成自己的职责,这些活动体现出了互联网社会的交往的游戏化性质。
社会学专家指出,不同角色体会的过程就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基于网络的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要最大利用“游戏”中多样的角色扮演条件,使高职学生尝试各种社会角色,从而形成较为清晰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角色意识。
第三,互联网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处理好虚拟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互联网虽然提供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个虚拟平台,但每一个网络终端跟现实社会关系紧密相连,虚拟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是相对于现实社会而言的,纯粹的虚拟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网络行为对现实社会产生各种积极或消极影响。正确处理个人与现实社会之间、个人与虚拟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性问题。
参考文献
[1]何海兵.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构建的实践反思[J].思想教育研究,2011,(9):6-9.
[2]谢晓娟,李文苓.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变迁与新的历史使命[J].教学与研究,2010,(5):74-80.
[3]李宏昌,杨秀莲.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生互动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8):128-129.
[4]余源培,孟文静.意识形态在网络时代[J].贵州社会科学,2007,(12):04-07.
[5]段志坚.对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死牢[J].教育探索,2011,(11):101-102.
作者简介
杨晓阳(1988-),女,河南省郑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