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丽
【摘 要】 微时代视域下,开展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工作意义重大。高校党建应紧跟时代,积极发挥微载体的优势,不断优化教育理念,提升党性教育的时代效应;主动创新教育方法,丰裕党性教育的载体效应;科学设置教育内容,提升党性教育的育化效应;关注当下教育主体,增强党性教育的人文效应;提升教育队伍涵养,加强党性教育的正向效应;健全教育制度体系,完善党性教育的联动效应,以有效推进当下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
【关键词】 微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路径
党员的党性教育是一个恒久性的课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极为重视,尤其新形势下,更是将此提到重要议程。习总书记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大学生党员这一特殊重要群体既是高校里的排头兵,更是党员干部的未来接班人,为党员队伍不断注入着新鲜血液。故,党性是该群体最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也是其之所以能够成为先锋模范的关键因素。抓好这一群体的党性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当下,微时代这把双刃剑给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高校党建工作必须顺应微时代的潮流,转变党性教育的工作理念,找准党性教育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厚植党性教育的原生意蕴,才能使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
一、不断优化教育理念 提升党性教育的时代效应
微时代视域下,高校党性教育工作者要以符合时代要求的理念确立新思路,用开拓创新的意识探索新途径,使大学生党员这一群体的党性教育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首先,应树立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只有帮助大学生党员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才能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党性教育工作。尤其是在当下,网络信息的隐匿性对大学生党员的道德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高校党性教育工作者在利用微载体对该群體进行党性教育的同时更应注重加强对他们的道德教育,培养其在微载体中恪守道德原则,规范网络行为。其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微时代视域下,高校党性教育工作者更应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性,不把其看作纯粹的受教育者,充分尊重并鼓励其在微载体中积极发挥主体性地位,懂得转化角色,使客体主体化,确保大学生党员与党性教育工作者在微载体中具有平等的发言权,强化教学互动性,改善学习氛围,从教学相长中不断提升党性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主动创新教育方法 丰裕党性教育的载体效应
面对微时代的特殊时代特征,大学生党员这一特殊重要群体的党性教育方法必须做出适时的调整和改变,在继续发挥传统教育方式作用的情况下,使之与“微化”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充分利用微载体,创新性地开展好党性教育工作。首先,可通过微载体将该群体的党性教育融入其微生活之中。开通该群体党性教育的公众微账号,建立该群体党性教育的公众微平台,以供其在微网络上相互交流、学习,并通过观察其在平台上表现出的言行举止进而有效掌握该群体的思想动态,以制定有针对性的党性教育方案,让党性教育更具操作性。第二,通过微载体建立网络在线主体活动平台。紧贴时事,关注社会热点,充分调动大学生党员的学习积极性,在相互交流中进行润物无声的引导、教育,从而使党性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实现党性教育从中心化模式走向去中心化的主体间性互动教育模式,从单向度的统识走向悬置中心相互承认互动性的共识。[1]第三,利用微载体进行经常性和集中性的党性教育。党性教育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动态性特征的系统工程,在实践中应该贯穿于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建立微信群、微账号等,经常性的开展党性教育集体培训活动,提升该群体的凝聚力、感染力,坚定宗旨信念、共筑共同理想,让其在微生活动态活动中产生强烈的组织归属感,有效解决传统党性教育难以集中的困境。第四,通过微载体建立“微党支部”。党支部是党员发展的根据地,微时代境域下,随着大学生党员生活的逐渐“微化”,大学生党支部也应紧跟时代步伐,积极通过微载体建立“微党支部”,以引领、传递党性教育的成果学习,既方便了该群体的学习交流,又让其在微生活中安了家。
三、科学设置教育内容 提升党性教育的育化效应
党性教育内容的设置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实际效果。微时代境域下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内容应坚持一元主导和多元设置相结合的原则。所谓一元主导是指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要占据主导地位,多元设置指教育的内容应多样化、丰富详实,当然内容的多元化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前提是题中应有之义,必须由马克思主义思想所引领。如此,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既不会拒绝微时代的多元文化,又不会动摇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导地位,既能确保大学生党员文化体系的健全,又能充分发挥好党的指导思想作用。[2]
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无论在任何时候,党性教育都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基础。微时代境域下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更应注重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作用,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通过微载体让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灌输进每个大学生党员的头脑中,使其真正学会、真正懂得、真正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二是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3]加强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微载体合理引导其公正客观、唯物辩证的对待任何社会问题,在个人理想实现的过程中,使个人理想能符合于社会理想,以实现更高的社会价值。三是思想道德教育。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党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微时代视域下,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其在微载体中思想上、行为上的自律,才能使之自觉弥补微时代开放性给该群体的党性教育所带来的弊端,促进其党性修养不断提升。四是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党的优良传统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传统之中,是对优秀民族文化最好的继承、发展和升华。高校应用好用足党的红色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党的优良传统的专题教育。五是党风党纪教育。党风党纪是全党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微时代境域下,大学生党员必须不断加强党风党纪教育以抵御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和不良行为的冲击。
四、关注当下教育主体 增强党性教育的人文效应
微时代下,复杂的信息源、多元的文化思想、裂变的传播方式,致使信息环境更加难以引导和控制,影响着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意识,消减着党性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此环境下,若不能及时关注教育对象的心理、情感和利益等各方面需求,则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党性学习热情,易造成党性教育“漂浮”的局面。故,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应紧贴本群体的实际状况,关注其心理、情感、个人需求等,凸显党性教育的人文关怀。
一要充分利用微载体关照该群体的心理动态,培养其心理认同。新时期的大学生党员有着丰富的情感、张扬的个性,但抗挫能力差、独立能力弱,且学业上的优势不再,导致其内心对未来充满迷茫和不安。再加上微时代下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多,贫富差距、贪污腐败、道德滑坡等各种社会负面现象冲击着其心理。此种境域之下单纯的理论灌输反而会适得其反,让大学生党员产生抵触心理甚至是逆反心理。而微信、微博等微载体的使用则生成开拓了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新渠道,高校党性教育工作者可利用微载体及时有效的洞彻大学生党员的心理状况;合理引导其错误的思想观念;有效解决其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要充分利用微载体关注该群体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当下的大学生党员个性鲜明,力求个性化发展,微载体的出现恰给他们提供了可以自主获取和收集信息的便利,更进一步加大了其思想状况的差异性,显然,传统的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合他们的发展需求。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尔认为,“只要允许个性的存在,即使是专制主义也不会产生最恶劣的后果,反之,任何毁灭个性的东西都是专制主义,不论它以什么名义出现。”[4]故,微时代视域下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更要充分利用微载体,紧贴教育主体的实际情况,关注其个性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并用发展的、全面的、体系的眼光看待该群体的发展,将他们的个性發展与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三要充分利用微载体关心该群体的利益需求,增强人文关怀。微平台的出现给党性教育工作者关心和掌握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生活动态提供了便利,并可及时采取针对措施帮助他们解决种种困惑。故,高校党性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微载体的便利关注、关心、关照大学生党员的成长和发展需求,平衡好他们的个人需求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满足其合理的需求,帮助其实现自身价值,并积极引导其将个人的价值追求与社会整体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五、提升教育队伍涵养 加强党性教育的正向效应
微时代境域下,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快餐化的信息内容在迎合大学生党员时间零碎特点的同时也降低他们自主思考的意愿,影响着其思想的广度和深度。而党性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和素养则是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取得成效的保障,因此,要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质量,党性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先从自我做起,利用微载体,提升“微素养”。首先,应加强自身对微载体功能的了解、学习、掌握及运用能力。党性教育工作者要适应形势发展需求就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微载体的特征和功能,开通微账号,积极探索并关注与党性教育相关的微公众号等,以亲身实践熟练地运用、正向的分享给大学生党员,并通过微载体和大家一起交流沟通,获得他们的支持,从而促进党性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应加强自身在微载体中的修养表现。微载体既是舆论放大器,也是是非搅拌机,党性教育工作者在充分运用的同时更应尽量避免大学生党员及自身被这把‘双刃剑所伤。在微载体上积极发表、分享具有正能量的言论、文章、视频等,做党员思想上的标兵、道德上的标兵、微生活上的标兵,不断提高自己在“微”圈内的素养和形象,以使党性教育更具说服力。可以说,面对微时代视域中微平台上海量更新的信息、乱象迭出的言论,高校党性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了坚定的政治立场、扎实的政治理论、精准的政治判断和优良的政治素养,才能应对挑战,在纷繁芜杂的信息中作出有效甄别,肩负起大学生党员这一特殊重要群体的党性教育之重任。
六、健全教育制度体系 完善党性教育的联动效应
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拥有一套科学的、健全的教育制度体系,以发挥其联动效应。首先,应建立科学的党性教育评价体系。一是形成微时代视域下该群体党性教育信息的汇集、分析、研判、发布机制,实现对影响其党性教育的负面信息的防控、应急处理及监督执行;[5]二是健全该群体党性教育的考评机制,明确考评对象和范围、考评形式、考评内容等,通过交叉使用他评、自评、组织评价等多种考核方式,综合采用定性、定量等多种考核手段,对该群体的学习态度、思想状况、参加党性活动的实际情况等等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考评。其次,应建立长效的党性教育监督体系。通过监督体系严明党风党纪,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不断增强该群体自我净化的能力、自我完善的能力、自我革新的能力以及自我提高的能力。最后,应建立稳固的党性教育保障体系。党性教育保障体系是大学生党员这一特殊重要群体党性教育工作取得高效的保障,是该群体党性教育成果持续影响的保障,通过建立该群体的党建工作责任制,以高校各级党组织为基础,以负责人制度为保障,通过任务的逐级分解,形成对该群体党性教育保障工作的全面覆盖。[6]故,微时代视域下,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制度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党性教育的联动效应,才能使该群体的党性教育有章可循,并且能够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及时的调整教育方式方法和内容,这既是现实工作的需求所致,也是大学生党员这一特殊重要群体党性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刘秋皊.党性教育有效性递进的机制探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02).
[2][5] 卢尚月.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16.
[3] 实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的报告.
http://news.youth.cn/sz/201710/t20171018 _10888424_1.htm.
[4]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著,程崇华译.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 李婧.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4.
【作者简介】
董 丽(1981-)女,河南周口人,贵州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校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