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娟
摘 要:课堂练习应注重实验、尝试、归纳、猜想、类比等非形式推理的问题,有在求解时无现成步骤可循的非常规问题等。通过注重课堂练习设计的趣味性;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设计课堂练习;合理的增加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兴趣的、需要灵活运用知识的练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感知数学,训练创新思维的力度
关键词:设计 研究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练习不能局限于巩固知识、操作技能和对常规问题的解决,应注重实验、尝试、归纳、猜想、类比等非形式推理的问题,有条件不完备、解题策略多样或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有在求解时无现成步骤可循的非常规问题等。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排意图,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对教材里习题作适当调整、组合、补充,组织行之有效的练习,使之能有层次性、针对性、多样性、开放性、实践性,能从质、量两方面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如何让数学课堂练习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进一步优化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理念下教师们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注重课堂练习设计的趣味性
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愿意参与学习,对数学的学习是否抱有积极的心态,课堂是否是学生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努力思考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第一位的。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如果设计一些内容新颖有趣,选择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游戏、竞赛题等,一定会使学生乐此不疲,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可以动口、动手、动脑,让学生陶醉其中,参与其中,产生师生间的互动,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真正使学生达到变“苦练”为“乐练”的境界。例如,本人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设计了一个猜是什么三角形的练习:第一个只露出一个直角,学生猜出是直角三角形;第二个只露出一个钝角,学生又猜出是钝角三角形;第三个只露出一个锐角,学生也随口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我抽出这个三角形,学生感到非常好奇,为什么是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呢?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了练习中,课堂效果十分明显。
二、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设计课堂练习
优化课堂练习设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在设计好的课堂练习题上下功夫。教师要掌握好课堂练习常用的几种形式。
1.辨析题
这是针对教学中易混淆、易出错的内容设计的练习题。其目的是通过辨析,加深对相关知 识的区别和理解。如,在教学比的知识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把比、分数和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列表辨析。
2.对比题
对比题也是针对教学中易混淆、易出错的内容而设计的,但与辨析题不同;辨析題侧重于知识内容的细微差别而进行比较,它可以是两类,也可以是三类,或者更多;而对比题则侧重于明显不同的知识内容进行对照。通过对比使学生对分数乘以整数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理解和运用。
3.诊断题
这是教师为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查学生学习的缺陷而设计的练习,它不同于平时的考试卷,其目的是检查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是否掌握,在掌握过程中还有那些不足,以便改进以后的教学。诊断题的设计非常灵活,在时间和数量上可多可少,如果教师是检查当堂的情况,时间和数量可少一些,如果是检查一个单元或者更多的教学情况,则时间和数量可以多一些。
4.操作题
这是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设计的练习。该类练习既要求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 求有一定的动手技巧,是一类综合性很强的题目。它一般适应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 中理解和巩固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培养兴趣。如:指物(重量、刻度、钟表等)、测量、折纸、拆拼、实验等 等。
5.专项题
这是为针对某一教学目标,或者为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而设计的练习。它体现了“抓住主 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集中精中打歼灭点”的战略思想。这种练习一般放在讲解例题之后或做完一组 基本题之后练习。当学生对新知识形成清楚的表象后围绕新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专项练习,可以加深 学生对概念、法则等基础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形成技能技巧,更好地发展智力。
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感知数学,训练创新思维的力度
如:学生学完复式统计表后,我让他们去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数量。然后全班同学进行汇总、分类处理,收集到同类事物的同学在一起制成复式统计表,并进行比较。有家庭用水电的数目或费用、有电话费用、有一年内照相次数、有一日内餐桌上菜品的数量等。学生们兴高采烈的进行分类处理后,互相指点、互相竞争都制出了高质量的统计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觉主动的运用了学过的知识,达到了练习的目的。
六年级复习完表面积和体积后,让学生们收集身边常见物品,进行测量,计算。这一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利用图形的特征知识对收集的物品形状进行判断,然后利用测量的有关知识进行测量,最后,利用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训练创新思维的力度,是训练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进入创新的意境。在教师中,注意引导学生迅速地发散思维转发集中思维,抓住事物的本质,运用新观点,新办法,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见解。
不满足循规蹈矩的思考方式,敢于跳出条条框框,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例如:一个工人加工一个批零件,如果每天加工60件,7天可以完成,实际6天完成了,每天多做几件?常规解法是:60×7÷6-60,但教师在教学中,提倡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因此,有的学生想出了独特的新颖解法:60÷6其道理是:时间节省一天,这一天原来的工作量平均分配到6天中,每天分配即是多做的。要想合理设计出这类练习,提高作业效果,教师就要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再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作载体,以探讨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经常有效的开展这种作业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细心的习惯 、与人合作、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质量,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需要教师智慧的、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策略。总之,如何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质量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