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当
内容摘要: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必然会形象地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而我们的语文教材选出的文学作品又是众多文学作品中的精品,自然就会出现一些乡土民俗知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理当解读作品中的乡土民俗知识,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乡土民俗 中学语文 教学效率
乡土民俗,即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它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是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可以这样说,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社会生活,哪里就有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必然会形象地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而我们的语文教材选出的文学作品又是众多文学作品中的精品,自然就会出现一些乡土民俗知识。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乡土民俗知识,尤其是古典文学作品中,乡土民俗知识覆盖的范围更广。有的一篇课文中就包括多种习俗,以《祝福》为例,其中就有“祭送灶神”、“祝福”、“捐门槛”、“放爆竹”、祥林嫂被逼改嫁等,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些包括民间风俗在内的繁杂的社会生活的描绘,演绎出了祥林嫂的悲剧;至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古代歌谣,其本身就属民俗学范畴。
既然乡土民俗知识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理当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在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越来越彰显出它的重要地位的今天,解读乡土民俗知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一.解读乡土民俗,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对课文不能理解的因素很多,而因不懂得乡土民俗知识而造成的阅读障碍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在教学中只有向学生讲清乡土民俗知识,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比如《鸿门宴》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一句,“东向坐”在秦汉时期是“尊座”,就是今天在有些农村仍保留这种风俗。按一般礼节,刘邦作为客人应“东向坐”,以表示主人对客人的尊重,而“项羽”自己却“东向座”了,这就把项羽的霸气、盛气凌人的性格勾勒出来了。如果教师在这里从民俗的角度加以点拨,学生对项羽的性格会理解得更透彻。
再比如朱自清的名篇《背影》,作者详写了父亲在车站买橘子的细节,为什么父亲只买橘子而不买梨子送给儿子呢?原来这其中就涉及到了乡土民俗知识。“橘”是“局”的谐音,有很多地方的人把“走运”说成“走局”,朱自清的父亲当时祸不单行:老母病故,自已赋闲在家,只有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临别时买橘子,除了让儿子在路上解渴以外,更重要的是希望儿子将来有好运气;而“梨”是“离”的谐音,中国人是最忌讳分离的,当然告别儿子,看望病人不会买梨了。通过这样一解释,学生对朱自清父亲的爱子之情理解得更深切了。懂得这一乡土民俗知识,我们对冰心《小橘灯》中写看望王春林的母亲也只买橘子而不买梨子的原因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二.解读乡土民俗,激活学生的探求意识
乡土民俗知识对生活在新时代的中学生来说,是一块陌生的土地,读课文时,许多不能理解的地方往往涉及到了民俗知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乡土民俗知识有一种激励作用,激励学生向陌生领域探索。一个有语文创新能力的人应当是善听善说、善读善写、善思会做的人,而这些综合能力的形成,一點儿也离不开诸多良好的习惯,学生懂得的民俗知识多了,养成了一种从民俗知识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对不能理解的课文内容就会自觉地和乡土民俗挂起勾来,对课本上的注释以及有些资料由怀疑而思考,由思考而求新,逐步形成敢于求异、善于求异的探索意识,即创新意识。
比如《孔雀东南飞》中有这样几句:“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学生常常不能理解,因为兰芝17岁嫁到焦家时,小姑才能扶着床走路,仅在焦家生活了两三年(“共事二三年”),小姑怎么会长得同刘兰芝一样高呢?课文注释说“床”是一种坐具,整个句子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时光过得快;但是夸张也应有度,这样解释不会令学生心服。我们是否可以从乡土民俗角度给“床”字作别解呢?《实用汉字字典》中“床”有“井上围栏”的义项,这样“扶床”就可以解释为扶着井上围栏,也就是刚能从事井上打水的劳动,即十四五岁,两三年后,小姑就是十七八岁的大姑娘,身高当然和兰芝差不多了,这样理解,情顺理通。
三.解读乡土民俗,唤起学生的思乡爱国热情
民族文化是爱国主义思想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乡土民俗文化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支流,自然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材料。如学习《枣核》一文可结合友人栽种杨柳、养睡莲、种枣树等带有浓郁的中国民俗意味的举动来引导学生体会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友人“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心里总像缺点什么”,“都如意”也无法掩盖对家乡风俗习惯的回忆,“一过圣诞,就想旧历年”,远在异国他乡,不如像在家乡那样热热闹闹地过春节,就无法弥补心理上的缺憾。因此,他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小凉亭、红庙、白塔,使得家乡的民俗再现,深沉地表现出“年纪越大,思乡越切”的感人之情,特别是最后一句,“改了国籍,不等于是改了民族感情”,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读懂了这些乡土民俗,学生对美籍华人的爱国情感将会跃然脑海,终身难忘。
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乡土民俗优势,积极挖掘乡土民俗资源,既能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容及形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使学生初步感受乡土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地方、民族、祖国的热爱之情。
(作者单位:湖南省新宁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