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艳
摘 要:提问是语言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主要方式。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接受文学熏陶和品德教育。在特定的教育实践中,如何有效地实施语言教学活动是老师不断思考的问题。本文以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提问为切入点,结合当前语言教学中提问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出有效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语言教学活动 有效提问 策略
一、语言教学活动中提问存在典型问题
1.提问过于封闭,不具开放性
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设计的问题类型较为单一,封闭式问题多,开放式问题少;解释性问题多,操作性和示范性问题少。由于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忽视了幼儿语言创造性思维发展,在语言教学中如何设计提问不清楚,所以许多老师习惯在教学中设计大量的封闭性问题,直接表现为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完成教学设计而提问。封闭性的问题相较开放性问题更简单,答案唯一,应尽量减少一些非此即彼的问题。
例如,在根据故事《狮王拔牙》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老师问“狮王的牙齿是谁弄掉的?”还有很多诸如“好不好呀、是不是、对不对”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幼儿不加思索能快速的回答,却没有进行思考,缺乏质疑和认知冲突。教师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幼儿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幼儿思维的“虚假活泼”,从而影响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及思维能力发展。
这种做法体现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的一种倾向及教育理念,即重视幼儿知识的获得,忽视幼儿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体验的获得。
2.提问过于琐碎,缺乏层次性
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很多老師对问题的作用认识不清,存在着设问缺乏层次、整合不够、重点不突出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提问多而琐碎,问题与问题之间缺乏逻辑关系,没有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
例如,在根据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感受兔宝宝与妈妈间情感发展的脉络——母与子分别用各种动作表达对对方的爱。如果教师在每个环节都问幼儿“小兔子用什么动作来表示爱,妈妈又是怎么回答的”,虽然幼儿能给出答案,但提问没有层次性,且不能进一步剖析“爱”的主题。
由于缺乏对问题层次性的理解,课堂上容易产生“随口而至”的问与答。这种碎片化的回答没有美感与张力,成为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阻碍。而且过多且过于琐碎的问题会减少幼儿发现与体验的机会,导致幼儿被动跟随。
3.提问表述笼统,目标性不强
教学中的提问必须围绕着教学目标来设计。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由于没有理解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在设计提问时难以把握问题的指向性,导致问题和幼儿的回答偏离教学目标,从而形成无效提问。
例如,在语言教学活动“我的妈妈本领大”中,活动目标为“知道妈妈会做许多事,激发爱妈妈的情感”。在激趣环节,教师将提问设计为“你的妈妈长什么样”,一个孩子描述“妈妈长得漂亮,爱打扮”。老师继续追问:“妈妈在哪里爱打扮?”孩子回答“烫头发、头发长长的、化妆”等。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纷纷议论开了:“我的妈妈也爱漂亮,她喜欢穿花裙子、涂口红、穿高跟鞋”。结果整个活动偏离了活动目标,变成了谁的妈妈漂亮、怎么打扮自己等话题,显然与原先预设的目标相饽。此类问题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并不密切,点到即可,否则教学势必偏离预设轨道,无法达成目标。
此外,部分教师的提问虽然指向教学目标与重点,但表达不够明确。比如“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感觉”“春天到了,树叶都怎样了”之类的问题,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广,表述模糊,不利于幼儿给出准确的答案。幼儿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即使教师重复提问几次,幼儿也难以作答,自信心和积极性受到打击。
二、提高语言教学活动中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开放式提问,拓展思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应该是开放性的,要为创设广阔的自主探索和想象的空间,激发幼儿讲述的积极性,拓展幼儿的思维。
首先,开放性提问能够激发幼儿主动思考。在语言教学活动的提问设计中,教师应尽量避免向幼儿提出答案明确或有鲜明倾向性的问题,因为幼儿往往会揣测老师的意图作答。长此以往,幼儿会形成依赖教师暗示的不良思维习惯,遇到问题不再积极思考,而是揣测“老师希望我怎么回答”“怎么回答,老师才会喜欢”。例如,在“聪明的乌龟”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幼儿拓展经验,说出“狐狸要吃掉乌龟,乌龟该怎么办呢”。如果问幼儿“狐狸最后吃到乌龟吗?”,就难以引导幼儿进一步的思考,幼儿讲述的也很少。由于答案具有唯一性,幼儿只会沿教师的思路思考,不利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果采用文学性语言,巧妙运用“乌龟帮助青蛙逃离了危险,乌龟它用什么办法逃离了狐狸要吃它的危险?”来引导,幼儿会结合乌龟是两栖动物这一特点和硬硬的壳给出丰富的答案,远远超出教师的预设范围,由此将幼儿“最近发展区”巧妙地转化为“现实发展区”,使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其次,开放性提问有助于幼儿想象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在语言教学设计中,教师若将“怎么说的、怎么做的”之类的问题,改“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等,幼儿的答案就不再局限于故事的本身。他们可以凭借日常生活中的积累,进行大胆的想象。例如,在“七色花”教学活动中,当幼儿理解作品内容后,教师向幼儿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珍妮,你会用花瓣做什么?”这一问题使幼儿很快进入角色,有的说:“如果我是珍妮,我就说给小花瓣说飞呀,飞呀,带我去到月球上”,有的说:“如果我是珍妮,我会用花瓣让生病的奶奶快点好起来,不再生病”,由于问题带有明显的开放性,没有唯一的答案,不受语言和情节的限制,因此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假想的情节激发幼儿的想
象力。
2.递进式提问,体现层次
幼儿的认识水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语言教学活动,教师都必须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提问式教学的应用尤其要重视循序渐进,即问题的提出必须具有明确的层次性。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由易到难、科学地设计问题的梯度,形成递进式的提問,初问浅显,待幼儿正确回答后,再进一步加深,进行一般化、抽象化提问,逐渐达到预设的目的。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其效能越高”。因此,渐进性、层次性的提问能避免低效或无效提问的产生,既贴近幼儿,又能启发幼儿有逻辑地思考问题,从而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例如,在倾听故事《秋天》后,教师先向幼儿提问:“秋姑娘来了,我们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小朋友好好想想,教师反复提问幼儿陷入了沉默状态。教师比较机智,于是,换成了一种提问方式:“秋姑娘来了,小花、小草、小树都有什么变化?”“温度什么变化?”“我们穿着打扮和夏天有什么不一样?”这下,气氛马上被调动起来,幼儿说出了秋天里周围事物和自身感官的许多变化。由此,教师把一个难度、比较笼统的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具体的问题,由浅入深地提问,带着幼儿层层剖析,从而感受季节的变化与特征。
3.目标式提问,抓住重点
在设计提问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活动的目标与过程,使提问服务于目标,有明确的引导性。因此,教师应当理解语言教学活动的内容,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设计提问,体现教学的重难点。所谓重点,就是幼儿应该掌握的内容,教师要对与重点有关的问题、词语反复设问,使幼儿真正理解和掌握,从而保持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为幼儿进一步解答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例如故事“小老鼠的魔棒”教师在引出故事后先提问:“猜一猜小老鼠和它的魔棒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之后,到发展环节进一步提问:“小老鼠的魔棒有哪些魔法?”到结束部分,教师提问:“小老鼠用魔棒怎样帮助小动物的?”这样的提问能够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有助于活动目标的达成。
此外,教师的提问还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引导性,避免无效的提问。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活动中,老师将“故事中都有谁?小蝌蚪都问了哪些动物?他们是怎么说的?最后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调整为“为什么小蝌蚪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不仅能引导幼儿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加深了其对问题的理解。
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建立在教师精心设计与幼儿创造性思考的基础上,是通过师幼的有效互动发生作用的。它反映了教师对活动的审视和反思,以及对幼儿的关注和理解。提问技能的提高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教师要善于从教学遇到的困难中发现不足,从教学理论中汲取营养,在教学实践中随机应变,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分析和改进,不断优化自身的提问行为,加强师生互动,尊重幼儿的情感表达与语言表达,从而使自身的提问技能得到提高与改善,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