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炜蔚
摘 要: “空白美”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艺术特色,这一特色在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的诗歌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翻译王维诗歌时,由于中外文化差异,如何处理诗歌中的空白成了一大难题。本文通过对王维的三首经典诗歌《相思》、《竹里馆》、《过香积寺》中空白之处英译的解读,探讨翻译王维诗歌中“空白美”的最佳方法。译者应根据文化差异和读者审美感受,采取直译、添加注释或者填充空白的翻译方法,最大限度地展现出王维诗歌的独特意蕴。
关键词: 王维诗歌 空白美 直译 注释
1.引言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受生活环境的影响,王维诗歌中多有佛语禅意,因此,世人又称之为“诗佛”。“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的一大特点。他的诗多描写田园风光,而且兼有绘画艺术之美。品读王维诗歌,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空”。其不少诗作中都可见一个“空”字。例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砦》),“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首《辛夷坞》虽然没有提到“空”,但全诗却为我们展现出一幅空旷、寂静的画面,这就是诗歌中的“空白”艺术手法。王维诗歌中的“空”体现出诗人内心空明澄净的境界。“空寂”与“空白美”也成了王维诗歌的一道亮丽风景。
“空白”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如齐白石画的虾,纸上别无他物,却让我们感到满眼碧波。艺术家通过画面启示读者,激发读者想象,“无中生有”使观众获得不一样的感受。文学上的“空白”这一概念由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沃尔夫冈·伊索尔提出。伊瑟尔认为文学本文只提供给读者一个“图式化方面”的框架,这个框架无论在哪个方向和层次上都有许多“空白”,有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填补与充实。所谓“空白”,就是文本中未实写出的或明确写出来的部分,它们是文本已实写出的部分向读者暗示或提示的东西,是吸引与激发读者想象完成文本、形成作品的一种动力因素。“空白”表示“存在于本文自始至终的系统之中的一种空位,读者填补这种空位就可以引起文本模式的相互作用……空白是文本看不见的结合点”[1]。
2.诗歌中的空白
“诗不患无材,而患材之扬;不患无情,而患情之肆;不患无言,而患言之尽;不患无景,而患景之烦”[2]。从前人论述中,我们可知中国古诗词具有含蓄内敛的特点。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运用了大量空白表现手法,使读者通过自身经验,想象补充出诗歌描写的画面,与创作者进行心灵交流,从而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中国古诗词短小精炼,十分讲究意境,要在有限的文本中营造出深邃的意境往往需要通过“空白”或“言外之意”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在中国古诗词中,几个简单的意象往往就能营造出一种深邃意境,如何将这些意象的深层意义通过英译准确传达,而不影响其中的空白美,成了一大难题。
在古诗词英译中,对于如何处理文本中的空白通常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直译,保留原诗中的空白,反对化隐为显,认为一旦译者将诗中的言外之意翻译出来,作者预设的空白被填补,接受者就无法感受原诗的意境与空白美,从而诗歌的审美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文化差异,译者应该填补诗中的空白,填补空白法指将原作中隐含的或具有特定含义的空白点进行补译,从而使原作的整体性空白能够被完整地传达。在追求审美效果之前,最重要的是先理解诗歌表达的含义。由于古诗词中空白艺术手法的表现多种多样,既有浅层次的空白,又有深层次的空白,译者应該考虑文化差异和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度,针对不同的空白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
3.王维诗歌中“空白”的处理
王维诗歌中的空白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意境中的空白、情感中的空白和文化中的空白。王维善于用意象营造意境,或空灵,或壮阔。其诗中的意象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大漠、烽烟、落日;红豆、红梅、茱萸;云、月、鸟。这些意象体现出他前期对实现人生价值的积极追求和后期理想破灭后寻找的精神安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浩瀚无边的大漠给人以广袤、开阔之感;冉冉升起的烽烟给人以挺拔、坚毅之美;落日,原本使人伤感的意象,在这里却给人以亲切温暖又苍茫的感觉。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为我们营造出一种温暖壮阔的意境,表现出青年时期的王维“为苍生谋”的宏愿和积极进取的思想态度,以上意象营造的意境就是诗中浅层次的空白。翻译时,由于这些意象在目标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文字,当目标语读者看到这些雄浑壮阔的意象时,内心同样会感到温暖振奋。因此,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保留原作的空白,将原作的意境传递给目标读者,让接受者自己填补诗中的空白。
许渊冲译文:
In boundless desert lonely smokes rise straight,
Over endless river the sun sinks round[3].
译文保留了原有意象的语言符号,足以激发目标读者脑海中的框架,使其眼前浮现出一幅意境开阔的大漠落日图:广袤无垠的大漠,冉冉升起的烽烟,红日照耀下金光闪闪的长河……无不使人心中壮怀激烈。
红豆、红梅、茱萸,这些意象大都表现出诗人对友人、家乡的思念。意象虽小,却是诗人浓厚的乡情寄托。一首优秀的诗歌,最富感染力的不是情感的直白流露,而是将情感藏于空白背后,读者慢慢体会,方能感受到其中的“意无穷”,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相思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是一首爱情名篇,描写古代女子对“君”的思念。全诗围绕红豆展开。女主人公希望“君”能多采几枝,只因它是相思的象征。诗中并没有提到女子对“君”的思念,却处处表现出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深切。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在这种无言的空白中得到升华。整首诗因这种含蓄产生出一种朦胧美,令人回味无穷。
本诗中的红豆象征爱情,诗人借红豆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恋人深切的思念。根据《古今诗话》记载,古时边塞战场上有士兵牺牲后,其妻伤心思念,在相思树下痛哭而亡,树上结出了鲜红圆润的红豆,因而又称相思豆,红豆的象征意义由此而来。由于红豆在西方文化中只是一种普通的植物,虽然英文中“red berries”与之对应,但如果将红豆直接翻译为“red berries”,目标语读者就无法体会到红豆的象征意义。若采用归化法,将红豆翻译成“the love peas”,译者直接填写了诗中的空白,方便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思。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译法背离了原文,并且“love peas”的翻译太过直白,缺少了原诗的含蓄美,影响读者的审美体验。因此,为了更加忠于原文,我们可以通过注释的方法,将红豆翻译成“red berries”,并添加注释:red berries, a kind of beans which represents love in Chinese culture.这样既能忠实原文,又能保留原诗中预设的空白,给目标语读者更好的审美体验。
王维后期由于政治理想的破灭,未能实现“动为苍生谋”的宏愿,对仕途丢弃了任何幻想和希望,加上中年丧妻,精神倦怠,诗人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清心寡欲,寄情于山水之间。云、月、鸟这些意象成为他诗歌中常见的精神寄托。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描写的是独坐幽林、月下弹琴的闲逸生活。整首诗拆开来看平淡无奇,既无优美的景语,又无动人的情语。它的妙处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使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诗人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夜林的昏暗。王维在这里刻画的诗情诗境是含蓄内敛的,诗人在原诗中并未指明“独坐”的主语,这里的主语是模糊的,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白。诗中所带的情感全凭读者自己体会。因此,我们在翻译中不能擅自加上主语“I”,否则会破坏原诗的含蓄之美。另外,竹,叶如箭指,质如坚石,是高洁之士的象征。诗人独坐幽竹之中,表明自己具有翠竹一样的气节。翻译“幽篁”时,应将它的原意“bamboo”表达出来,而不是简单地译成“forest”。“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句诗进一步渲染了幽静孤寂的氛围。诗人将明月拟人化,表明唯有天上明月是知己。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它独自放射光辉于青天碧海之中,也像诗人一样,是王维的知心朋友。
许渊冲译文:
Hut Among the Bamboos
Sitting among bamboos alone,
I play my lute and croon carefree.
In the deep wood where I'm unknown,
Only the bright moon peeps at me.[4]
许渊冲的这段翻译增加了主语“我”,破坏了原诗的含蓄朦胧之美。另外,译文中加入了过多的译者情感,比如“carefree”“Im unknown”和“peep”。这是他在自己的理解上对原诗空白进行的填充,虽然强调了悠然闲适之情,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诗的空白美,削弱了目标读者的想象空间。笔者认为这首诗目前的最佳翻译是Liu Wu-chi的译文:
Bamboo Lodge
I sit alone in the dark bamboo grove,
Playing the zither and whistling long.
In this deep wood no one would know-
Only the bright moon comes to shine.[5]
Liu Wu-chi的譯文除了增加主语外,并未对原诗隐含的意蕴多做阐释,保留了原诗的空白,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必须注意保留原诗隐含的意蕴,不必多作阐释,以免破坏诗歌的空白美。
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影响中国古诗词英译传播的最大阻碍和困难。在王维诗歌中,最难翻译的是其诗中的佛理和禅趣,由于东西方的宗教信仰不同,一些佛教术语在英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汇,再加上诗人所留下的空白,往往使国外译者难以理解,无从下手。例如:《过香积寺》中的诗句:“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诗人一路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这里的“空潭”之“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什么也没有”,而是宁静的意思。“薄暮”和“空谭”营造了一种恬淡宁静的氛围,结合前几句环境描写,虽没有直接点出诗人的心境,但读者不难通过这些意境中的空白,体会出诗人内心的平静柔和。“安禅”为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安禅制毒龙”表现出诗人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翻译这首诗时,由于目标语读者对佛教文化比较陌生,直译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不理解“安禅”的意义,读者就很难体会诗句的深层含义,因此译者可以考虑适当增加“空白”信息,这里可以采用填补空白的方法,杨宪益夫妇将此句翻译为:“I come at twilight to a deep pool. Can the monk at his devotions curb the evil dragon? ”[6]在这里“安禅”被译为“the monk at his devotions”,“毒龙”被译为“evil dragon”,精确地阐释了这两组佛教术语的意思,并且填补了原文中的部分空白。对于目标语读者来说,如此处理使这两组意象更加具体化,又留有一定想象空间,使诗的整体性空白更好地保留。
4.结语
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在于它精练的语言能传递出无穷的意蕴。要达到这一境界,空白艺术手法不可或缺。在处理王维诗歌中的空白时,译者应同时考虑中外文化的差异和目标语读者的审美体验。当诗中的文字意象能在目标语中找到对等语言时,译者应尽量采取“以空白译空白”的方法保留原诗的诗境与空白美,切忌加入自己的阐释,使目标语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文字蕴含的魅力。当诗中文字的中外文化含义相差较大时,诸如一些传统典故和佛教术语,目标语读者对此比较陌生,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就会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困难,更别谈审美感受了。这时译者应采取“填补空白”的方法,利用注释,或者对诗中的“空白”进行解释说明,使诗中意象更加具体化,又能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总之,在翻译王维诗歌时,译者既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又要考虑到读者的审美感受,在不影响读者理解的基础上,尽量保留原诗的艺术特色和语言精髓。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古诗词在异域文化中绽放光彩,才能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Iser, Wolfgang. The Act of Reading: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8:249.
[2]王世贞.弇洲四部稿续稿[A].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8-9.
[3]许渊冲,陆佩弦,吴钧陶.唐诗三百首新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11.
[4]许渊冲,译.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86.
[5]Liu, Wu-chi.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Literature[M]. Bloomington and Lond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66:76.
[6]Yang, Xianyi & Gladys Yang. Poetry and Prose of the Tang and Song[M]. Beijing: Panda Books.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