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妮
摘 要: 柳永的词作中大量呈现了不同形态的水的意象,如雨、雪、云和雾等。仅《乐章集》收录的200余首作品中,有关于水的便多达140余首。从柳永的经典词集《乐章集》中收录的部分词篇出发,分析柳永词作中不同形态、不同情境下的水意象,可以发现其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情感。
关键词: 《乐章集》 柳永 水意象 思想情感
由于意象的象征意义的存在,水在不同的时空意义上表征着宋代词人不同的心境与情感体验,作为一种艺术符号,水意象传达出词人的时间意识、深长的情感、离愁别绪等[1]45-48。水以现代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看是有不同形态的,据作者统计,在《乐章集》中,柳永笔下的云和雾分别出现了63次和2次,雨和雪分别出现了59次和7次,霜和露分别出现了11次和9次。同时,这些景物并不都是出现在词人所处的客观现实中的,有时是想象,有时只是用来形容其他的比较物。但同样的是它们都被赋予丰富的情感,使词作更加具有抒情色彩。
一、水的特殊形态美
1.云雾
古诗词中的云雾意象总是给人以朦胧梦幻的美感,常常成为热爱抒情的文人描写的对象。柳永的《女冠子》(淡烟飘薄)中:“麦秋霁景,夏云忽变奇峰、倚寥廊。”[2]93一句中“忽变奇峰”几字生动形象地通过云的形描写夏季云的变化快且形式多变的特点,赋予云意象轻快飘逸的动态美感。但柳永笔下的云不仅仅是飘逸浪漫的,在柳永《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的开头半句“冻云黯淡天气”[2]46中,云以冻字书写,展现了寒云笼罩、天色昏暗的景况,此处的云是带有初冬时节浓重聚积之感的。并且柳永好写“暮云”,例如《倾杯乐》(皓月初圆)中的“暮云飘散”[2]107、《洞仙歌》(乘兴)中的“碧云将暮”[2]292等,一个暮字交代时刻,显现云的寂寥与沉重。除以上客观景色存在的云以外,柳永还以云作为意象隐喻其他事物,常见的是男女之欢和女子发髻的形容。在《安公子》(梦觉清宵半)中“暗惹起、云愁雨恨情何限”[2]32、《临江仙引》(渡口)中“香闺别来无消息,云愁雨恨难忘”[2]109及《归朝欢》(别岸扁舟三两只)的“愁云恨雨两牵萦”[2]120等,都是词人对心上人的情感隐喻,给人以缠绵悠长的情感享受。用以形容女子时常与发髻连用,《迷仙引》(才过● 年)中就说到“初绾云鬟”[2]317,在这里便是女子将浓密的头发绾起盛美如云的样子。
与云相比较,雾的意象更显朦胧神秘,较少反映在词中。据作者了解,《轮台子》(雾敛澄江)中“雾敛澄江,烟消蓝光碧”[2]273与《黄莺儿》(园林晴昼春谁主)“终朝雾吟风舞”[2]337这两句分别描写了雾,前者是澄江上一片雾蒙蒙又消散于江面的景色,后者则是将雾拟人化,表现春景一派欣欣向荣之象。
2.雨雪
雨意象作为一种原型意象,在它产生之初就有了一定的文化意蕴,经过后代诗人的不断吟咏,雨意象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词产生之后,“雨”以其幽微纤细的特点与词柔婉细腻的特质完美配合,遂营造了许许多多特殊的意境,增强了词的表现力[3]。在柳永脍炙人口的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中,雨意象的描写是充满感情的,整首词的内容发生在“骤雨初歇”[2]18之后,虽然之后再没有通过雨字说明天气,但读者却一直沉浸在充满雨意的离别之痛中,一个雨字充分渲染了当时的凄凉氛围。柳永宦游江浙时期所做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一句“暮雨洒江天”[2]101十分惊艳,傍晚时分江上潇潇下起雨来,又飘飘洒洒落于江面,从远处望去江水雨水相互呼应,抒写出雨水的灵动洒脱和江面的辽阔之间的碰撞与和谐,给予人极大的视觉想象的享受。与云共通的,雨常被用来隐喻男女之欢,例如柳永常用到与云一同成词的“云愁雨恨”这类词组,便是如此。
柳永一生流连秦楼楚馆,他的作品总不脱艳丽的色彩和羁旅情怀,羁旅情怀又离不开思念故人,所以在他的涉及雪意象的词作里,雪意象所表达的含义大多是女子的舞姿或者女子的肤色[4]53-56。在《促拍满路花》(香靥融春雪)中“香靥融春雪,翠鬓亸秋烟”[2]7一句中,一对酒窝的香颜白皙如雪,将女子无暇光洁的肤色以洁白雪色表达。在描写女子舞姿时,《长寿乐》(繁红嫩绿)中“向尊前、舞袖飘雪,歌响行云止”[2]451将舞女起舞时翻飞的衣袖比喻成雪花飘舞,充分表现了舞女灵活妖娆的身姿与其形态美。
3.霜露
古代诗歌中的霜意象具有表示秋日、清晨、重阳、岁月的时间特征,也有表示北方边塞的空间特征。霜意象既可以表示恶劣的自然、社会环境,又可以象喻正义的力量。霜意象经常出现在描写旅途艰辛的游子诗中,成为触发思乡之情的一种媒介[5]48-51。《塞孤》(一声鸡)中:“山路险,冷霜滑。”[2]135表示出其艰辛羁旅遭遇的恶劣自然环境。霜常常出现在秋日,在《木兰花慢》(倚危楼竚立)中:“渐素景衰残,风砧韵响,霜树红疏。”[2]133描绘了一幅衰败冷清的秋景。
与霜同样使人觉得冷清的还有露,《倾杯》(水乡天气)的“露结寒生早”[2]132前呼水乡天气,后应木叶、征鸿等意象,共同描画了秋天的寒冷与萧瑟的气候特征。其实露并不仅仅让人感到寒凉,比如《满朝欢》(花隔铜壶)中首句“花隔铜壶,露晞金掌”[2]201,初生的微露代表新生事物美好的开始,露气飘散是自然之景,意为“干”的晞露却已是露不在了,因此微晞之露引起的情感倾向是多重的[6],这里的露是有对春天一派新生事物欣荣的喜悦的。
二、水意象蕴含的情感
水,在宋词里既是一个审美观照的对象,又是一个表情達意的意象。水以特有的流动性与灵动性触拨着词人们敏感多情的心弦[7]39-42。柳永深谙水意象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借此表达不同场景下的氛围与情感。
1.悲秋伤情
以《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为例分析: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萍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2]112。
整篇词出现多处与水有关的景象,例如雨、云、烟水、海。上阕以“望处雨收云断”一句描述,展现的是诗人所见之景,天边雨已经停了,风云变幻的痕迹还在可望之处,诗人凭栏独自远望,再一句目送秋光体现观秋景时的孤独与忧思。再以宋玉为共鸣,看着黄昏时周围萧瑟稀疏的景况,词人的悲秋心情涌上心头,笔锋一转,再以水、风、渐老之花、冷月和梧叶的景物更加显现秋景萧凉。由景及情,问故人何在,只有不可尽的烟水。下阕:在上阙景物描写下,开始回忆往昔与友人酒会作乐的快乐时光。一声“断鸿声里,立尽斜阳”将情感倾泻,词人沉浸在对往日时光怀恋中,但只能“黯相望”。
秋日里人们容易被勾起感伤,此时的词人就是由秋景寂寥回转至自身感情,柳永思念故友却“海阔山遥”不得相见,这里的烟水茫茫可表达出词人茫然的感受,以水之景结合思故人之情。一年之中,唯秋雨最是寒凉,词人将秋雨后的秋景延伸到自身的经历,将悲秋上升到思故之情。
2.不舍离别
谈到离别,柳永最经典的便是《雨霖铃》(寒蝉凄切)一词:
寒蟬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2]18?
古人常临水送别,将情谊融进这缠绵不绝的江河之中,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寒蝉”“长亭”更显离别之时的凄凉,“骤雨初歇”交代天气背景,空气中的凉意更使得心情沉重,舟催促出发,主人公却只能执手相看,千言万语在口中难以言说,只能化作眼中泪,嗓凝噎,词人将这种惜别情感刻画的动人心弦。这一场在水边的分别让柳永对以后“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更是伤情,直叹良辰美景虚设,真可谓“多情自古伤离别”。
3.羁旅漂泊
柳永初入仕时,因谱写俗曲歌词,招致当权者挫辱,而不得伸其志。于是他浪迹天涯,用词抒写羁旅之志和怀才不遇的痛苦愤懑。《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即此类词的代表作。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2]101!
词的上片以潇潇暮雨洒江天的壮景开头,用潇潇和洒来形容雨落于江面,使人看到雨的动态美,再是霜、关河、长江,无一不使人感到景物的悲凉凄清,“红衰翠减”、“物华休”的形象描写让人感受到秋天万物衰败的冷清。下片开始抒情,作者不敢登高远眺,却是因为怕望见故乡,收不回对家乡的思念,这是游子才会有的心情,接下来一个问句,是作者对自己发问,问中是有怨怼甚至是恨的,但这种情绪又是隐忍与含蕴的,更加体现出作者不能言的苦衷,令人为他落魄江湖的苦闷感到深深的同情。忆完亲人又忆佳人,想象佳人等待词人归去的场景,仿佛是真的一般。柳永情景相融、虚实结合地为我们展现了羁旅游子对着江边萧索凄凉的景象思念家乡的画面,他的羁旅愁苦进入读者心中。
综上所述,柳永以多种审美视角与情感、生活经历为我们展现了丰富的水意象的美,将水景与情结合,为我们营造了悲秋、离别、羁旅的不同场景下的氛围,抒发了或伤悲,或思故人的多种情感,充分体现出了水意象在其词作中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东红.论宋词中的水意象[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6(01).
[2]柳永,薛瑞生.乐章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姚亚妮.论宋词雨意象[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4]张蕾.《全宋词》中的雪意象及其成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5]梁德林.古代诗歌中的霜意象[J].广西师院学报,2000(02).
[6]张保远.唐诗宋词中露意象初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
[7]杜秋实,纪坤.宋词水意象的情感内涵[J].宜宾学院学报,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