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文
摘 要:“3+2”人才培养模式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本文以“电子技术实训”课程为例,简要分析了“3+2”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中职培养模式在专业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不同以及“3+2”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索性改革。
关键词:“3+2”模式;电子技术实训;课程改革
“3+2”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培养模式要求中高职学校要共同确定既有一致性又有层次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职业岗位群需求和典型的职业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为核心,与职业标准相融合的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
一、学情对比分析
大部分普通中职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努力目标。虽有较强的就业愿望,但基础欠佳,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差。虽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是不愿意学习理论知识,缺乏专业学习兴趣,对技能训练的热情持续时间不长,难以形成较高的实操能力。
相较于普通中职学生,“3+2”学制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和职业规划有一定的思考,学习主动性更强,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理论基础知识相对扎实,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相对较好,具备一定的思考、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还能做到主动研究、主动实践,愿意挑战并能够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
二、课程目标分析
作为电子技术类、机电类、电气控制类专业的必修课,“电子技术实训”是一门专业的实践技能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基础模块和应用模块,基础模块主要有电子元器件识读、焊接技术、装配技术,调试检测技术等;应用模块主要有模拟充电器、稳压电源、数字式密码锁、控制电路等。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电子线路知识的能力和从事电子产品检测、维修的初步技能。
因此,基于对“3+2”学制的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基础的分析,确定“电子技术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为能正确识别和选用电阻、电容等常用电子元件;正确使用万用表等常用的电子测量设备;掌握电子产品装配调试的一般技术,并能对简单的电路故障进行检修和排除;掌握基本的电子线路原理。能力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岗位意识、安全意识、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三、教学内容对比分析
“电子技术实训”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法,在完成实训项目或工作项目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将教材知识点与基本技能按能力目标设定工作项目。
考虑到“3+2”学制的学生的具体学情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的深层次要求,与普通中职学生培养模式相比,每个工作项目在教学内容上应有所拓展,要充分体现课程衔接、能力递进的特点和要求,为学生后续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以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项目为例,普通中职学生培养模式的教学内容是掌握电阻的外表标识和标称阻值的判断方法;掌握电容器的外表标识及运行误差的判断方法;正确使用万用表进行电阻阻值的检测和电容器优劣的判断;了解常见二极管、三极管的外形、功能和主要参数;正确使用万用表判别晶体二极管、三极管的管脚、极性,并估量性能优劣。而“3+2”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如下内容:能够自主查找确定电阻、电容、二极管和三极管等基本元器件的型号和参数;能熟练使用指针式和数字式万用表;了解发光二极管、整流二极管、稳压二极管的功能和特性,掌握二极管和三极管主要参数对工作状态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改进分析
1.坚持行动导向,优化项目任务
“3+2”学制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要坚持行动导向的思想和策略,以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职业岗位实际问题的整体行动能力为核心,优化课程项目任务,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但可以适当增加拓展任务,如让学生自行设计功能性模块电路、调试验证电路原理等,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高职阶段的学习。
2.坚持手脑并用,实现“教学做”合一
作为一门实训课程,教师要始终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综合运用任务驱动、小组讨论、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等活动中,鼓励学生从“学中做、做中学”。通过互相合作、自行研究、查找问题、动手解决,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機地统一起来。
3.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灵活应用信息化教学
在“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背景下,教师要充分依据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借助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资源平台进行教学。目前,电子实训配套的仿真软件、慕课微课资源丰富,教师可以自制或者利用网络共享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形成完整的信息化课程,“线上+线下”有效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熊家慧.“3+2”有效衔接背景下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J].职教通讯,20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