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少鹏 何镜堂 丁洁
大学校园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高地,是广大学子探索求知的场所,是高等教育的空间载体及物化形式。因其低容积率,决定了景观环境占据大学校园空间的较大比例,环境与建筑共同构成了大学校园的文化景观。经过近20年的快速建设,时至今日,园林化成为现期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和发展趋势,其将大学校园的文化内涵与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神韵相融汇,赋予了大学校园景观新的风貌与蕴意[1]。
校园景观的第一属性是作为“教育的场所”影响师生,这也建构了校园景观有别于其他类型景观的独特性。当代大学校园设计包含多重考虑因素,在满足师生物质空间需求的同时更要承担作为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优美、个性的校园景观环境,作为学生学习、交流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行为和思想观念,而且能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其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时期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深刻转变:一方面改变以往单向式的教学方式,由以老师传授为主体的课堂教育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积极推进,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交流能力;另一方面为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实现从知识传授到全人教育的提升,表现出以大学精神为代表的教育民主化、终身化和多元化等发展趋势。面对这些转变和挑战,我们尝试在“环境育人”理念的指引下探寻适应时代需求的校园环境设计方法,积极发挥校园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塑造新时期的校园人文特色。
中国古代以传统书院制为代表的办学模式最能体现环境育人的思想精髓。传统书院“依山林,择圣地”,常选址于名胜山川,强调隔绝于朝堂和市井的世外之地,表达学府与自然相融相生的理念。整体布局通常采用中轴对称的形式体现礼乐相成的哲学思想,通过轴线塑造不同的空间层次和序列感,区分主次、上下、内外;同时在中轴群体之外还会营造偏重自然形态的园林,于秩序之外实现人与自然的亲近与和谐共生(图1)。这样的布局既是传统哲学思想的体现,同时也起到引导、教化学生的作用。而西方高校校园从以剑桥大学为代表的“封闭式”方院体系转向以弗吉尼亚大学为代表的“开敞型”自由布局体系,也反映了大学从中世纪的宗教性质中逐步解脱,以更加开放、自然的形式体现现代大学追求自由、平等之一理想精神的深刻背景(图2、3)。
由此可见,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校园环境与教育思想相辅相成。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就是环境育人。环境达到育人的目标,主要通过3个层次的作用机制来实现。
校园是承载教学功能的空间场所,其功能定位、流线组织、空间形式、植物配置等均应体现合理、便利、舒适的使用需求。这种合理性、便利性、舒适性促成校园空间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满足其承载的教学与交流功能。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将教育扩大到课堂之外,校园景观为师生提供更多便捷、舒适的交往空间,使学生可以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中激发思维、感悟人生。
例如,校园中心区的景观与生活区的景观对环境合理性的理解和定位就大不相同:中心区景观一般依托教学楼、图书馆等核心公共建筑,共同构成校园内最具学术氛围的区域,其功能定位一方面是为教学区提供安静、宜人的学习和交流环境,使师生在轻松又不失庄重的自然氛围中达到休息、放松、交流、活跃思维的目的,另一方面则是作为校园整体的形象展示,体现出其所特有的校园文化与精神;而生活区的景观往往更加注重生活化,与运动、休闲、娱乐相结合,体现出小尺度、多样性、便利性等特点。环境的功能合理性使校园空间得以更好满足师生教学、成长的需求,构成了环境育人的第一层次作用机制。
在满足功能使用的基础上,视校园景观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探索如何在自然环境中实现意境美,经由美的可感性和场所精神的感染力,让师生在其中受到熏陶,更深刻地体悟知识与真理,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环境育人的目的。
例如,位于北京大学校园的未名湖和博雅塔是燕园景观与建筑的精髓体现,规划师亨利·墨菲借鉴了颐和园昆明湖借景玉峰塔的关系,将校园景观围绕未名湖展开,而博雅塔原是水塔,通过形式美化,采用仿通州燃灯古塔的辽代密檐砖塔样式,雄健挺拔,与柔波荡漾的未名湖相得益彰,成为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校园景观(图4、5)。这湖光塔影,传承了中国传统园林美学与文化,更是承载着一代代燕园学子生活、学习的记忆。有人说博雅塔的雄健与未名湖的柔波象征着“一阳一阴”,涵养了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再如台湾东海大学著名的校园景观核心—文理大道,近400m长的轴线两侧为繁茂的榕树与缓缓的草坡,不远处对称布置的红砖建筑时隐时现,错落有致(图6)。校园景观将轴线的纪念性融于生态环境之中,既是自然与人性的相互关照,亦是空间与环境的高度融合。
在以“合理功能”为物质满足、以“愉悦身心”为精神需求的基础上,环境育人的第三个层面的作用机制体现在对校园人文精神的引领,实现精神思想的提升。
1 传统书院格局Traditional academy structure
2剑桥大学方院典型平面Typical quadrangle plan of Cambridge University
3 弗吉尼亚学术村平面Academical village plan of Virginia
4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景观Landscape of Weiming Lake in Peking University
5 颐和园昆明湖望玉峰塔Yufeng Tower in Summer Palace Kunming Lake
6台湾东海大学文理大道Tunghai University avenue
7-1校门School gate
7-2真理钟Truth Bell
7-3“建立自我,追求无我”雕塑“Looking up·Looking down” sculpture7汕头大学校园景观节点Shantou University landscape node
8 何镜堂工作室石基Stone tablet in HE Jingtang studio
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内在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是引领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指导准则,其有一定的普世意义并随着校园的发展和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延续。但与此同时,普世精神下的大学精神需结合不同高校的历史传承和校园文化培养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明成果,往往体现在校园环境的一草一木之中,融合到校园的景观要素之中。由此,校园空间环境的精神内涵是景观设计的核心和灵魂,集中反映了一所高校的特质与个性,是校园文化精神与集体记忆的凝聚。
例如,汕头大学校园新轴线通过一组由华裔建筑师林璎设计的景观节点,彰显校园的文化精神。从水平舒展的不对称校门到直曲相伴的“真理钟”到大小对比的“建立自我,追求无我”图书馆雕塑(图7),其中的涵义正如《真理钟记》所写“培育学子寻真问道,履之以身,施之以事,悟大道,知自守为旨。确立建立自我,追求无我之精神”,校园景观的深刻内涵激励汕大学子求知、求真、超越自我。又如在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工作室的庭园中立有一方石碑,上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深远意义不仅在于对历史建筑这一物质实体的更新改造,更在于岭南建筑人在近百年的历史传承中,受到学界先辈的精神滋养,受到岭南文化的沐浴熏陶,获得了不懈探索和创作现代中国建筑的源源动力(图8)。
可见,思想引领是环境育人最高层次的表现,也是校园景观设计的最终目标。
环境育人是大学校园景观环境的深层价值,如何通过景观设计实现环境育人是校园景观设计的最大挑战。我们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从地域中找依据、挖掘创新点,从文化的层面去提炼和升华,并与现代的科技、理念相结合,从空间的整体性和时间的延续性去把握,力求创作出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实践作品。何镜堂院士将此提炼为“两观三性”理论,它既是建筑创作的原则,也是设计构思的方法。我们尝试在此指导下,回答如何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实现环境育人。
校园景观不是孤立单一的系统,它是在规划结构统领之下,与校园的功能分区、交通组织、绿地系统等多系统协调一致,承接、贯彻规划的整体思想,并与建筑相配合,共同营造完整、统一的校园文化景观。在这里,统一并非简单的同一,而是在统一中求变化,既突出主题,又加以提炼和概括,形成主次、韵律和秩序逻辑,又结合具体环境和条件,“和而不同”,在和谐中做到丰富多彩[2]。
9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中心区总平面Master plan of new campus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entral landscape
10-1 中心湖东侧景观East landscape of central lake
10-2 中心湖西侧景观West landscape of central lake10 校园中心湖景观Campus landscape of central lake
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的校园中心区景观,西面是整齐的公共教学组团,东面是自由的院系组团,南面和北面分别是高起的图书馆和教学主楼(图9)。在景观设计中承接了理性与浪漫相结合的规划结构,围绕南北狭长的湖面,在西面形成了笔直的岸线和广场,与3栋整齐重复的公共教学楼形成的韵律感相协调,营造了高效、理性的校园景观,凸显了其公共性和开放性,同时也延续了老校区东湖长达300多m湖滨路的景观体验和记忆。在东面营造了多层次的景观环境,沿湖滨以自然坡地绿化向湖景开放,营造舒适的步行区域,强调空间的自然过渡;而在靠近建筑一侧,设计了一系列广场空间,精心推敲和控制各广场的尺度,利用建筑、绿化等元素围合成多个积极的外部空间,并利用建筑底层架空使各个广场隔而不断,形成连续、流动的宜人空间(图10)。广场和绿化向北面延伸,水体结合地形叠级向下,汇入北湖,整个景观序列向北湖完全打开,在青山绿水的环抱中使景观达到高潮。在湖心设有湖心亭,延续老校区西湖和金银岛的景观特色;在湖边保留原场地的几栋民居改造为博物馆,留下了对原场地的文化记忆。葱郁的青山既是校园背景,更是学生休闲娱乐、充满野趣的后花园。
生态景观是校园的宝贵资源,充分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使校园景观能够融入大的生态环境,强调通过营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环境,产生长久、永续的生态效应和文化积淀。因此,我们在自然景观的规划设计中,首先要充分利用基地的原始自然环境,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如基地内的山水要素结合功能分区综合考虑,最大限度地保留基地自然景观资源,构建整体布局;其次,通过景观绿地、洼地、水体的系统设置,体现海绵校园的环境价值;再次,为校园发展做长远统筹,通过景观的巧妙设置,为校园的后续建设留出发展的余地。
江南大学位于无锡太湖边,校园环境与太湖生态景观融为一体,在总体规划中采用了“指状”的布局,4个指状组团朝向太湖水面,组团之间营造园林景观,体现现代教学模式与山水自然环境相结合、融入生态与环境保护的规划思想(图11)。校园景观一方面利用建筑群体与自然环境的咬合关系,巧于因借,将校园西侧优越的太湖景观延续、渗透到校园环境之中;另一方面这种骨架清晰的结构在“指状”之间留空,不急于填满和用尽现有资源,为校园弹性生长留下充分可能性,发展延续已经建立的模式和秩序,这对校园长远发展、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地形地貌的尊重、对地域文化的解读与传承,是“环境育人”理念下校园景观设计的地域化表达。校园景观设计一方面通过场地设计结合功能布局等方法对环境特点产生积极的回应,另一方面也要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融入带有地区特色的历史与传统,防止出现“千校一面”的现象。
回顾以往实践案例,独特的地域自然条件及校园总体环境决定了重庆工学院校园景观营造的特殊性与复杂性。1)场地要素的回应。原始用地西高东低,属山区浅丘地带,地势高差变化较大且内部具有良好的原生态景观。因此,为了保证校园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呼应地形景观的独特性,提取了基地中“丘陵”“河流”“池塘”3个景观元素,将主要丘陵改造为生态山顶公园,将花溪河两侧景观予以保留和优化,将鱼塘改造为园林景观,利用原始基地的景观元素还原场地记忆,将环境美育融于生态当中。2)山地改造与利用。面对复杂的地形环境,设计放弃了传统校园方正规整的布局模式,将不同标高的台地景观与建筑布局结合地形设计得错落有致,使人行走于其中感受到层次丰富的山地景观。3)山地建筑文化的延续。建筑形态借鉴当地传统民居形态,将坡屋顶修建得高低起伏与丘陵的自然景观取得良好呼应,体现山城地域文化特点(图12)。重庆工学院通过景观环境设计将其独特的场地特征和地域文脉进行延续和转化,呈现出丰富而活泼的山地校园景观。
11江南大学总平面图Master plan of Jiangnan University
12-1 中心区景观Central landscape
12-2 教学区景观Teaching area landscape12 重庆工学院校园景观Campus landscape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3 浙江大学中央生态带景观Landscap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central eco-belt
当下一些新建校园由于建设周期短、扩张速度快,往往只关注建筑外在实体的建设而忽略了校园内在文化内涵的表达。新时期“环境育人”“以人为本”的新要求需要我们更加关注校园开敞空间的营造,以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催生丰富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因此,在校园环境设计中,延续校园历史文脉,发掘校园文化精神,弘扬追求真理、自由、民主等现代大学精神是促生思想共鸣的有效途径。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在校园中心区营造了以“曲水流觞”为主题的中央生态带。设计对校园现有水系进行有机整合,利用中央生态带串起错落布局的大大小小的园林、庭院空间,既是校园的活力中心,成为师生举行各项活动的场所,又是浙大富有特色的主题景观,整个校园因此而成为一个现代、高效、绿色,同时极具江南人文情怀、能够传达与转译江南山水情调的校园景观,吸引了众多参观者欣然前往(图13)。
14澳门大学景观鸟瞰效果图Aerial view of University of Macau
15澳门大学中心区景观Central landscape of University of Macau
校园景观设计不仅应当反映不同时代的审美取向与价值特征,而且应表现先进教育理念下改革与实践的成果,采用新创意、新方法体现文化与时代共同进步,满足校园使用者的新需求。
为了应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澳门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在结合多年大学校园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集合了澳门地区的地域特色、建筑文化、教育办学理念等多重要素,以展现“岭南水乡”的岛屿式生态景观环境为依托,改变以往集中式的规划模式,强调从宏观到微观层面的空间交融,构建了多层次、多中心、书院式发展的现代化绿色人文校园。设计提出的“新书院”模式既是对中国传统书院空间布局的继承,又是对澳门先进教育理念中共享、交流精神的拓展呈现。澳门大学以书院空间的时代化表达结合岭南传统造园手法,用校园空间的美育和精神内涵实现了“环境育人”理念下校园环境时代性的语汇转译(图14、15)。
随着新时期校园建设的快速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在新校园环境建设中,把握景观环境与规划、建筑的整体关系,注重校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营造具有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相融合的校园环境,实现新时期的环境设计,既满足基础层面的功能合理与舒适,又具备愉悦精神与环境美育的特质,且符合校园人文精神引领人的思想层面最高要求。“环境育人”理念将行为环境与景观环境有机结合,将空间环境的物质层面需求与精神层面追求充分融合,实现了通过环境景观设计陶冶性情、提高修养、教化人性的理想目标。
注释:
图1、9由作者自绘;图2、3引自何镜堂主编《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理念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图4~6、8、10由作者自摄;图7引自http://m.jigouxinxi.com/hua/fzy3nmmnqm;图11、12、13~15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项目组提供。
:
[1]何镜堂.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理念与实践[J].城市建筑,2005(9):4-10.HE Jingtang.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ampus Planning and Design[J].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2005(9): 4-10.
[2]何镜堂.基于“两观三性”的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10):12-19.HE Jingtang.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ory and Practice Based on “Two Views and Three Feature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2, 40(10): 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