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刘 芸
因河而兴、因海而盛,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进程赋予了天津“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尤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天津吸引了无数勤劳、智慧的外来务工人员在此工作、生活,为城市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一直以来,天津市把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位于天津市河北区的宁园小学,既有着60余年的历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近年来,宁园小学的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比一度超过70%。面对时代发展在教育领域衍生出来的新变化、新挑战,宁园小学抓住问题核心寻求突破,在变革中坚守教育本色,在发展中打造时代特色,让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提速、外来务工人口不断增加,宁园小学近千名学生中随迁子女占比增幅明显。这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难题: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学生的行为习惯存在差异、随迁子女亟需解决教育融入问题……面对实际情况,宁园小学抓住制约学生进步和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以问题为导向,确立了“培养良好习惯、奠基美好人生”的办学理念,以“全方位推进、多渠道浸润”为总体思路,逐步形成了“以习惯养成教育助推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
习惯养成看似小事,却关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养成教育不是一日之功,既要长期坚持,又要积极落实。为此,宁园小学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和工作制度,为习惯养成提供标准,鼓励教师时时自省、成为榜样,用好习惯感染、教育学生。该校校长张弘介绍,学校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将养成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扎实推进,年年出新;集思广益,制定《宁园小学教师师德规范》《宁园小学文明公约》等,为师生共同成长指明方向;每学期下发习惯养成学习材料,邀请专家举办讲座,鼓励教师展开讨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完善好习惯评比机制,除了每学期常规评选的文明示范班和文明之星,还建立了教师全员参与的评价体系,发动全校教职员工及时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德育主任、教务主任、骨干班主任为主创的编辑组,先后研发了《与好习惯交朋友》《礼仪在我身边》《习惯养成教育系列读本》三套教材,明确了各学段习惯培养目标,以课堂为养成教育的主渠道,找准教育渗透点,从学习和生活的点滴细节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和习惯培养。其中,《礼仪在我身边》在中国教育学会全国综合实践活动优秀课程资源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另外,学校始终坚持走教育科研引领学校特色建设之路,开展“以习惯养成教育 助推学生全面发展”“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校本化的实践研究”等课题研究,在探究小学生习惯养成的规律、策略和方法等方面有所突破,为确保学校特色建设的有效推进、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毫无疑问,想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一支优秀而专业的教师队伍不可或缺。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一段时间里,宁园小学的教师队伍呈现出水平不一、劲头不足、工作倦怠等问题。面对校情,宁园小学树立“教师是教育事业第一资源”的意识,建立人本管理机制,狠抓师德建设,夯实教学内功,建立激励机制,引领教师实现主动发展。
无论何时,师德师风建设都是宁园小学打造教师队伍的首要任务。学校强调领导干部率先垂范、骨干教师带头示范,利用每周全体会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师德师风培训,在严格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的同时,强化了教师的责任意识。
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夯实教学内功方面,学校围绕“强化学习、凸显团队、研究实践并重”的思路,深化“以学为本、为学服务”的教学改革,促进教师自觉主动发展。坚持对教师的备课设计、常态教学、作业批阅、写字训练、能力培养等工作实施全程质量评估;评估中,注重全员参与、多元评价、共享共进,评估后,完成自主反思、总结反馈、典型展示。与此同时,学校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基本功比赛、开展不同主题的研课活动,为教师展示成果、交流经验搭建平台,鼓励教师在彼此学习、相互借鉴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动力和发展的激情。
多年来,依据学生投票、家长反馈,宁园小学每学期都会开展“校级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等评选活动,激励教师全心全意为学生发展服务;在绩效工资方面,则设立了“青年奋进奖”“师徒双优奖”“特殊贡献奖”等奖项,发挥考核的正向激励作用。
业务上,学校为每一位教师搭建成长、进步的舞台;生活中,学校是每一位教师最温暖、可靠的“港湾”。生活中遇到困难,学校会伸出援手;身体欠佳,校领导第一时间看望慰问;有委屈、不痛快,校领导主动约来谈心、化解心结……用心关怀,以情动人,让每一位教师都感受到人本管理的魅力。
在学校引领、融情管理的激励下,宁园小学的教师们坚持“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评阅好每一份作业、善待每一个学生”,踏实务本,勇于创新,把平凡的工作做精致,把重复的事情做出彩。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如何在继承中发展并创新学校文化,如何打造既有特色又有吸引力的精神家园,是宁园小学始终探索的重要工作。近年来,学校植根传统、立足校情、主动挖掘、全力打造,制定并落实《宁园小学文化建设规划》,在设施建设、文化活动、课堂教学等方面下功夫,营造学校的“教育场”,引领全校师生做更好的自己。
在设施建设方面,宁园小学围绕养成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做到了“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每一个角落育人”,通过优美环境浸润学生心灵。养成教育文化墙、主题文化长廊、学生作品展区等设施布置,在呈现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同时,也是学生了解学校历史和学校文化的平台,更寄托了对学生的殷切希望。
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为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除了书法节、读书节、艺术节、运动会等传统活动,学校还组织了实践课堂、生涯教育、心运会、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近世界冠军等特色活动。师生积极参与,在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中汲取营养、获得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宁园小学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平等、和谐、共生的课堂文化,提出“教师适时退一步、给学生前进让一步”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引领学生在参与、合作、探究中了解知识的本质,获得最大的发展。
另外,近年来学校在教师自主购书、补充学生图书、特色文化建设、开展特色活动中投入数十万元,确保专项资金投入,为特色办学提供有力支持。
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提升。宁园小学经过反复论证发现,习惯养成教育不应局限于教材、课堂和学校,也应注重发挥家庭和社会的协同作用,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家校配合、内外结合,为每个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
学校通过家访、下发家长信、举办家长学校、开放日活动及建立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宣传办学理念,拓展沟通渠道,争取家长支持,家校共同监督,携手落实习惯培养。比如,学期伊始每个学生都会自主制订一个“习惯养成计划”,力争在学期内“改掉一个坏习惯,形成一个好习惯”,并向家长报备,由学校协同家长监督,帮助学生完成目标。另外,学校充分利用家长的职业资源优势,组织家长志愿者队伍,每年组织中高年级学生到家长志愿者的工作点参加社会实践。几年来,家长志愿者的队伍发展至逾百人,学生实践的足迹遍及服装经营、商品零售、生产加工等多个行业,参与了30余种职业体验。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既学到了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又体会到了父母工作的艰辛。
鼓励学生接触公益,是宁园小学引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践行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通过参加环保护绿、敬老助残等社会公益活动,学生们将好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为本能,积淀为素养。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宁小微晨”志愿服务团队。近年来,该团队多次走进启智学校、社区、养老院,义务演出,奉献爱心,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今走进宁园小学,你会发现校园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环境整洁优美,文化气息浓郁,设备先进现代,师生朝气蓬勃……习惯养成教育助力宁园小学实现了“促进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的多赢局面,让师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提高。其中,宁园小学的学生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取得进步:在学习上,他们积极认真、态度端正、方法得当,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在生活中,他们文明谦让、善待同学、尊重师长,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在实践中,他们在领导视察、视导听课、能力测查、服务社区等活动中均表现出色,收获了外界一致好评。“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是我们学校的‘活招牌’!”谈及宁园学子用实际行动为学校争得的美誉,张弘觉得特别骄傲。
在宁园小学,积极进取、勇于超越、做更好的自己的精神文化将全校师生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不断为学校发展注入奋发向上的动力。如今,宁园小学涌现出了一批敬业奉献、专业拔尖的骨干教师,带动学校教学水平、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学校也获得了河北区实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示范学校、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德育特色工作学校、德育工作综合评估成绩显著单位、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安全管理先进单位、优秀家长学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等殊荣。
作为一所随迁子女比重较大的普通公办学校,从曾经的困难丛生到如今的默默逆袭,宁园小学的“崛起”既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凝结着全体师生的拼搏和努力。未来,学校仍会将习惯养成教育作为成就师生、涵养文化、提升内涵、铸造品牌的载体,在特色建设中不忘初心、凝心聚力、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