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章榕
严复纪念馆
“有王者兴必来取法,虽圣人起不易吾言。”
2013年年底一个周末,我独自前去“取法”——寻访福州郊区的盖山镇阳岐村,为2014年1月举行的福建省纪念严复诞辰160周年大会准备有关稿件,去严复故里寻求一些实地感受。
2017年11月初,走进仓山采风,我选择了严复故里这一选题。4年前是第一次造访,走得不全面,了解也不深入。此次重访,从严氏宗祠到严复故居,从玉屏山庄到尚书祖庙,最后从严复墓返回,希望看到严复故里的变化。
说句实话,单从外观上看、粗略地感受,还真没有什么太多变化;当你深入了解,从细微末节上了解,从获取的信息上感受,变化正在悄然进行,严复故里的未来值得期许。
名人故里与传统文化,着眼的是保护,着力的是传承。对于仓山区仅有的两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严复故居、严复墓,若有太大变化,未必是一件好事;但是,作为福州市一张文化名片,海峡两岸交流一个重要载体,我倒是希望在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以及文化内涵挖掘上有更多变化。
一
2007年,阳岐村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这得益于严复。
“鳌头山好浮佳气,崎角风微簇野航。”这是严复先生生前所做《怀旧歧》诗的两句。尽管严复一生在阳岐村住的时间并不长,但故乡毕竟是故乡,他对它是充满感情的。
阳岐村是一个古村落,含现在的上岐、下岐、照屿、洋下和六凤5个行政村。之所以取名“阳岐”,是因为有岐角山、凤鸣山,且南临乌龙江,西接湾边角,符合“山南水北”谓之阳的传统说法。
我首先来到位于上岐三叉街的严氏宗祠,得地利之便,这里成为展示严复故里的一扇窗口。抬头有额题“岐阳严氏宗祠”,宗祠依山而建,坐南朝北。“怀英创基闽郡称始祖,几道传播西学第一人。”门外廊柱上的对联,将严氏宗族几世英名悉数概括。这是一座250多年历史的宗祠,不仅表明“闽之有严,阳岐始也”,更象征着严复精神的巍然矗立。
装裱一新的宗祠仪门,上方悬挂着严复孙女严倬云2016年应邀题书的匾额“严复纪念馆”。在正中鲜艳的红底上,镶嵌习近平总书记的蓝底彩照,下方是他的“严谨治学,首倡变革,追求真理,爱国兴邦”黄色题词手迹,这是为1997年“严复与中国近代化学术研讨会”所题。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分别于1993年和2001年,两次为严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作序;1996年1月25日,给新成立的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发来贺信,并出任顾问。即便他2004年已经调离福建、担任浙江省委书记,当欣悉福建省政协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纪念严复诞辰150周年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还专门发来贺电指出:“纪念严复、缅怀先哲历史功绩,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民族全面复兴和祖国统一大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严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建于乾隆三十三年(1769年)。其后,经历多次整修,但一直被小学、粮店及粮食仓库所使用。为了不将其光辉形象湮没于故里,1987年,阳岐严氏宗亲不仅重修了宗祠,而且筹建了“严复陈列室”。2004年1月,在仓山区政府组建“福州仓山阳岐严复文物保护小组”的同时,新一届阳岐严氏宗祠理事会也宣告成立。经仓山区政府批准,2005年4月,设在阳岐严氏宗祠内的福州市阳岐严复纪念馆正式开馆,这是一个“民间自愿举办的纪念馆”。
其实,保护严复故居首先来自民间力量。比如郎官巷严复故居的修复,是由上海大唐美术有限公司李玉棠总经理在2001年出资100余万元,完全出于对严复先生的敬仰和崇拜。当李玉棠闻悉阳岐严复纪念馆开馆,表示愿意制作全套介绍严复生平史迹的展品,供纪念馆使用。
严氏宗祠的变化,不只是在仪门的装饰,还有内涵的拓展。严复家训家风曾被中央纪委监察部从治学、齐家、爱国、奉公4个方面予以概括推广。为此,仓山区纪委、盖山镇政府联合在宗祠右侧书院新辟“严复家训家风馆”,2016年9月对外开放。其中一幅展板展示了严复祖孙三代,从“爱国志士”到“民主人士”再到“革命烈士”。这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近代史最好的家传佐证。
当然,最能表现严复爱国主义情怀的,是主持重修尚书祖庙。1918年12月9日,严复回到阳岐,住在下岐村玉屏山庄一座院内。半个月时间为三子严琥娶妻张罗。17日,严复“到尚书庙行香”。几天之后,应乡人请求,更出于对民族英雄陈文龙的景仰,出面倡议,撰写了《重建尚书祖庙募缘启事》。他亲自劝募,并带头捐资2000银圆。这是严复为故乡留下的功德,也是为后人所称道之处。
尚书祖庙的基本框架是由严复当年奠定的,面积3805平方米,四面围有青灰色砖墙,规模宏大,气势恢弘。不难看出,不论是格局还是气势,尚书祖庙均高于严氏宗祠。即便当年,同样面临破败颓势,严氏宗祠却甚于尚书祖庙。尚书祖庙历史上经历了5次重修,最后一次是清光绪十年(1884年),较之乾隆三十三年(1769年)重建严氏宗祠,晚了百余年。相形之下,顿生感慨,作为严氏第二十七代孙的严复,怎么不先修宗祠而修他庙呢?我无法洞悉他当年的内心,都说他晚年趋于保守,面对灾难深重之中国,他呐喊过、奔走过、也奋斗过,时至垂垂老矣,唯有寄望陈文龙似的民族英雄辈出。他为尚书庙赋呈四绝中的一首:“天水亡来六百年,精灵犹得接前贤。而今庙貌重新了,帐里英风总肃然。”充分表达了他晚年忧国恤民及对民族气节的敬仰之情。斯时,他暮年羸弱,沉疴缠身,但念兹在兹,即便辗转于沪京,治疗于病榻,还心系牵挂。当闻讯1920年1月7上梁大吉,特在日记中记下:“本日,阳岐尚书庙上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遗憾的是,尚书庙尚未完全竣工,严复即于1921年10月27日因肺炎医治无效,寿终于福州郎官巷寓邸,抱憾而去。
二
严复故居原称“大夫第”,唐昭宗天祐年间(904年),阳岐严氏始祖严怀英随闽王王审知入闽,战功卓著,因功升任朝议大夫,故起名“大夫第”。一面高1.2米宽0.7米的“大夫第”竖匾曾—直悬挂在祖居大门口上方,不幸在文革时被毁。
严复参与设计建设的阳岐尚书庙
现存故居为明末清初重建,坐西向东,土木结构,两进。由前后大厅、左右厢房、前后天井、左右披榭、门廊等组成,占地面积745平方米。尽管尚有人居住,但其衰败景象依然如故,岌岌可危,令人感伤!
故居年久失修,已是老问题了。早些年《海峡都市报》曾以《故乡人,你把严复遗忘了?》予以披露,言语虽偏激,但情有可原。尤其是看到门口2006年6月所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心更为焦灼。当我将重访严复故里的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即有一位文友留言道:“故居内已启动整修了吗?”她曾到访于此,写下《高文雄笔论天演》,发在《人民日报》上。关心故居修复不只是到过的文友、福州的市民、来访的游客,但凡是中国人,都应当像李克强总理2015年4月视察福州所要求的那样:“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严复。”
令人欣慰的是,2009年,仓山区文体局委托福州市古代建筑设计所和江西省文物保护中心,编制了严复故居保护修复方案。2015年,国家文物局下拨395万元严复故居和严复墓专项保护经费。2017年,启动了严复故居修复工作。
100多年前的1861年,严复9岁回到阳岐,跟五叔严厚甫读书时,就住在“大夫第”前座披榭里。11岁回福州城读书,14岁因父严正先病故,家庭经济拮据,又再度回阳岐故里居住,当时“大夫第”前座房子已被典当一半给外人,一家老小五口人就蜗居在披榭里,直到他考入福州马尾船政学堂而离开。“我生十四龄,阿父即见背……”严复曾记录了童年的悲凉世事。
尽管在阳岐居住短暂、尽管生活备尝艰辛,但故乡在严复的心目中还是美好的、温馨的。是的,严氏始祖严怀英当年之所以选择阳岐定居,是因为见阳岐“山多灵石,水无浊流,天然明秀,为人文荟萃之乡,遂卜居焉”。
故此,严复晚年写有《梦想阳岐山》诗七首,其中有诗云:“门前一泓水,潮至势迟迟;不复忧流直,回澜有石崎。”
人居处,必有水。阳岐浦是上岐村与下岐村的分界线,连接两村的是一座历时近千年的午桥,午桥在明、清时是福州南郊驿道上的重要桥梁,人们经过古桥到阳岐渡,过乌龙江达闽侯至福清,以及闽南、广州等地。
2013年我第一次寻访阳岐村,伫立午桥上,桥的两头古榕那绿荫、那气根、那韵味顿时让人心旌摇曳,难以自已。只是一阵风来,恶臭难闻,水已不复当年的清澈,村庄环绕的玉带也成为了断头河。时至今日,重新盘桓在午桥,最具水乡风情的古榕不见了,据说是那年台风肆虐,将它刮倒了,唯一寄托乡愁的那如盖绿荫也随风而去……
尽管留有遗憾,但站在午桥上,我欣慰地获悉,福州水系正在加快治理,将102条内河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