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涉台历史文物保护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018-01-28 08:51邓启明周曼青
统一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历史文物海峡两岸文物保护

■邓启明 周曼青

涉台历史文物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见证,是海峡两岸具有共同人缘、地缘、血缘、法缘和文缘(简称“五缘”)的突出证据和重要象征,也是“两岸一家亲”重要依据及关键推手。积极开展涉台历史文物调查、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研究和实践探索,对于推动中国文化事业建设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尤其是新形势下,对于进一步加强和增进台湾广大青少年对祖国大陆,特别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客观理解和还原历史真相,努力改善和促进两岸关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独特作用。

一、加强涉台历史文物开发与保护的特殊重要性

涉台历史文物保留和传递着两岸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情感、经验和智慧,是两岸文化与民族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及纽带;积极开展涉台历史文物调查与保护,深入发掘、展示和宣传涉台文物丰富内涵,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相互了解和骨肉深情,推进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有助于科学把握两岸关系发展变迁历史,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与决心。涉台历史文物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等,不仅是维护中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更是连结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和维系祖国统一的扎实基础,必将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与交流合作。以具有一定代表性、先进性和迫切性的台湾首位巡抚刘铭传为例,其位于安徽省肥西县铭传乡启明村的故居,及其临危受命主政台湾七年间所探索和留下的治台功绩与近代化思想,无疑是连结两岸关系的重要纽带,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财富,具有突出的民族和历史文化价值。在两岸关系正处于“深水区”之际,更需要抓紧研究、汲取历史先贤的思想精髓,学习、领会他爱国爱民族的崇高情怀和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从而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发展,共同携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有助于增进两岸同胞历史和文化认同感,增强两岸之间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涉台历史文物是文化遗产保护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两岸民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令人信服的实物教材,可以使两岸人民通过感官直接深刻体会先辈为了反抗外敌入侵英勇斗争的光辉事迹,以及共同生活和发展创新的足迹。两岸同胞在这些见证历史向前迈进的文物交流与保护中,进行互访与合作,将对历史和文化认同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台湾同胞到祖国大陆,将会真切地找到和感受到自己祖先发展变迁足迹,以及曾经生活的环境和精彩篇章。有利于激发两岸同胞的共同使命及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进而引起两岸同胞和全球华侨华人共同关注。这就要求我们从历史和未来更长远的角度,搭建和维护好海峡两岸相互联系更深厚、更凝重、更稳固的文化交流平台。

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和21世纪海洋强国建设,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当前,“一带一路”倡议为祖国大陆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空前发展机遇,台湾要融入这一潮流必须加强两岸之间交流与合作,发挥各自功能优势,获取叠加效应;祖国大陆也可以依托台湾“海洋粮仓”的天然优势,为海洋经济强国的达成创造有利条件。

二、加强涉台历史文物开发与保护的迫切性

近年来,中国文物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着历史文物保护责任尚未完全落实、不可移动文物消失加快、文物资源作用发挥不够等方面问题。特别是房地产开发、旧城改造、土地整理和旅游拓展等活动,给历史文物保护工作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文物拆毁、破坏事件时有发生,古建筑、古遗址等不可移动历史文物保护难度加大。

涉台历史文物种类多、分布广、区域性强,但保护意识弱难度大。涉台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但散落在不同省区与地市,维护水平更不均衡,搜集与保护难度更大。不仅民间保护与维护意识有待增强和改进,而且政府专项经费紧张、维护投入不够,同时突出存在着涉台历史文物专业人才稀缺和研究推广水平不够等方面问题与挑战,各项工作在实际执行方面存在很大漏洞。特别是历史文物得到保护性复建后,其配套设施维护与后续管理工作存在“大门紧闭”或“商业气息浓厚”等极端现象,尤其是对文物的养护与宣传推广极其不科学,力度也不够。冰冷的铁锁、斑驳的台阶和濒危的陋室,还有类似“闲人免进”招牌等,挡住了慕名而来的专家学者和青年们。地处浙江省杭州市西子湖畔的蒋经国旧居变身为咖啡馆,引发诸多热议与批评就是例证。从当下一些涉台文物保护和发展所经历的遭遇看,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亟需树立涉台文物的合理保护和开发意识。

涉台历史文物开发与保护缺乏合理规划,且乱像丛生损毁严重。涉台历史文物开发与保护需要系统规划和长期大量的细致工作,更需要一批对两岸关系和历史文物事业有坚定与热忱之心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队伍。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合理开发与利用持续发生,那些仅存的涉台历史文物必将消失在人们或无知或贪婪的不当行为中,那些书写和印证历史篇章的人文气息也将荡然无存,子孙后代将无从体会和感受先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缺少宣传动员和教育示范意义的冷冰冰的告示招牌和历史文物将徒有其表,而缺少了最核心与至关重要的“两岸一家亲”和“同心同圆中国梦”的人文与历史情怀,甚至无视或有意无意破坏涉台历史文物,只会导致未来海峡两岸之间情感连接与双向交流和合作更加困难重重。为此,既要让时间保留和见证其原有的魅力,更要赋予它这个时代的美与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而不是仅有商业气息或历史沧桑。

台湾“去中国化”加速,凸显保护的迫切性与特殊重要性。特殊的自然与区域环境以及独特的历史处境,使得台湾文化呈现出较明显的多元化特征,但真正影响和引导这块土地上大多数人生产生活和价值信仰的,还是几千年来海峡两岸共同发展和拥有的中华文化,这也是两岸精神与魂魄的联结点。面对台湾的“去中国化”声浪与行动,甚至“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相对立的论点,嘉义大学应用历史学系吴昆财教授一针见血指出:“以多元价值掩盖去中国化”,这是推动“台独”影响的重要手法。台湾大学张亚中教授明确指出:如果文化的连结断裂,两岸冲突、动荡的可能性只会更高;海峡两岸应通过合作举办各种类似向刘铭传致敬等纪念活动,以及涉台历史文物开发与保护等方面专题研讨会,不断加强两岸青年交流往来,增进文化历史连结与情感升华,揭露民进党“假多元、实垄断”的教育政策等。

三、加强涉台历史文物开发与保护的策略措施

涉台历史文物开发与保护情况相似,面临以下需要两岸协同合作、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缺乏合理规划与统筹,未能有效调动不同群体的保护意识和积极参与;涉台文物与史料征集困难,政府工作部门经验不足,专业人才比较匮乏;区位条件与经济环境不佳,宣传推广有限,且难以开展高规格专门活动。特别是要通过科学合理还原历史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携手实践和探索出各种开发与保护政策和实现路径,不断加深和巩固两岸同胞固有情感和血脉联系。

坚持文物保护基本原则,增强涉台历史文物开发与保护活力。在继续坚持“不改变原状、最低限度干预、使用恰当的保护技术、防灾减灾”等文物保护基本原则的同时,新版《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进一步强调了“真实性、完整性、保护文化传统”等保护原则,较好体现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基本原则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相关政府部门和机构在开展涉台历史文物开发与保护时,必须首先将这些基本原则放在首要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文物保护工作有序进行。在此前提和框架下,可以努力将这些涉台历史文物转变为公共服务场所与平台,而不能仅仅局限在“内部使用”或者“商业化开发”。为此,既要成立政府主导的公益基金,也要支持和鼓励私人与社会资本投资,主动引导民间资金合理参与科学开发与保护,为历史文物保护工作带来新鲜血液和市场活力。尤其是一些名人故居改造与再利用成本相当昂贵,改造费用甚至比新建所需费用还要多。这些老房子的租金也是相当高的,但如果仅仅是私人资本进入,必然要求通过高端消费迅速回收成本,这种模式势必导致古老建筑的历史文化气息难存乃至破坏。还要注意加强与两岸相关专家学者和知名企业的交流合作和沟通工作,争取有一定影响力和较高规格的海峡两岸系列交流活动落户,并努力向着专业化、常态化、品牌化方向培育与举办。

完善国家与地方合作开发与保护机制,优化历史文物保护环境。涉台历史文物是“两岸一家亲”和“五缘”关系的纽带与直接证据,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及其开发与保护的艰巨性,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国家和地方以及海峡两岸间的合作开发与保护机制,形成包括国家与地方、海峡两岸、地方之间及地方与台湾间多层次、多渠道交流与合作模式。再以刘铭传故居为例,开发和保护工作一度严重滞后,直到2016年3月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重要批示和指导以来,故居文物工作小组不仅主动寻求上海、江苏、福建等省市的合作与帮助,并且大胆创新相互合作的模式及其可行方式,初步建立起历史文物合作保护与共享机制;未来还可以加强同台湾地区铭传纪念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包括纪念仪式、专场文艺演出、专题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或两地)青年创新创业创优研讨会、两岸新闻媒体铭传故里行等形式,努力搭建“两岸一家亲”的新平台和重要纽带。

总结闽台文物保护的方法与经验,创新历史文物保护方式方法。闽台两地交流合作源远流长,有着极为密切的“五缘优势”和丰硕的交流合作成果,通过实物遗存形式留下了众多涉台历史文物,近年来也逐步摸索出一种文物保护新模式——“以用代养”“以用代保”,即:通过合理开发利用文物,发挥其教化乡民、沟通亲情乡谊等公共服务职能。这种新的保护方法,带动了侨胞、台胞与本地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历史文物的开发和保护中去,从而为涉台文物带来人气与人情味,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其历史与现实价值。如泉州市依托文物搭建的一个个群众性文化活动阵地;以文物为纽带,吸引侨胞、港澳台胞等宗亲,积极捐款捐物,进而成立奖助学金、救济金等,持续增强海内外宗亲的联系;定期举办祭祖大典,邀请侨胞、港澳台胞等宗亲回乡进香谒祖等。这种保护模式显然是可持续的,涉台文物才可能获得更广泛的支持并发挥更大的社会力量。类似的,台湾的文物保护工作不仅理念先进,而且具有一整套相对健全的体制机制。一是坚持“保护第一,使用第二,赚钱第三”基本理念,包括筹措公益基金来保护和开发林语堂等名人故居;二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融入科技力量,其中台北故宫更通过制作新媒体,以声、光、影、音互动技术表现手法,重新诠释各项艺术品,无不让观众眼前一亮,仿若身临其境。如:观众可以来到根据《汉宫春晓图》打造的虚拟城市,只需要做个脸部扫描,就会发现自己正身着盛装,参加乾隆的“春晓庆典”。这些传统文化在现代科技面前变得栩栩如生,无疑增强了文物的体验效果以及更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进而吸引广大民众参与到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学习实践与发展创新中来。再如:台湾铭传大学就是为了更好缅怀和纪念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英勇抗敌及对台湾现代化所做的独特贡献而设立和命名的,即使是民进党全面执政的今天,其向美国购买的两艘军舰,也分别以爱国将领刘铭传与邱逢甲的名字进行命名(分别为“铭传舰”与“逢甲舰”)。岛内向先人刘铭传等致敬的方式,尤其是让历史文物活在现代及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中的做法与经验,同样值得研究借鉴,灵活学习及创新应用。既要根据当前闽台历史文物综合开发和保护经验来宣传、推动开发与保护工作,还要结合自身特性和当前当地实际进行科学规划与实施。

发扬文创理念和“双创”精神,促进两岸青年走向合作与共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式“创客”发展模式,其主要特色和重要着力点在于政府引导和市场行为的有机结合,必将激发出全民族的活力与创造性;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快速发展,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也是岛内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可望成为未来两岸青年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与宽广舞台。事实上,两岸青少年间的不同理解与创意理念的交流和碰撞,将给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注入新鲜的力量和朝气,海峡两岸共同拥有的丰富历史文化遗产也将为此提供更丰富素材与灵感。对此,习近平曾明确指出:“两岸青少年身上寄托着两岸关系的未来。要多想办法,多创造些条件,让他们多来往、多交流,去感悟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和感悟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以后能够担任开拓两岸关系前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两岸青少年可以通过主题和形式各异的夏令营、研习营及论坛等方式,深入感受伟大祖国不同地域与民族风情、领略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从而在华夏文明的同根性与包容性中增进对话、理解、互动与协作,增强合作发展的自觉性与社会责任感,携手规划和推进文物事业发展。未来涉台历史文物的开发与保护不能流于形式,以致失去这些历史文物存在和开发保护的初衷。

猜你喜欢
历史文物海峡两岸文物保护
内蒙古历史文物艺术精粹
海峡两岸大事记2020年4—5月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古建类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
内蒙古历史文物艺术精粹
名胜古迹
历史文物保护研究
江西古村旅游开发与历史文物城区保护矛盾探析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