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发展,不同民族、国家、地域的文化相互交织、彼此渗透、竞争共存,多元化成为新时代的文化常态。文化的本质在于价值观的不同,文化的多元必然导致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认识多元文化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从认知、内容、方法和路径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所带来的不同价值观的涌入与我国传统价值观的碰撞必然对每个人,特别是处于价值观养成关键期的青年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产生巨大影响。
一、多元文化是新时代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文化状态
多元文化指一种社会文化的存在状态,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者社会中多种文化共同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社会现象。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不同文化之间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打破了不同文明间的界限,将多种文化和价值体系前所未有的联系在一起。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不同传统、不同民族、不同群体的文化平等的“相遇”,呈现出一个全新意义的“多元文化”。[2]
文化多元的形成不是凭空而来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新时代我国所处的多元文化环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多种外来文化的相互碰撞的结果。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的产物,是多元文化碰撞实践得到的适合我国发展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融合发展。其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五千年来生生不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已经吸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然而,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些需要摒弃的消极思想如封建迷信、男尊女卑等仍然存在,成为多元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全球化的总趋势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为西方文化的进入打开了入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西方文化的进入提供了渠道。全球化使经济交往与文化交流相互交织,西方文化的渗透变得更加隐蔽,人们在接受和向往西方经济发展时不自觉已经接受了西方的文化。
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一直是文化交流传播最前沿和最激烈的对象,无时无刻不接受着不同价值观、不同意识形态的洗礼,他们善于接受新鲜事物、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正处价值观养成期的大学生缺乏辨别是非的经验和能力,如何在多元文化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十分必要。
二、多元文化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提高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复兴的自信心,对于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多元文化的存在,使得在某些方面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仍然造成很大困扰。
(一)单调僵化的认知缺少时代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已经存在,特别是高校历来是各种先进文化和思想的聚集地,文化多元呈现出大学生价值多元的局面尤为突出。原本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容置疑的合法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面对大学生产生的价值多元问题,人们常常以青少年叛逆为由忽视了其严重性。主要有以下三种错误认知,一是没有认识到文化多元时代的到来,仅仅把文化多元理解为一种暂时的局部的学术现象,置之不理、任其自由发展、自生自灭;二是面对大学生产生的价值多元问题,人们常常以青少年叛逆为由进而忽视了进一步挖掘大学生价值多元现象的产生来自文化多元背景,任其发展,认为会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随之消失;三是已经意识到文化多元影响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确定,但仍然坚持“一元化”价值观培育模式,没有紧随环境的变化和大学生思想现状进行针对性教育。
(二)片面空洞的内容缺乏针对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处于多元并存的文化环境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也应随着改变。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必须随着多元文化环境对其理论内容做出适当的更新和补充。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仍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习惯于列出一些抽象的、高大远的“德性清单”,从三四条到一百多条,这些内容大多和众人的现实生活保持距离,纯粹“理想化”、“净化式”的教育内容在“多元”的“干扰”下,往往十分脆弱,很多时候不仅不能带领期望的统一,反而造成了更大的分裂。
(三)简单固化的方法降低吸引力
培育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而文化的多元化直接导致簡单固化的培育方法承载着的内容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近年来虽然各方面对价值观培育方法的改革创新进行了尝试,但是都流于表面形式,没有达到培育的效果。首先,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来,开发了网络教学模式,但仅仅将网络新媒体技术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手段,流于表面,短暂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后趋于平淡。其次,开始注重实践教育,但以校园实践为主,常常以课堂教学的辅助出现,并没有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我们既要坚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同时也要通过各种新的传播方法和实践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使其能够通过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潜移默化地渗入到学生的头脑中,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单一孤立的路径降低实效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最重要的渠道,虽然近年来各高校不断拓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将网络与新媒体运用到里面来,但大多数仅仅将网络新媒体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并没有真正进入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方方面面的网络新媒体阵地。二是学校开始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但同样仅仅将实践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种辅助和组成,且多为流于形式的校园实践,并没有真正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三是仅仅将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局限在学校教育中,忽视了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是大学生离开家庭和步入社会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彼此隔离、各自为营,不能从整体着眼,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观教育体系,往往造成各自教育渠道。
三、多元文化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措施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3]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指明了方向和保障,我们只要充分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才能吸引广大青年大学生自觉的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与时俱进,明确认知
当今社会进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前提必须充分了解大學生目前所处的文化多元环境,明确多元文化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理念。首先,明确多元文化是当今时代避免的常态,不可熟视无睹,任其发展;其次,明确大学生多元价值观的现状是由多元文化确定的,要从多元文化下积极引导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最后,面对多元文化环境,不能再用以往“一元化”教育模式开展,要根据整个时代大环境的变化和大学生的特点创新教育模式。
(二)实事求是,优化内容
现实生活中蕴藏着最真实、最生动、最丰富的价值观培育内容,人们的日常生活才是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生发的土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内容的确定,同样必须来自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围绕“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坚持以满足大学生个体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地尊重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价值诉求,有针对性的丰富教育内容。
(三)立足需求,创新方法
作为出生在网络时代的95后大学生,单一枯燥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的他们需求,只有不断地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式方法才能跟上大学生的不断发展的需求来更好的提高价值观培育的效果。
首先,注重价值观的慢慢渗透,拒绝权威性的灌输。多元文化下学生面临的文化选择更多,可以更加自由地进行选择。因此,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贯穿于学校的各项管理服务活动中,通过专业课学习、日常管理服务等途径,全方位地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注重实践养成,拒绝单一的理论学习。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学校可以通过专业竞赛、文体活动、志愿服务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最后,注重校园氛围营造,全方位进行文化熏陶。不同学院和专业可以自己特色建立相应的年级群、专业群和班级群来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诉求不断改进教育方式方法,从而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四)全面着手,整合路径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个长期的全方位的立体工程,不可能由任何单一的短暂的路径来完成,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将学校、家庭、社会、网络联动起来,充分发挥不同路径的优势,达到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佳效果。
首先,坚持学校教育主渠道不动摇。对于大学生来说,学校教育仍然是进行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重要的渠道。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同时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思想引领作用,将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其次,抓住家庭教育优势不间断。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唯一不间断的教育途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因此,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注意的言行举止来影响自己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次,优化良好社会环境不放松。良好的社会环境不仅有助于核心价值观的氛围的构建,更有利于大学生进入社会后核心价值观的巩固和内化。因此,真正的从大学生自身利益出发,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住房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力支撑。最后,抢占新媒体阵地不手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新媒体成为文化传播、思想交流的新阵地,尤其是对于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来说,网络已然成为他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阵地要随大学生舆论阵地的变化而变化,要坚持到青年大学生聚集的地方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石芳.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核心价值观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5.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3).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邢咪(1991—),女,山东邹平人,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