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和
摘 要: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知识点散乱、内容较抽象的学科。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必须积极创新,与时俱进,尝试新的教学理论、新的教学观念。本文将简单谈谈自己在新课改革下是如何进行高中地理的教学的,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地理 教学
新一轮课程教育改革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形成“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使“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地理课程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生产和生活实际.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1]
一、抓住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展示了国内外天文地理、气象景观,这些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克服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恐惧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中地理中有很多关于自然奥秘的知识,学生往往对这部分知识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表现出对地理知识的渴求,培养起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例如,我为他们讲印度洋海啸的时候提到:一位英国的小女孩与家人正在普吉岛度假,看到“海水开始冒泡,泡沫发出咝咝声,就像煎锅一样”。小女孩凭借所学的地理知识,迅速作出判断:这是海啸即将到来的迹象。在她的警告下,约100名游客在海啸到达前几分钟撤退,幸免于难学生们听到这的时候,眼睛瞪得大大的,我心想:目的达到了,责任感产生了。关于地理学习意义的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开学伊始,而是要始终贯穿于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冬至快到了,我会带领学生观察每天昼夜长短变化,冬至过后的第一天,我们会为早起的太阳而欢呼,享受地理学习带给我们的快乐。
二、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其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如“洋流”这部分知识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和难点,对空间概念的要求较高,蕴涵着丰富的地理思维理性。从洋流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来看,主要可以从“洋流的成因、洋流的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方面着手进行,而要掌握和运用好这部分知识,又应紧紧围绕“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一核心来进行知识和思维的有效突破。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教师可尝试以故事“小漂流瓶的旅行”引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从一开始就激发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处理“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这部分知识时,首先请两个同学用一盆水、墨水、小风扇操作完成一个小实验,并使用实物投影让全班同学观察思考:盛行风与洋流形成有什么关系?再请两个同学在黑板上绘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简图,集体点评后出示《世界海陆分布图》并布置下一环节的探究任务:联系盛行风与洋流的关系,试述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的洋流分布状况怎样?如何绘制简图?针对两大洋上的洋流分布图再进行比较、分析归纳,能否尝试绘出一幅世界洋流模式简图?这样通过情境创设以及一系列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牵引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完成自主探究、自主参与的学习过程,由此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且易于理解接受,既突出了重点又化解了难点。
三、引入现代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内容丰富,涉及天文地理、人文景观,可谓是包罗万象。仅用文本、语言的教学方法难以对知识进行全方位的表现。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语言讲解的同时,配合地理标本、挂图、录像、幻灯、虚拟现实等技术辅助教学,使高中地理教学手段更为丰富,表现的直观性更强,更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保持在积极、自觉、主动的良好状态。如,学习“季风与非季风气候”这一内容时,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直观、形象地呈现我国气候图,实现动静结合,趣味横生。同时,也可在多媒体中插入视频、音乐、图像等,展现不同气候区的特点,实现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由有到无,变换各种形式,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及想象能力。[2]
四、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学生主体
高中地理的知识很多都有现实生活的原型,如果简单地陈列知识而不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势必会造成高中生学习时的枯燥,并且记忆不深,为了记忆而记忆。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學过程中需要重视生活中地理常识的应用,让学生主动地去收集生活中与高中地理相关的信息,并将这些收集来的信息与新课程结合在一起,将“死的教材”变为“活的知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也便于消化。如学习“常见天气系统”这一课时,可先提出问题:“昨晚有哪一位同学看过天气预报啊?来说一说咱们本市的天气状况。”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可继续提出问题:“你能不能看懂天气预报呢?”对于这一看似简单无用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会回答“能看懂”,但实际上在不懂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时,学生获知天气信息是听播报员播报的,而不是从天气预报图中观察到的,因此教师可接着提问:“你是‘看懂了,还是‘听懂了呢?”至此,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教师则可以自然地导入教学内容:“要想听懂预报员所预报的天气情况,则必须知道天气系统的基本知识。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学习今天的新课《常见的天气系统》,学完这节课内容,就能够知道原因,并且还能够进行初步的天气预报。”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还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结语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学必须做出适当的教学改革,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的发展。所以,作为高中地理老师,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健全创新人格。这需要教师及时转变观念,顺应科技发展,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崭新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和造就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爱民.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旬刊,2014.
[2]张采,王幼俊.美国AP人文地理课程对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